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上漲,誰是背後推手?

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指責歐佩克“不幫忙”抑制原油價格上漲。針對美國的指責,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輪值主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能源大臣蘇海勒·馬茲魯伊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回應:“石油產業遇到的種種問題,不能只怪歐佩克一家。”

 波動中上漲

據報道,截至7月12日收盤時,紐約商品交易所8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於每桶70.33美元,9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收於每桶74.45美元。7月11日,原油價格出現單日來較大跌率。但總體來看,自2017年初至今,原油價格漲勢明顯,今年5月份甚至一度突破每桶80美元。

2014年以來,全球石油行業經歷了巨大波動,油價從每桶100美元一度跌至每桶30美元,導致全球主要產油國遭遇困境。作為重要的產油國聯盟,歐佩克最終出臺減產協議,以平衡石油供給量,提升斷崖式下跌的油價。而目前,這種回升已超出預期,石油價格上升引發國際關注。

國際油價上漲,誰是背後推手?

 多因素促發

“石油價格波動的深層次原因在於供需之間的平衡”,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金融危機之後,油價下降,國際原油市場上游投資明顯減少,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共同採取保價減產措施,下游石油產出隨之減少,而投入產出的滯後效應一般經歷3到5年才會顯現。因此,現在石油產出的確不足。”

目前,主要產油國利比亞、委內瑞拉、加拿大原油產量下降。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負責人近日表示,利比亞石油日產量已從2月份的128萬桶下降至目前的52.7萬桶。數據分析公司“全球數據”預測,相比2011年的日產300萬桶原油,2018年底委內瑞拉原油日產量將大幅縮水至100萬桶左右。

伴隨世界經濟的逐漸復甦,實體經濟發展,消費需求上升,直接推動石油需求的大幅增加。國際能源署6月13日發佈月度報告稱,預計到今年第四季度,全球日均原油需求量將超過1億桶;2019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將在今年的基礎上再增加140萬桶。

分析稱,低供給遇上高需求,這在國際原油市場造成一定恐慌,推動了原油儲備,進而推高石油價格。

不過,近期石油價格波動的直接因素是美國宣佈退出伊核協議,並下令恢復對伊朗的能源制裁。受這一地緣政治風險影響,國際原油價格躥升,一度突破每桶80美元。

能源格局調整

“美國‘反其道而行之’,責難歐佩克,實際是一種狡猾的能源戰略。當前的油價之爭,其背後是能源地緣政治的重組。”陳鳳英說。目前美國原油供應已經實現基本自足,油價提升無疑對其頁岩油出口有利。而另一方面,推高油價對其他國家尤其是原油需求大國的經濟發展明顯不利,這或許正好配合了美國近來對多國挑起的關稅之爭。

自美國頁岩革命之後,世界能源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形成了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傳統產油國和美國三足鼎立的新原油市場格局。

關於未來原油價格的走向,陳鳳英表示,“短期躥高不等於長期攀高”。受制於近期貿易戰,貿易、投資相繼減少,因此石油價格不會繼續高漲。至於歐佩克召開的增產會議,陳鳳英認為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因全球經濟復甦,原油市場需求增長,歐佩克的確應該增產石油;但是目前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依舊是美國對伊朗的能源制裁”。本文由(石油聘oilpin.net)小編髮布在今日頭條號,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