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行業的5種幼稚病

百度百科稱,“成人幼稚病”是一種心理障礙,屬於“彼得·潘綜合徵”的一種。

在現代都市裡,面對各種壓力越來越多的成年人拒絕長大,總想“裝嫩”,並且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在P2P行業,相當一部分的從業者和投資人,都患有輕重程度不一的幼稚病。

P2P行業的5種幼稚病

開門見山:

中國很大,市場很廣,政府很忙。

這個行業目前還沒那麼重要,監管遠比你們想的要精明。

老老實實,拋棄幻想,願扛繼續扛,要撤趕緊撤,該自首速去。

下文列出了P2P行業幼稚病的五大典型症狀,並一一潑了大盆冷水。

1. 病症:我們是互聯網金融,代表著創新,國家不可能把我們一棒子打死。

互聯網金融就了不起?金融前面加上互聯網就可以為所欲為?

以創新的名義,資金池、期限錯配、大拆小、砍頭息就理所當然?

不要把P2P等同於互聯網金融,也不要等同於網絡信貸。

P2P不會死,不代表你的平臺不會死,或者不能死,炮灰還見得少嗎?

先掂量掂量自個,哪裡來的底氣,國家要對你網開一面?

憑什麼呢。

2. 病症:我們服務小微,沒了我們,這些需求如何被滿足,社會經濟會受到嚴重影響。

你們中有多少真正服務小微?心裡沒點數嗎。

假設你們全部服務小微,體量又有多大?

根據零壹財經統計,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P2P網貸貸款餘額為9610億元。

根據央行發佈的金融統計報告,截至今年5月末,我國本外幣貸款餘額132.89萬億元。

P2P全行業佔到社會融資總盤子不到1%,這還不算傳統民間借貸。

這點盤子,會影響社會經濟大局,是不是太抬舉自己?

3. 病症:居民一向缺乏理財渠道,如果沒了P2P,他們的錢更加無處可投。

據零壹財經統計,2018年上半年,P2P網貸行業活躍投資人約1080萬人,人均投資9.7萬元。

道理同上。目前P2P網貸行業1萬億左右的盤子,在宏觀角度真的不算什麼。

根據央行數據:今年5月末,本外幣存款餘額176.16萬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住戶存款68.38萬億元。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 (2017年)》,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562 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數9.35萬隻,存續餘額29.54萬億元。

這麼對比下來,作為理財渠道的P2P真有那麼重要嗎?

別的不說,你們加起來還不如一個餘額寶。

4. 病症:監管害了我們,如果不是備案一拖再拖,行業早就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監管到底做什麼了?其實監管真的沒下什麼狠手。

給你那麼多時間,讓你慢慢整改,也沒說不合規就給你關閉,多麼寬容。

“雙降”要求過分嗎?不過希望你們緩一緩,真有新增,別太招搖,不會拿你怎樣。

不專業、不合規的、不本分的都得死,說到底都是自己作死。

監管為什麼明知風險很大卻不主動戳破泡沫?怕你們拉上投資人耍賴:看,都是政府逼死我們的。

監而不管、圍而不剿,讓你們自行了斷、自生自滅,誰能活到最後再給你們發牌。

信託業瞭解一下。過去這些年經歷了五次清理整頓,行業機構數量從最初的上千家,到現在不過68家。

5. 病症:監管必須穩住P2P,不然會引發群體事件,造成重大社會問題!

前面說過多次,P2P網貸行業的體量,放在整個金融市場裡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目前這個行業的投資人和借款人,大概在1000萬人左右,佔到全部金融消費者的比例,同樣微乎其微。

考慮到行業集中度較高,大部分投資人都集中在極少數頭部平臺,因此目前的爆雷潮,真正波及的人並不多。

經過這幾年風吹雨打,頭部平臺越來越合規和保守,資產端風險相對可控,這基本杜絕了系統性風險發生的可能。

從維穩的角度,政府最怕的是光腳的人,也就是真正的社會底層,因為絕望的人什麼都幹得出來。

然而,P2P投資人(人均投資接近10萬元),大抵經濟狀況都不會差,很大一部分都是城市中產,這種人政府壓根不怕。

我國不穩定的因素太多,P2P這點事,真的還好。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