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愚公:82歲老人歷時36年,懸崖上鑿出7200米水渠,繞三重大山


在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有一位老人帶領著全村男女老小,跟大山“逗留”了半個世紀,最終在黔北的深山絕壁上,鍛鑿出了一條讓人歎為觀止的水渠。如今,在陡峭蜿蜒的山脈之間,一條7200米長的水渠盤旋而過,繞三重大山,過三座絕壁,穿三道懸崖,所到之處常人難以立足,一邊是陡峭崖壁,一邊是萬丈深淵,唯有順渠而下的股股清泉訴說著這裡幾十年開山飲水的故事。這位老人就是被譽為當代愚公”的黃大發

引水入村成村民祖輩夢想,團結村距平正仡佬族鄉政府約30公里,屬高山峽谷地貌,海拔落差較大,許多居住在半山腰或山頂,缺水成了常事。草王壩就是缺水寨子之一,人畜飲水全靠一口枯井,每天24個小時都有人排隊挑水,等水一點點從枯井滲出,接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一個小時。

82歲高齡的黃大發,出生在草王壩,23歲時,他就被群眾推舉為草王壩村大隊長,深知村民飲水的艱辛。圖為黃大發與妻子在家裡準備早飯,黃大發共有5個子女,全部成家立業,黃大發與妻子相依為命,以農為生,每年有近2000元的退休補貼,過著平靜而幸福的生活。


上世紀60年代初,黃大發組織群眾開始興修水渠,欲把距離草王壩7公里外馬家河溝的水引過來。這條堪稱“紅旗渠”的水渠終因技術原因,未能建成。

隨後,黃大發花4年自學習水利技術,決心再次修建引水渠,面對曾失敗信心不足的村民,他多次召開村民會,耐心說服。圖為在第一次修渠過程中,黃大發的右手中指被石頭砸斷。

同時,憑著自己所學的水利技術知識,他帶著最簡單的測繪工具,獨自翻山越嶺開展勘察、測繪、定樁定點,規劃水渠線路等前期工作。

一條寬40釐米、高50釐米、地跨3個村10餘個村民組的水渠建成,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清泉流到了村頭,不僅解決了草王壩上百戶群眾人畜飲水難題,還滿足1200畝稻田灌溉用水,團結村從此旱澇保收。這條修建歷時36年之久,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水渠,滋潤了祖祖輩輩乾渴貧窮的村莊。

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當代愚公”黃大發的先進事蹟,授予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原支書黃大發同志“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圖為在黃大發家裡,還保留著過去修渠的賬本,經他手的工程款不下20萬,可沒有一分糊塗賬,一分一釐的花銷都記得清清楚楚。


帶領群眾奮鬥50多年,黃大發走遍了村莊周邊的山山水水,但最遠只到過80公里外的遵義市。不抽菸、不喝酒、不吃雞鴨魚,不管家中事,這位82歲的老支書把一輩子的時間都交給了村裡工作,把所有的心力和精神都放在"領著大夥兒幹"上,將鄉親們帶上致富路。

2015年,遵義有關領導瞭解到,這位80歲的老支書有個心願,就是有生之年能去省城看一看,於是決定滿足他這個心願。時任平正鄉辦公室主任的徐飛回憶,那天,他們來到村裡,發現黃大發和老伴已經穿戴整齊在村口等著了。到了貴陽,老支書既沒有提出到風景名勝去逛逛,也沒有要求去商場轉轉,而是提出去貴州省委看看。

站在省委大門口,黃大發注視著飄揚的五星紅旗,看著"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的石碑,一言不發地站立著……就這樣,默默站立了10多分鐘,黃大發回身對陪同人員說:心願了了,可以回家了。陪同人員問:到別處看看吧?黃大發把頭一搖:"黨組織信任我,把草王壩村交給了我,現在,渠通了、電通了、路也通了,我交上答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