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香港了解多伦《大公报》整版报道多伦县绿色发展

让香港了解多伦《大公报》整版报道多伦县绿色发展

7月20日,《大公报》整版刊发多伦县绿色发展的稿件,对多伦县的生态建设、旅游产业等方面进行了详实报道。此次报道是2018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内蒙古行参访团于7月15日—16日来多伦县实地采访的。

2018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内蒙古行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团委与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联合举办,参访团由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的编导、记者,香港公开大学、香港珠海学院、香港树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9所香港学校及北京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27名传媒专业学生组成。活动旨在秉承范长江精神,让两地传媒学生重走范长江当年的采访之路,借助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网全媒体平台,以香港青年一代视角,向香港各界客观生动介绍和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内蒙古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同时锻炼媒体行业新生力量,让青年人成为港蒙友谊桥梁的接班人。

在多伦县的采访活动中,参访团实地到多伦县汇宗寺、玛瑙城、龙泽湖公园、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水泉项目区、总理视察点及多伦湖景区进行了采访。参访团的学生都是第一次来到多伦县,大家对多伦县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人文历史、优美的居住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所吸引,通过他们的切身感受和所见所闻,用笔和镜头记录、展现了多伦县的绿色发展,也让香港地区了解了多伦,扩大了多伦知名度。

多伦治风沙18载 筑首都绿色屏障

让香港了解多伦《大公报》整版报道多伦县绿色发展

(图:“范长江行动内蒙古行”走进多伦湖─滦河水源地/大公报记者王月摄)

2000年春季,数场沙尘暴袭扰首都北京,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北溯风沙源头,最终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做出批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范长江行动学子们日前参访了“多伦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下称,沙源治理工程)”,短短18年时间,当年黄沙漫天的风沙源,如今却成了一片鬱鬱葱葱的林海。多伦县林业局防火办副主任左鸿飞坦言,“多伦曾是悬在首都头顶的一盆沙,但今天这裏却是‘天然氧吧’,并成为守护京津地区正北方的绿色屏障”。(大公报实习记者 苏静欣、王鸣远、姬越、云子毓锡林郭勒盟报道)

多伦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古城,但上世纪70、80年代,受自然灾害、开荒及超载放牧等因素所累,多伦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佔土地总面积的87%,并形成东西走向的三条大沙带。彼时,多伦县被沙海围困,每当沙尘暴袭来,当地便遮天蔽日黄沙漫天。

狙击土地沙化七分靠保护

由於多伦县海拔高出北京1000多米,且其至北京的直线距离约180公里,每逢大风颳起时,沙尘便从高处倾泻而来。当地人说,多伦县就像“悬在首都头顶的一盆沙”。

上述情况一直持续至2000年,在朱镕基批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後,国家随即紧急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与此同时,多伦县当地政府亦明确了“生态固基”的发展战略,并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一手抓种树、一手抓禁牧”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土地沙化。

让香港了解多伦《大公报》整版报道多伦县绿色发展

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本被风沙侵蚀严重的山体如今已经变成了漫山遍野的绿色。在总理视察点的位置上,原本被黄沙覆盖的路面现在已经变成土质更加緻密的红土,大大减少了扬沙对於自然的侵蚀。

“我到林业局工作已有15年,从2000年开始,多伦县生态环境经一代人努力已获一定成效。”左鸿飞在沙源治理工程现场向记者表示,目前多伦县林草植被恢复较快、流动沙丘已趋於固定。他还表示,多伦县已逐渐建立健全了以森林公安、乡镇护林大队、村组生态防护员为管护队伍的“三级管护网络”。

生态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短短18载,多伦县生态环境出现质的转变。据了解,全县林地面积从2000年的54万亩,增至目前的293万亩;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不足30%提高至目前的85%以上,森林覆盖率亦从6.8%提高到37%。此外,2011年实施的百万亩樟子松建设,在2016年就已完成。

让香港了解多伦《大公报》整版报道多伦县绿色发展

採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有关治沙人的真实故事。在多伦县淖尔镇新民村,一个叫马云平的人被当地人誉为“咬定沙山不放鬆的治沙人”。18年来,老马坚守在自己承包的3800亩沙丘和沙带裏,凭着自己的执著,让昔日的沙海变成了今日的绿洲。这些年老马连续投入几十万元治沙、种树,但当树苗贩子提出高价收购树苗时,他却果断回绝:“生态帐不是小帐,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记者了解到,在多伦县治理土地沙化过程中,当地林业得到快速发展,带动了农牧、旅遊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肉、乳、菜、薯、林”五大主导产业,成为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

草原水库多伦湖现“最美秋景”

让香港了解多伦《大公报》整版报道多伦县绿色发展

(图:多伦湖面积达13.5平方公里/大公报实习记者杨子莹摄)

背靠大草原、面向京津冀的多伦县,地处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东南端,是内蒙古距首都北京最近的旗县,亦是锡盟连接东北、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儘管多伦县佔地不足锡林郭勒盟的2%,但全盟内超过五成地表水都在多伦县内,多伦湖就是多伦县众多水资源中的代表。在当地政府努力下,多伦湖这个昔日的人工水库,如今已华丽变身为特色风景区,与四川九寨沟同时被评为“中国最美秋景”。

多伦湖景区讲解员向范长江行动学子们介绍:“相传当年康熙巡视多伦时,发现湖色很美,却无一条鱼,觉得很可惜,就命人用骆驼把鲤鱼送到多伦湖,其後湖中的生物就是透过当年被放的鲤鱼演变而成。”

据悉,多伦湖是滦河源头,前身是人工水库工程“西山湾水库”,也是锡林郭勒草原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如今却成了多伦湖景区,其中建设有多座观景台,供遊客360度欣赏湖景,并设有观光码头供遊客体验水上乐趣。

讲解员透露,多伦湖景区总投资1.69亿元(人民币,下同),预计7月底完工,将在暑假期间正式开门迎客,“景区门票价格暂定40元。”她续称,除吸引更多遊客外,多伦湖景区还希望通过发展地区旅遊,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景区附近有不少小村,发展景区时将优先招聘周遭村民,“他们的工资较其他工人高200元,若有村民希望做买卖,景区亦有专门商舖供其销售地方特色商品。”

“草原佛都”因汇宗寺而兴

让香港了解多伦《大公报》整版报道多伦县绿色发展

(图:港生採访汇宗寺住持苏德/大公报记者曾庆业摄)

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在民间被称为“草原佛都”,曾是塞北通往元大都(今北京)的交通要道,百年前因汇宗寺而兴、因商而盛,成为漠南蒙古的宗教中心、商业重镇。

范长江学子一行走访汇宗寺时发现,该寺建筑规模宏大,布局紧凑合理,主要建筑布局在一条中轴线上,它传承了汉式建筑艺术的精华,从整体布局到外观都别具一格。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亲征平息噶尔丹叛乱,1690年在赤峰乌兰布统大胜噶尔丹,凯旋後在多伦诺尔与各部会盟,确定了清朝北疆版图。为纪念这次会盟,翌年敕建汇宗寺。

汇宗寺是多伦县重要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每天早上八点三十分至十点都会为信众们祈福。汇宗寺住持苏德表示,寺内每年有两场大型的法会,包括农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及农曆七月初六的祈福消灾的法会,每次法会都会吸引来自全县及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信众。苏德续称:“特别是七月初六的法会,因为需要连续诵经三天三夜,所以必须要很多的僧人和信众帮忙,不停唸经。”

玛瑙细加工 创品牌增就业

让香港了解多伦《大公报》整版报道多伦县绿色发展

(多伦玛瑙城各式玛瑙石引港生围观/大公报记者王月摄)

实习记者李琦锡林郭勒盟报道:“我是我们家第一代做玛瑙生意的,父母都是农民。你看这两个店面现在都是我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多伦玛瑙城的店主张欣对记者说道。多伦县虽然已在去年摆脱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但依然属於自治区级贫困县。眼下蒸蒸日上的玛瑙产业正成为领跑多伦县经济的一架强力马车。

据多伦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韩宾臣介绍,玛瑙是玉髓类矿物的一种,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1.4亿年前陨石撞击造成的火山爆发是玛瑙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多伦县有世界第二、全国第一大的陨石坑。儘管当下玛瑙在世界市场上具有“产地多、产量大”的特点,多伦玛瑙却以质地坚硬、光泽度好、品质优良称许,已成为多伦县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政府部门给予玛瑙行业相对应的扶持,减免纳税,鼓励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方式。多伦在玛瑙产业上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对原料进行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提高了居民的总体收入,真正推动了多伦县玛瑙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