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布里津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

夏爾布里津是前蘇聯無機材料專家,1978年,他合成了鑭銅氧化物,發現它具有在溫度下降時電阻會趨於減少的特徵。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夏爾布里津在國內發表了試驗結果,並對鑭銅氧化物晶體的組成和結構作了論述。

次年,他的論文被譯成了英文,後來因經費匱乏研究中斷, 1980年才重啟研究。

在1981年的一次試驗中,夏爾布里津將溫度降低到絕對溫度40K(-233℃)時,鑭銅氧化物的電阻突然消失。

夏爾布里津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

超導現象

他感到很奇怪,鑭銅氧化物的電阻為什麼會消失呢?他本應抓住這一異常現象繼續探討,弄個水落石出,但他卻未加深究。

他把這一情況告訴了研究所裡的另一位物理專家,也沒有引起重視,那位專家聽完說道:“這或許是一種表面現象吧。”

為什麼會有“這種表面現象”?這種“這種表面現象”背後是什麼?

夏爾布里津沒有對再深入研究,結果這項研究就半途而廢了。

夏爾布里津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

超導現象

1986年4月,瑞士物理學家卡爾·謬勒和德國物理學家約翰尼期·柏諾茲把超導材料的轉變溫度從23·2K提高到30K!

這是發現超導現象以來的最重大的發現,為尋找高溫超導材料奠定了基礎,二人榮獲了198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夏爾布里津得知這兩位科學家發現新型超導材料後,心裡很不是滋味,如果他抓住1981年那次實驗的契機,並在此基礎上深入鑽研的話,這一榮譽就不會落在他們二人頭上。

夏爾布里津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

真空管道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

漫不經心、粗心大意是科學工作者之大忌。只要有一點閃光的思想火花,有一點新奇的發現,就應抓住不放。思考、思考、再思考;研究、研究、再研究;多問幾個為什麼、為什麼、究竟為什麼?窮追猛鑽,在一處打眼,就要爭取探出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