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濱江大道:見證50萬陸家嘴白領的奮鬥

上海濱江大道:見證50萬陸家嘴白領的奮鬥

上海濱江大道:見證50萬陸家嘴白領的奮鬥

今天的濱江大道,美景盡收眼底,很難不令人心生澎湃(攝影:本報記者袁婧)

上海濱江大道:見證50萬陸家嘴白領的奮鬥

民生碼頭上,體量巨大的八萬噸筒倉,已成為城市新的時尚地標(攝影:薛長命)

上海濱江大道:見證50萬陸家嘴白領的奮鬥

船廠1862

很多城市都有一條“濱江大道”,上海的濱江大道,就鑲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浦東。

黃浦江水自南向北與吳淞江相匯,折向東流,那一道濱水處的自然曲線,以“濱江大道”之名留在了城市的輿圖上。它全長超過四公里,環抱著上海的金融腹地陸家嘴。一邊是沉穩雄渾、奔湧不息的浦江水,一邊是名企林立的高樓廣廈,千萬盞寫字樓裡透出的燈光,寫就上海經濟的風雲萬千。改革開放40年,濱江大道留下了這片熱土最激情洋溢的奮鬥史。

沿江美景盡收眼底,很難不令人心生澎湃。憑欄臨江,浦西外灘的豐富建築景觀,宛如壯麗的河山畫卷。巨輪載著遊人穿行其中,海鳥掠過,成為最生動的點綴。上海城市歷史的脈絡、發展的進程、建設的成果,都濃縮在這條濱江岸線上。

這裡不止有商業的傳奇和改革的英雄錄。黃浦江自然的水體、兩岸的濱江工業遺產、水岸公共空間共同構成了豐富的城市文化景觀。隨著上海45公里濱江岸線的貫通,作為浦東濱江段重要組成部分的濱江大道,正不斷寫下更多精彩的篇章。

2017年,民生碼頭的“亞洲最大糧倉”華麗轉身,成為現代藝術的策展空間。僅一年後,百年祥生船廠再度“揚帆起航”,成為一棟集文化、藝術和商業的綜合體“船廠1862”,其中一座800人劇場的設計,更為陸家嘴地區的上班族們增添了一個既文藝又具社交性的時尚空間,宛如車水馬龍中的“小桃源”。獨一無二的是,這座劇場中的舞臺背景牆是可以打開的。每當幕布拉起,嶄新的濱江公共綠地和流光璀璨的浦江夜景,就好像是神聖的油畫在鏡框舞臺前鋪展,盡顯這片繁華之地日與夜的傳奇。濱江的美景頓時化身為藝術的佈景,定格並記錄下屬於這座城市、這片土地的日新月異。

金融造勢,藝術造像:

濱水空間形成高端商務文化聚集地

改革開放40年、浦東開發開放28年,陸家嘴已成為上海金融和商務領域最閃亮的一張名片。今天的陸家嘴金融城集聚了3.6萬多家企業,有超過50萬的白領在這裡工作和生活。遙想上世紀90年代初,在國務院批准設立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前,這裡還是一片亟需拓荒的處女地。當時浦東發展最大的問題是基礎設施的落後,陸家嘴的幾條重要樞紐,包括世紀大道、楊高南路、羅山路、龍陽路以及濱江大道在內,都是那時興建的。

1992年,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在浦東開業;1999年,全國第一家外商參股中資銀行上海銀行總部在這裡成立;2000年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鑽石交易所;2001年,國泰君安證券公司與德國德累斯頓銀行成立了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同年,第一家合資建造的展覽中心——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業;2006年,第一家信託登記機構掛牌;2007年,第一個金融審判庭成立……黃浦江邊發生著滄海桑田的鉅變,天際線的高度被不斷刷新,財富與智力源源不斷地在此匯聚,無數改革業績載入史冊。作為上海的一條馬路,濱江大道的歷史絕對算不得長遠,但卻是在這短短20來年裡,見證了上海發展的速度與激情。

到了2015年,它又記錄了一段新的征程的精彩啟幕。納入了上海自貿區範圍的陸家嘴金融城,在積極探索各產業領域的業務創新,資本市場開放的過程中創下了多個“第一”:誕生了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培訓機構,成立了第一家中外聯營律師事務所、第一家CEPA項下中外合資券商、第一家再保險經紀公司……全球資管規模排名前50名的機構,有34家落戶陸家嘴。不過,金融成績斐然的陸家嘴,並不是一個冷冰冰的鋼筋水泥森林,而是一個有追求、有溫度、有理想的人文城區。

金融機構的湧入和金融相關人才的匯聚,帶動了區域購物、消費和文化的協同發展。的確,像倫敦、巴黎等世界性濱水城市,同時也是全球財富之地,都非常重視濱水岸線的公共空間建設。將濱水岸線建成城市時尚和高端的休閒生活場所,提供文化、旅遊、休閒、運動和生態等複合功能,已經成為城市功能提升、建立良好的綜合營商環境的一個典型樣本。

黃浦江在陸家嘴拐了個近九十度的彎,留下一片突出的沖積灘地。沿著陸家嘴優美的“魚嘴口”曲線,濱江大道把這片金融之城緊緊地擁抱在懷中。與上海其他馬路有所不同的是,浦東濱江大道並非完全是市政馬路,而是有車行、步行、騎行等不同功能,親水平臺、坡地綠化、半地下廂體及景觀道路等共同組成,集觀光、綠化、交通及服務設施為一體的沿江複合型景觀工程。南段濱江大道緊靠綠意盎然的濱江公園,毗鄰陸家嘴核心商務區域,周邊商業文化設施齊全,環球美食林立。坐在濱水平臺上的咖啡館、酒吧裡吹吹江風、遠眺城市江景是不錯的休閒選擇。而東段濱江大道則是上海老工業遺址的聚集點,未來,經過功能置換的這些建築物將脫胎換骨,為上海的金融腹地增添更多時尚、藝術與休閒娛樂的空間,滿足城市文化建設和服務的需要。

在寸土寸金的陸家嘴,濱江大道及其周邊沿線的商業設施、文化教育設施建設從未停止。東方明珠、上海中心、正大廣場、國金購物中心、上海海洋水族館、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蟲館、浦東新舞臺、上海戲劇學院浦東校區、震旦博物館……以及近兩年新設的“1862時尚藝術中心”、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藝倉美術館和正在建設中的上海大歌劇院、浦東美術館等消費場所、文化教育設施,陸續成為浦東打造濱江高端商務文化帶的新亮點。

“濱水地區是一個城市非常珍貴的資源,也是對城市發展富有挑戰性的一個機會。它能讓人們逃離擁擠的、壓力鍋式的城市生活,也是人們重新獲得呼吸清新空氣疆界的機會。”建築大師查爾斯·摩爾的話,在濱江大道身上得到了驗證。隨著上海45公里濱江岸線的貫通,濱江親水道、跑步道、騎行道“三線並行”的慢行系統,為這片“黃金水域”帶來更多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去年6月,陸家嘴濱江綠地也建成並投入使用,在寬闊疏朗的運動空間裡,人們可將浦江精華盡收眼底。

濱江大道——這條具有豐富景觀和設施的馬路,在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核心商務區域內、在大體量高層建築物林立的空間裡、在海內外名企虎踞龍蟠的格局中,無疑成為了一個可調節的“呼吸器”,讓每天都面對快節奏、高壓力職場生活的白領們有了一個能時常透透氣、放放鬆的“桃花源”。

沿江工業遺產華麗轉型,畫出最美藝術輪廓

貫穿上海全境的黃浦江,其沿江空間一直以來是一條生產岸線,便捷的水源和航運孕育了上海最早的手工業、航運業以及商業貿易。尤其自開埠以來,歷經150餘年的發展,兩岸積累了大量的船舶修造廠、港口機械廠、軍工工業、碼頭倉儲、大型棉紡織廠、發電廠、水廠、油棧及加工工廠。

這一個個“座標”連接起來,就是一部上海近現代城市工業發展史,其中尤以黃浦江濱江的“座標”最為密集,是上海工業遺產的重心所在。中美火油公司東溝油庫、和豐船廠舊址、慎昌洋行、民生港碼頭、楊家度碼頭、民生倉庫、上海煤炭分公司碼頭……鱗次櫛比地分佈在今天浦東濱江大道的東段沿線。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金江波認為,這些承載著城市記憶的遺產絕不是廢銅爛鐵,應該要為它們尋得新的榮光,展示新的活力,讓它們隨著城市發展的脈搏一起跳動,繼續講述人與城市的種種故事。

自古至今,通暢的水利交通往往會帶來巨大的財富和機遇,濱水城市的經濟發展具有極大優勢。放眼全球,當今能稱得上國際大都市的很多都是濱水城市,有一條水體量充沛的母親河,向沿河岸地區四散輸送著活力與能量。上世紀80年代,倫敦的產業結構經歷了從製造業到服務業的調整,倫敦泰晤士河邊的金絲雀碼頭正是在這個時期進行重新建設、規劃,經過了30年的發展,從一個已經荒廢的生產性碼頭,轉變為現代化高樓林立的“新金融城”。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濱江大道也經歷了從生產型空間向生活型空間的轉變,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再利用,發展出辦公、商住、會展等多種新的功能,並滿足城市新生活的需要。在這裡,上海與世界級的濱水城市沒有距離。

在濱江大道東邊段上,始建於1862年的祥生船廠,就是黃浦江濱江重要工業遺產之一,記錄了中國造船業的發展史,如今成為浦江東岸一艘文化藝術的艨艟鉅艦。船廠舊址被保留了下來,搖身一變成為一棟文化商業的綜合體“船廠1862”,其中包含了一個 800座的中型劇場“1862時尚藝術中心”。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刻意保留了建築本身的歷史感和工業感。在這個劇場裡,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建築原有的結構和管道設施,生鏽的鐵管、風化的混凝土柱子,甚至包括以油漆塗就的生產標語。置身於此的觀眾彷彿能聞到百年前海風的味道,聽得到汽笛聲在歷史的上空盤旋,產生一種穿梭於歷史與現實獨特情感。

幾乎每一個來“1862時尚藝術中心”看戲的觀眾,都會在朋友圈裡曬一曬“無敵的江景”,緊靠黃浦江邊、視野無礙的劇場,說它是“浦江的陽臺”也不為過。舞臺面江的牆壁上裝有電動玻璃隔音門,拉開幕布,就能夠看到靜靜流淌的浦江水、來來往往的遊船和夜間璀璨的霓虹。試運營期間,“1862時尚藝術中心”曾上演過世界名團立陶宛OKT劇團的話劇《海鷗》。導演科爾蘇諾夫成為第一位啟動幕布的海外藝術家,當震撼的江景撲面而來,這位來自立陶宛的藝術家不由得連連驚歎,“這是我見過最美的舞臺!”在今年一年中,“1862時尚藝術中心”將有45臺逾80場劇目輪番上演,主打前沿、時尚、跨界、創意,其中多臺劇目屬亞洲首演、中國首演、上海首演,盡情展現了這座城市的吸引力。

每個第一次見到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的人,都會呈現出一種仰視的姿態——30個混凝土大筒倉,排列組合成長140米、高48米的龐然大物,靜靜地屹立在黃浦江畔,撲面而來的工業氣息,樸素而厚重。追溯民生碼頭的歷史,得尋到百年前的英商藍煙囪碼頭,它是當時遠東地區知名度最高、設施最好的碼頭。新中國成立後,藍煙囪碼頭更名為民生碼頭,而後又經過多次改造,成為上海地區唯一的散糧、散糖專業化碼頭。

廢棄多年不用的它,去年以“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主展場的身份重回公眾視野,未來,它將成為藝術的“糧倉”、時尚的秀場。粗放的外表,難以掩蓋它精緻、內秀的靈魂。建築師柳亦春對這個昔日的“亞洲最大糧倉”進行了一期改造。改造的最大亮點是在十個巨大筒倉外立面搭建了一組外掛自動扶梯,遊人可從三層直接乘坐扶梯前往頂層展廳,途中能將黃浦江及整個民生碼頭的壯麗景觀盡收眼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