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百喻经》的幽默式比喻

中国文化经典《百喻经》的幽默式比喻

《百喻经》是大藏经譬喻类经典中流通最广的一部,其规格的统一、文风的优美被誉为佛教文学寓言宝典,也是鲁迅一生中唯一为之断句、捐印,并且赠人的一部佛经。

《百喻经》的译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系僧伽斯那的弟子。聪慧强记,能诵大小乘经十余万言。僧伽斯那所集百喻,他悉皆诵习,并深明其意义旨趣。他于南齐建元初(479)来建业,住毗离耶寺,永明十年(492)九月十日译出此书,同时并译出《须达长者经》及《十二因缘经》各一卷,后于建业止观寺摄受徒众,甚为有名,中兴二年(502)寂于止观寺。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本书的原名《痴花鬘》,译后改为《百喻经》。所谓“百喻”,就是指一百篇譬喻故事。《百喻经》现存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喻”,有两种说法,一是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四卷(或作五卷),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四卷本《百喻经》中,第一卷二十一喻,第二卷二十喻,第三卷二十四喻,第四卷三十三喻,共九十八喻。各喻的意趣可概括为三类:

一、其中对治烦恼的,有十种:(一)治贪方面的,有第十六灌甘蔗喻、第十七债半钱喻等七喻,(二)治嗔方面的,有第十三说人喜嗔喻、第四十八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等四喻,(三)治痴方面的,有第八山羌偷官库喻、第九叹父德行喻等十九喻,(四)治慢方面的,有第二十八为妇贸鼻喻、第四十三磨大石喻等四喻,(五)治疑方面的,有第二十六人效王眼瞤喻、第七十尝庵婆罗果喻两喻,(六)治身见方面的,有第三十牧羊人喻、第三十五宝箧镜喻等四喻,(七)治边见方面的,有第六十一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第六十二病人食雉肉喻两喻,(八)治邪见方面的,有第五十八两子分财喻、第九十四摩尼水窦喻两喻,(九)治见取方面的,有第四妇诈称死喻、第五渴见水喻等三喻,(十)治戒禁取方面的,有第一愚人食盐喻、第十二煮黑石蜜浆喻等八喻。

二、其中对治恶行的,有四种:(一)治悭吝方面的,有第二愚人集牛乳喻、第六十五五百欢喜丸喻等四喻,(二)治犯戒方面的,有第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第十四杀商主祀天喻等十八喻,(三)治邪命方面的,有第三以梨打头破喻、第七认人为兄喻等七喻,(四)治懈怠方面的,有第十五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第四十七贫人作鸳鸯鸣喻等五喻。

三、其中开示法义的,有二种:(一)开示空义的,有第四十九小儿争分别毛喻、第五十二伎儿作乐喻等五喻,(二)开示一乘的,有第二十二入海取沉水喻、第二十四种熬胡麻子喻等四喻。

在写法上,本书属于譬喻一类,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这些寓言主要描写幽默可笑的事,有很犀利的讽刺性,也可以作笑话看。僧伽斯那在跋颂中说:本书以戏笑的方法来阐明佛法,如以苦药和石蜜,虽损蜜味,但主要是为了治病。先讲笑话,后讲佛法,如先服吐下药,后以酥滋润身体。笑话里包含佛法,如树叶裹阿伽陀药,希望读者但取佛法的阿伽陀药,而抛弃戏笑的树叶。

中国文化经典《百喻经》的幽默式比喻

《百喻经》作为源于印度的汉译佛经,讲一些幽默故事,堪称一部笑话集。印度民间从很古老的时候就有很多这种类型的故事,比如《比尔巴尔故事集》和《谢赫·奇里的故事》,等等。而《百喻经》与之不同的是,则是以比喻的方式来体现幽默。从另一角度说,是一种幽默式比喻。

这种幽默式比喻,多半是用一种语用预设背离而产生的幽默效应。语用预设是指言语交际双方都已经知道的常识,或者听到话语之后根据语境可以推理出来的信息,话语触发的预设内容也可能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普遍认识或说话人对事态的主观看法。当话语信息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或人们普遍的认识与立场时,就会显示出可笑的一面。

例如《子死欲停置家中喻》,就以一个已经死了一个孩子,又杀了一个孩子的愚人,来比喻一再犯戒,不及时阡悔的比丘。故事讲了一个人,养育了七个儿子,结果其中一个儿子不幸离世。愚人把孩子的尸体停放在家中,自己则离家出走。有人看到愚人这种本末倒置的作法,就劝说他生死各安其所,应该把死者埋葬好。愚人想如果要挑担子把尸体运到远处,不平衡,于是就再杀掉一个儿子,使担子两头保持重量平衡,易于行走。如此愚昧荒唐的行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忍俊不禁。这种发笑,病非因为人性的灭绝,而是读者都知道这只是个夸张的比喻,不是真人真事,然而这个故事却喻示生活中有些人未必与这个杀子的愚人有别。我们常一错再错,为自己的错找借口,找理由拒绝醒悟、悔改,结果铸成大错,难以回头。

再如《奴守门喻》,说的是一个家奴的愚笨。主人出远门前吩咐家奴说:“好好看管大门、驴子和绳索。”主人出门后,邻居家有人弹奏乐曲,家奴很想去听,但又不敢违背主人的吩咐。于是,他用绳索把门板捆了起来,再放到驴背上,牵着驴去听乐曲了。正在此时,盗贼入屋行窃,偷走了主人家中的财宝。主人回来见状,便问家奴具体情况。没想到家奴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您出门时候,吩咐我要看管好大门、驴及绳索,现在这三样东西都还在啊!”主人顿时无语。大家知道,所谓“看门”,就是为了看管好家里的财物,如果财物全没了,留着“大门”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由于家奴应答的语言背离一般的逻辑常识而充满幽默。其实,故事中的“大门”比喻“六根”,“驴子”象征“烦恼”,“绳索”就如“情爱”。愚钝的家奴为“声”所诱惑,不能专一,导致失责,佛用来比喻诸比丘因贪著于五欲与六尘境界,未能守住六根,而被无明烦恼与情爱的绳索束缚着,结果导致本身的修行功亏一篑,消失殆尽。

百喻经》也有以动物作为故事主角的。如《蛇头尾共争在前喻》,说是有一条蛇,尾巴争着在前面,蛇头则对尾巴说:“我一直都在前面的,怎么可能到后面去呢?”蛇尾却很不服气,于是就缠住了树干,使身体动弹不得。蛇头无奈,只好应允让尾巴在前面。结果,蛇尾看不见路,掉进了火坑,被火烧烂而死。佛用这个故事比喻师徒俩的关系,暗喻年轻徒弟切记骄纵气盛,常认为自己有资格代替年长的师父能起带头作用,结果误人误己。

为了使故事更具幽默特色,《百喻经》往往将比喻与夸张两种手法结合使用。例如《三重楼喻》,讲一个关于人性急的故事。故事中的愚人是一个富人,身份尊贵、崇高,行为却愚钝不堪。有一天,这个愚笨的富人到另一个有钱人家去做客,看见这个主人家的房舍有三层楼高,十分宽敞、庄严、美丽。愚人当下起了念头,请了木匠要盖一栋一样的三重楼。于是,木匠就从地面垒砖,开始造楼。愚人对此心生疑惑,质问木匠的行径,并指示木匠道:“我不要下面的两层屋子,你们只需要为我建造最上面的那一层屋子。”木匠回应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愚人仍然坚持己见。人们听闻此事,都嘲笑这个愚蠢的富人。这个幽默故事的魅力,在于寄寓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不变至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要一步登天,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它提醒世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有所建树。

再如《人说王纵暴喻》,讲一个性格暴戾的国王,因听信谗言错抓了一位贤臣,并让人将贤臣的背脊剖开,取了他的一百两肉作为惩罚。事后,知道是自己错怪了贤臣,非常后悔,就取了一千两肉,用来弥补他失去的百两脊肉,这让贤臣更是痛苦不堪。国王对此很纳闷,问道:“你为什么那么苦恼呢?我剥取了你一百两肉,但已经十倍偿还给你了,你难道还不满意吗?”旁边的人于是回应国王:“大王,就好像你砍掉一个人的脑袋,就算事后再给他一千个头作为补偿,也避免不了他死亡的结果;虽然大王现在用十倍的肉偿还给他,但他也免不了难忍的苦痛啊!”佛用国王暴戾、愚昧的行为来比喻世间愚人,不畏惧后世果报,贪图享乐,把痛苦施压在别人身上,后来又想弥补自己的过失,以此获得福报,不仅徒劳无功,反倒增加别人的痛苦。这个国王的行为可笑至极。生活中的人们,有时何尝不是国王的化身?人们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事情,即使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也常常是按照自己的主观看法行事,而没有充分考虑他人的实际需求。如果自己的好意成了别人的痛苦和麻烦,那就是好心做坏事了。 既然如此,又何必做呢?

总之,比喻是《百喻经》的一大特色,而让故事深入人心的,还在于故事中的比喻手法与人们的惯常思维逻辑相悖,从而使这种相悖产生幽默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喻经》堪称是讲故事艺术中的佼佼者,因为作者懂得用人们普遍喜欢的幽默比喻来讲故事。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有《六则》一课)

中国文化经典《百喻经》的幽默式比喻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