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82岁老人历时36年,悬崖上凿出7200米水渠,绕三重大山


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有一位老人带领着全村男女老小,跟大山“逗留”了半个世纪,最终在黔北的深山绝壁上,锻凿出了一条让人叹为观止的水渠。如今,在陡峭蜿蜒的山脉之间,一条7200米长的水渠盘旋而过,绕三重大山,过三座绝壁,穿三道悬崖,所到之处常人难以立足,一边是陡峭崖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唯有顺渠而下的股股清泉诉说着这里几十年开山饮水的故事。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当代愚公”的黄大发

引水入村成村民祖辈梦想,团结村距平正仡佬族乡政府约30公里,属高山峡谷地貌,海拔落差较大,许多居住在半山腰或山顶,缺水成了常事。草王坝就是缺水寨子之一,人畜饮水全靠一口枯井,每天24个小时都有人排队挑水,等水一点点从枯井渗出,接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一个小时。

82岁高龄的黄大发,出生在草王坝,23岁时,他就被群众推举为草王坝村大队长,深知村民饮水的艰辛。图为黄大发与妻子在家里准备早饭,黄大发共有5个子女,全部成家立业,黄大发与妻子相依为命,以农为生,每年有近2000元的退休补贴,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上世纪60年代初,黄大发组织群众开始兴修水渠,欲把距离草王坝7公里外马家河沟的水引过来。这条堪称“红旗渠”的水渠终因技术原因,未能建成。

随后,黄大发花4年自学习水利技术,决心再次修建引水渠,面对曾失败信心不足的村民,他多次召开村民会,耐心说服。图为在第一次修渠过程中,黄大发的右手中指被石头砸断。

同时,凭着自己所学的水利技术知识,他带着最简单的测绘工具,独自翻山越岭开展勘察、测绘、定桩定点,规划水渠线路等前期工作。

一条宽40厘米、高50厘米、地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的水渠建成,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清泉流到了村头,不仅解决了草王坝上百户群众人畜饮水难题,还满足1200亩稻田灌溉用水,团结村从此旱涝保收。这条修建历时36年之久,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滋润了祖祖辈辈干渴贫穷的村庄。

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支书黄大发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图为在黄大发家里,还保留着过去修渠的账本,经他手的工程款不下20万,可没有一分糊涂账,一分一厘的花销都记得清清楚楚。


带领群众奋斗50多年,黄大发走遍了村庄周边的山山水水,但最远只到过80公里外的遵义市。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鸡鸭鱼,不管家中事,这位82岁的老支书把一辈子的时间都交给了村里工作,把所有的心力和精神都放在"领着大伙儿干"上,将乡亲们带上致富路。

2015年,遵义有关领导了解到,这位80岁的老支书有个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去省城看一看,于是决定满足他这个心愿。时任平正乡办公室主任的徐飞回忆,那天,他们来到村里,发现黄大发和老伴已经穿戴整齐在村口等着了。到了贵阳,老支书既没有提出到风景名胜去逛逛,也没有要求去商场转转,而是提出去贵州省委看看。

站在省委大门口,黄大发注视着飘扬的五星红旗,看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的石碑,一言不发地站立着……就这样,默默站立了10多分钟,黄大发回身对陪同人员说:心愿了了,可以回家了。陪同人员问:到别处看看吧?黄大发把头一摇:"党组织信任我,把草王坝村交给了我,现在,渠通了、电通了、路也通了,我交上答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