解讀 「魏社鵬版醫學百科」 脊髓「室管膜瘤」的治療

解讀 “魏社鵬版醫學百科” 脊髓“室管膜瘤”的治療

首先,“脊髓室管膜瘤”是“成人”最常見的“脊髓”“髓內腫瘤”,高峰發病年齡是30~40歲。細分起來,“細胞型室管膜瘤”最常見。

患者可表現為“長達數月”的“局部疼痛”。 “神經受損症狀”可能包括“下肢僵直”,“痛覺和溫度覺的喪失”,“下肢和軀幹”的“感覺(輕觸覺和震動覺)減退”和“步態協調功能不靈”。“室管膜瘤” 就喜歡在“髓內”生長,使得脊髓呈現“對稱性擴張生長”。並可在脊髓髓內生成空腔(空洞))。這些“腫瘤”通常會在核磁共振上表現為“明亮的強化形態”。

“最適治療方案”就是“手術全部切除”。儘管“室管膜瘤”具有“侵襲性”,但是“全部切除”或“近全切除”通常都可以輕鬆的實現。記住,截至目前,尚沒有“隨機試驗”來評估“術後放療”的作用。

有研究者發現,“進展期的腫瘤患者”在接受了“順鉑方案化療”後偶爾有處於“穩定”的患者。

“黏液乳頭狀室管膜瘤”在“生物學上”和“形態學上”都和其它“室管膜瘤”不同。這些腫瘤最常發生於“腰骶髓”和“終絲”位置。

“黏液乳頭狀室管膜瘤”經常表現為“腰痛”,有或無“神經根性症狀”。 絕大部分此類腫瘤位於“腰骶或胸腰部脊髓”。由於存在“腫瘤細胞”順著“神經軸擴散”的傾向,“全腦和全脊髓”的“MRI掃描”以及“腦脊液檢查”需要常規給予。

此瘤的“初始治療手段”包括“椎板切除術”+“腫瘤的外科手術切除”。 “此瘤”通常能被“全切”,許多患者在“全切”後得到“治癒”。有報道認為,“一些患者”在長達20年後呈現再次“局部生長”。

來自NCCN的指南共識建議,推薦給予那些“未能全切”或“僅僅活檢”的“黏液乳頭狀室管膜瘤”患者“術後放射治療”。

有建議認為“大劑量的放療”(50.4 ~ 54 Gy)比“小劑量放療”更加有用。

間變室管膜瘤 在組織學檢查中發現了“間變的特徵”,例如“壞死”,“有絲分裂”,“血管增殖”,“細胞多形性”和“細胞核重疊”。這些腫瘤並不常見,僅佔“脊髓室管膜瘤”的5%。和“低級別室管膜瘤”相比,“間變室管膜瘤”具有“更高的複發率”和“很差的生存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