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弗莫爾曾壓倒性擊敗巴菲特,爲何晚年窮困潦倒?

趙彬衫


傑西·利弗莫爾是華爾街的傳奇人物和1929年“最大的空頭”。在1929 年他做空華爾街賺了一億美元,站上華爾街和人生的巔峰。此後開始走下坡路,在1931年投機出錯損失一半財富,並在1934年爆倉破產,最後在1940年以自殺走完人生。

利弗莫爾也被稱為股市短線投機客的祖師爺,在他的《大作手操盤術》詳細的描述瞭如何操盤的技巧。而在《股票大作手回憶錄》裡面更是全面的記錄了利弗莫爾一生之中跌宕起伏的冒險投機生涯;一直以來,書中倡導的投機理念和操盤術,被全世界的各國股市的短線投機者學習和模仿。在股票類書籍中的地位等同於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




利弗莫爾作為最著名的短線投機者,在股票操作風格上和巴菲特完全不同。巴菲特以上市公司內在價值為買入依據和分享上市公司成長利潤為投資原則。利弗莫爾更喜歡抓住市場即時趨勢中的最佳交易機會,以最快的速度賺取最多的錢。


雖然兩人的風格如此迥異,但是在具體操作上卻有一個異曲同工之妙的買入理念。具體表現在利弗莫爾認為一定要等到領頭羊股票的價格突破阻力區域的關鍵點位時買入。而巴菲特最擅長等待好股票被嚴重低估後,股價走到足夠便宜的關鍵點位時買入。


巴菲特和利弗莫爾都是股市的天才人物,但兩人的人生結局卻截然不同,巴菲特功成名就,而在獲得巨大成功之後,最終晚年窮困潦倒。這背後的原因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相比利弗莫爾通過做空華爾街掙下鉅額個人財富,肆意揮霍金錢和盡情享受窮奢極欲的人生,巴菲特的一生是自律、分享財富的有意義人生。


根據各種公開報道,巴菲特的個人生活隨意和平淡,不追求過度的物質生活,並且通過伯克希爾和其他投資者一起分享了投資收益;而且最重要的是巴菲特賺的是上市公司成長的利潤,對於華爾街來說,是一個受歡迎的投資者。


利弗莫爾只是一個利己的投機者而已。對於華爾街和官方來說,在做空華爾街掙下鉅額個人財富的過程中,利弗莫爾就是那個野蠻人。這就是利弗莫爾為何晚年窮困潦倒的原因。


白馬華菲特


我認為巴菲特有兩大投資優勢是利弗莫爾所不具備的。即便是現在的世人也極少有人具備這兩大投資優勢。

1 壽命長

巴菲特現在已88週歲,依然思維敏捷,健步如飛。投資家活到這個年紀可想而知在金融市場上會積累了多少財富和經驗!不說巴菲特就是一個退體職工活到88歲也會比普通人多領到很多的退休金。只因為壽命超出社會平均壽命。生命長自然會有一定的財富優勢。

而利弗莫爾才活了60多歲,並且晚年患有抑鬱症。比巴菲特少了20多年的投資機會!

我們知道滾雪球的複利效應,由於資產基數越滾越大,到了晚年以後資產的增值就是幾何形式的暴漲。有人統計過巴菲特絕大部分資產都是他48歲以後賺來的。可見身體健康對投資的重要性是決定性的。

這就如三國時諸葛亮兵敗五丈原,其沒有司馬懿健康長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2 資金有保障

巴菲特創辦的保險公司為其金融投資等於建立了一個寬鬆的資金鍊。做投資或投機最致命的就是資金鍊的保障問題。巴菲特的保險公司為他融入寬鬆的資金,使巴菲特可以不斷的加倉和建立投資組合。而且可以有很好的資金環境進行長線投資。巴菲特的這種資金環境就是在當今的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巴菲特是既懂投資——又有強大的穩定的資金後盾。

而利弗莫爾其實就是一個大散戶,他的收入主要是以交易為主。他並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做為投機的後盾,而且他需要高息融資加槓桿進行投機,他的資金風險是很高的。晚年時失敗幾次後就元氣大傷了,無法補足資金再戰。就也如諸葛亮行軍打仗時經常出現糧草問題,只能折兵而返。而司馬懿則糧豐草肥可以打持久戰。


孟可的思想空間


這個還真不好評價。

利弗莫爾的做法,當時的市場環境,更象現在的期貨市場,也象剛開市沒多久時的中國股市,可以輕易使用槓桿(中國股市初創期的富豪能多都是被槓桿打倒的)。所以利弗莫爾更象是期貨高手。但是成也槓桿,敗也槓桿,大起大落很正常。

巴菲特更象商業大亨,按經商的思路來選擇股票,用保險公司的多餘資金。而其它公司依靠貨幣市場融資,往往不能象巴菲特那樣在需要時融到資。所以巴菲特很難複製。

還有很關鍵一點,根據我自己的研究,市場是在變化中的,在利弗莫爾的年代,SP500的日均收益率只有千分之一左右,而在巴菲特所處的年代,標普500的日均收益率達千分之四。也就是說,利的時代更適合投機,巴的時代更適合投資。讓巴菲特回到利弗莫爾的時代,也不會有現在這麼輝煌的成就。


rad2


關公戰秦瓊,一個時代的終結,一個時代的開始,利弗莫爾死於1940年11月,那一年巴菲特十歲,根據巴菲特自己的描述,半年到一年之後,巴菲特第一次買到股票,巴菲特以38美元的價格買入3股城市服務公司的優先股。而就在利弗莫爾死去的那一年,巴菲特說他已經開始規劃他的人生,因為他和父親一起去紐約旅行,並和一個交易所的成員一起吃午餐。

我們不知道利弗莫爾開始投資的具體年齡,應該也是很早,他和巴菲特是兩種不同的人格,利弗莫爾屬於直覺型人格,當然他不是無的放矢,他就像賭桌上面計算概率的賭徒,並精於此道,利弗莫爾起家是場外非法的對賭交易,實質上這就是一種賭博,對賭的目標是股價,在那個時代,可以說美國股市還屬於混沌時代,資本市場及其複雜,道氏理論和一些技術理論還沒有完全成型。由於通訊工具不夠先進,信息及其匱乏,流通不暢,致使股票投機性很強。這個時候利弗莫爾的基本準則就是價格信號傳導理論,當一個股票上漲並突破了阻力位,說明有利好消息,然而跟隨趨勢即可。這是一種老老實實的趨勢策略。當然有人會問,為什麼作手麼不製造技術假象呢?

這樣從利弗莫爾的後期看,後期利弗莫爾已經不再去對賭了,一個是規模太小,那些交易場所都不歡迎他了,另一個是美國也在逐漸禁止這種對賭行為,於是利弗莫爾作為一個作手登場,實質上這就是一個莊家。那時候美股是野蠻生態,管理很寬鬆。所以他們可以操控輿論和趨勢,但是在《大作手回憶錄》裡面利弗莫爾卻舉例說明即使是作手也要順勢而為,不能和趨勢作對。

於是我們很明晰的瞭解到一個事實,那個時候技術理論還沒有成型,而技術實質上是對人類心理行為的一種總結,利弗莫爾作為一個先驅者,他總結出了很多的技術和趨勢經驗,這些經驗在那個時代是先進的,因為沒有其他人知道這些,即使知道了,付諸實踐的魄力和決斷力也遠遠不夠。

實質上那個時候已經有一些價值投資的雛形理論,比如利弗莫爾所說的一個老頭子,他總是在大趨勢剛剛變好的時候買入股票,然後一直持有不動,當別人勸他賣出的時候,這個老頭子有一句經典的回覆:“這是一個多頭市。”這並非嚴格意義上了解企業的投資,但是他遵循了一定的價值準則。

價值投資是1929之後十年大蕭條中誕生出來的投資方式,雖然利弗莫爾在經濟危機初期做空賺到了錢,然而在之後的十年蕭條中,玩法完全改變了,利弗莫爾的直覺逐漸無法使用。而在這個過程中格雷厄姆開始了他的實驗和觀察。可以說行情的疲弱促使人們找尋事物的本源,大家發現其實股票並不是用來炒作的,買入股票應該是買入企業的一部分,所有的投資應該要符合常識才可以盈利。

巴菲特10歲的就在規劃自己的人生,不同於利弗莫爾,巴菲特是計劃型人格,巴菲特17歲就開始尋求投資方面的知識,他先去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財務和商業管理,但是他覺得老師的水平不行,於是轉學去了尼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學經濟學,巴菲特覺得依然沒有學習到真正賺錢的理論,在被哈佛拒絕之後,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並找到了格雷厄姆。我們看到巴菲特和利弗莫爾的路徑完全不同,他從一開始就追尋投資的本源,而利弗莫爾一開始就是經驗總結。很多時候有人認為讀書沒有什麼用,這裡面就很好的回答了這一點,讀書未必有用,知識卻可以受用終身。

巴菲特的投資至少已經持續了70年以上,然而在這70年當中他沒有放棄學習,所以不管什麼狀況,巴菲特都能夠適應,並深刻的理解市場的變化。但是利弗莫爾不行,沒有知識的認知,他還是在經驗的框架下實施,一旦遇到了無法理解的情況,他完全沒有辦法應對,他只能用頭撞出一個新的真理。

之所以利弗莫爾在之前一段時間很受中國投資人歡迎,那是因為過去我們的股市很年輕,和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股市很像,但是你若是一直使用利弗莫爾的投資方法,就會產生路徑依賴,而未來的股市註定會跳出現有的規則。所有的資本市場都是發展變化的,中國股市也不例外。

至於投資人遵循什麼?個人覺得利弗莫爾的那一套入手容易,但是並不能為你帶來成功,因為已經知曉的人太多了,那本書已經有一個世紀了,而如今技術發達,機構造坑簡便的很。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難度的確是很大的,依賴很多專業知識,但是相對來說更加穩健易行。


凱恩斯


Livermore是全世界的投機大師,巴菲特是投資大師。

投機大師的一生往往是幾起幾落,而投資大師往往是複利成長,越往後走越有錢。

問題所說的,壓倒性擊敗巴菲特,應該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的收益率。

Livermore在1929年的時候,他因為做空美國股市,當時賺了1億美金,而這在當時已經是天文數字。

而巴菲特是1930年出生的,所以在1929年巴菲特僅僅是一個胎兒,毫無可比性,而Livermore在1944年就因為破產而自殺了。這其實巴菲特和利弗莫爾並沒有生活在一個時代。

巴菲特的財富是他在55歲之後積累的,核心的原因是巴菲特賺的是生意模式的錢,而Livermore賺的是投機或者是博弈的錢。



當然,其實巴菲特也踏著了整個美國企業崛起的浪潮,這不僅是美國國內的消費能力的增強,也更是美國企業全球化的紅利。

關於利弗莫爾為什麼晚年窮困潦倒,我想,這是其投資策略導致的。我們經常看到,在短時間通過博弈投機暴富的人,往往最後都沒有好的結果。這是因為,博弈是一個概率問題,一旦錯了,就會全盤皆輸,而長期來看,博弈的結果往往是會虧錢的。

而巴菲特的股票都是長期持有,將股票視為公司的一部分,一隻股票持有10多年,賺取的是複利。

所以,我們通過Livermore和巴菲特的人生,看到了投機和投資的兩種人生。一個是幾起幾落,最終窮困潦倒,另一個是穩步增長,越來越有聲望。

最後,我自己更喜歡巴菲特的人生觀和投資觀,而就像巴菲特說的那樣:

我只想富一次。


錢真理


問題有兩個錯誤。首先,巴菲特和利弗莫爾比有點關公戰秦瓊了,利弗莫爾的巔峰是1929年做空賺了1億美元,而巴菲特1930年才出生,利弗莫爾去世時巴菲特才10歲。其次,利弗莫爾晚年沒有窮困潦倒,因為信託基金的關係,雖然利弗莫爾幾經破產,但生活並沒有受到影響,破產影響的只是他的生意和聲譽。

巴菲特之所以這麼久以來一直能取得不錯的收益,除了豐富的投資知識和經驗外,其資金來源也是另一方面。利弗莫爾一直是個人投資者,其資金完全來自自己的收益,而巴菲特是基金經理,而且資金來自於機構而非個人,所以利弗莫爾資金量不如巴菲特,故其抗風險能力不如巴菲特。巴菲特也做過不少賠錢的生意,但巨大的資金量和科學的投資組合都幫他抗了過去,而且因為資金來自機構,不會有來自個人投資人的干擾。彼得林奇也是價值投資者,並且業績斐然,但晚年不在做基金經理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個人投資者的干擾實在令人厭煩,總有一些投資者認為基金是穩賠不賺的,賠了錢就去拍基金經理的桌子,這很影響基金經理的判斷。

還有一點就是巴菲特開始在投資屆爆發為人所知時,計算機已經在投資領域普及,各種投資產品和監管措施已經日趨成熟和完善,而利弗莫爾還用的紙帶,資產管理等理論知識和市場也不成熟,所以前人不如後人是正常的。並不是說巴菲特們天生比利弗莫爾們強,而是後來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另外看其它答案有說基於基本面的價值投資優於基於技術分析的投機,其實不然。現在最流行的量化交易就是純粹的技術分析投機,對於基本面考慮極少,現在華爾街的很多機構都使用了量化交易,並且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業績。


Peckerrrr


一句話解決,所有投機終將失敗,這話應該是格雷厄姆講的。


西格瑪的化學


兩個人根本就不是一個年代的人,也不是一個類型的選手,談什麼曾壓倒性的擊敗巴菲特?

利弗莫爾是20世紀上半個世紀的大作手,天才大師;

巴菲特是20世紀下半業的天才投資人,投資大師;

他們兩個人怎麼扯到一起了?

利弗莫爾擅長的是投機,特別是槓桿投機,曾經在1929年做空大賺1億美金。

巴菲特擅長的是股票投資,長期持有,利弗莫爾可不會持有一個公司超過1年時間。


以股易金


利弗莫爾始終是個瘋狂的投機者,隨著美國股市政策和監管的完善,投機者也就失去了市場,而巴菲特價值投資符合市場和經濟規律,不輕易拋售和買入也使巴菲特的資產具有穩定性。利弗莫爾可能會短暫超過巴菲特,由於外部和內部的原因,人不可能不犯錯誤,隨著時間推移利弗莫爾投機觀念終究會吞噬自己的財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