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壘之夜》難敵《絕地求生》?不管怎樣,騰訊仍舊雙贏

如果把各類手遊比作新聞,戰術競技類遊戲一定是手機遊戲中的頭條新聞。

事實上,這類遊戲是唯一一款打破了玩家數量紀錄的手機遊戲,而且還催生了跨平臺級現象。

對美國或者歐洲玩家而言,他們要做的選擇是在《絕地求生:刺激戰場》或《堡壘之夜》中取捨。但正如我們看到的一樣,過去的八九個月中,類似的戰鬥競技類遊戲在亞洲迅速風靡。但除了《絕地求生:刺激戰場》,其他遊戲並未在西方闖出名堂。現在,所有的目光聚焦在了《堡壘之夜》,以觀其玩家是否能在戰鬥競技類遊戲的故鄉中國再次呈現現象級的增長。

《堡壘之夜》難敵《絕地求生》?不管怎樣,騰訊仍舊雙贏

2017 年,韓國遊戲工作室 Bluehole 首次推出《絕地求生》這款賺足眼光的戰鬥競技類手機遊戲的 PC 版,獲得了來自於騰訊的投資和營銷支持。

由於騰訊在遊戲行業強勁的營銷實力(僅就遊戲而言,騰訊注資《英雄聯盟》發行商 Riot Games, 《魔獸爭霸》發行商 Activision Blizzard, 《戰爭機器》發行商 Epic Games 和 芬蘭遊戲巨頭 Supercell),《絕地求生:刺激戰場》很快成為中國最為暢銷的遊戲,新穎的手遊版本吃雞遊戲吸引了大量玩家。

《堡壘之夜》難敵《絕地求生》?不管怎樣,騰訊仍舊雙贏

在中國及其他亞太國家,PC 端仍然是硬核遊戲最重要的平臺。通常,在戰鬥競技類遊戲可以看到這一特性,這類遊戲在設計之初都考慮了鼠標和鍵盤的使用。因為《絕地求生》和《堡壘之夜》的巨大吸引力,同時其他戰鬥競技類遊戲也在開拓市場,因此這些遊戲不通過優化推出移動端才更會令人驚訝。除了操控上存在難度,這類遊戲的地圖也非常複雜,這意味著這類遊戲只能在高端智能手機上運行。

這類遊戲還避開了典型的免費遊戲變現的策略設計。這是過去遊戲設計慣用的手段,同時也是許多受歡迎的 MOBA 和 RTS 遊戲中採用的設計。

為了測試移動端《絕地求生》是否會引起大波瀾,騰訊此前發行了一款非官方的戰鬥競技類遊戲《光榮使命》。在 2017 年底,這款遊戲成為了中國下載次數最多的遊戲之一。

《堡壘之夜》難敵《絕地求生》?不管怎樣,騰訊仍舊雙贏

不甘示弱,中國另外一家頂級遊戲製作發行商網易在 2017 年下半年很快發行了三款戰鬥競技類遊戲,分別是《荒野行動》、《終結者 2:審判日》和《荒野行動》國際版。雖然這三款遊戲是面向全球推出,但並未在亞洲以外的其他地區取得巨大成功。

《終結者 2:審判日》現在仍佔據中國遊戲榜單前 50 的名次,下載量超過 1.5 億次。《荒野行動》表現更佳,在日本取得重大成功,海外市場的下載量佔到了 96%。

2018 年前期,騰訊發行了《絕地求生》的官方版本——《絕地求生:刺激戰場》和《絕地求生:全軍出擊》。相較於之前的《絕地求生》的遊戲體驗,《絕地求生:刺激戰場》更適合移動端,而《絕地求生:全軍出擊》專注於陸地、海洋和空中戰鬥。

根據市場分析機構 Niko Partners 的數據,7500 萬中國玩家在這些遊戲發行前下載了這款遊戲 的 iOS 的先行版本並進行了註冊,這顯示了這類遊戲的受歡迎程度。

有趣的是,長期以來被視為是非常西方化的 FPS 類遊戲突然在全球流行起來,這也得益於戰鬥競技類遊戲加劇了遊戲產業的競爭局勢。

對於遊戲發行商而言,巨大的下載量和強勁的日活躍用戶確實非常給力,但涉及到遊戲變現,則任重道遠。這類遊戲最初發行時,並不能帶來收益,更多隻是推進了下載量。這也提出了一個問題,當這類遊戲除了周邊產品以及廣告費用,並不能帶來更多收益時,遊戲發行商們如何有效利用大量玩家,來獲取更多收益?

當然,和任何成功的遊戲一樣,《絕地求生》也催生了許多其他戰鬥競技類遊戲。所以,今年,亞洲戰鬥競技類市場上可以看到 由 Elex 發行的 Survival,Archbear 發行的 Black Survival,Garena 發行的 Free Fire: Battlegrounds 以及 GameSpire 發行的 Grand Battle Royale。

《絕地求生》現在是全球下載量最高的遊戲。中國的玩家是否會玩《堡壘之夜》也是一個問題。雖然《堡壘之夜》因為創新的訪問方式和跨平臺的遊戲玩法,已經在西方頭條新聞中佔據了主導地位,《絕地求生》仍然佔有明顯的先發性優勢。

再者,《堡壘之夜》因為其龐大遊戲機玩家群體而廣受歡迎。這種現象在中國仍然不存在。在中國,PC 端和移動端佔據主導地位。根據第三方市場情報研究機構 NewZoo調查顯示,今年 2 月,中國有 52% 的 PC 端玩家正在玩《絕地求生》,僅有 1% 的遊戲玩家正在玩《堡壘之夜》。但對騰訊而言,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因為它不僅投資了 《絕地求生》遊戲的製作商 Bluehole,而且也投資了《堡壘之夜》的製作商 Epic Games。

我們將拭目以待,看看哪款遊戲獲得了騰訊更多營銷推動,也將拭目以待是否有遊戲發行商可以將巨大的戰鬥競技類遊戲市場轉化為更多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