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士心理:頭疼!熊孩子到底可以多熊?不爲人知的動機竟如此簡單

文 | 霖士心理

霖士心理:頭疼!熊孩子到底可以多熊?不為人知的動機竟如此簡單

● ● ●●

今早一睜眼,便看到一條新聞:“熊孩子在33層樓頂玩耍”,這件事發生在貴州,而視頻是由住在28層的住戶隨手拍攝的。這類行為也引發了各界展開思維的碰撞,熊孩子們到底可以熊到什麼程度?

男孩把某Z品牌挑選的衣服,趁人不注意都拖拽到地上...

男孩坐高鐵,隔著座位偷喝前排乘客的可樂...

女孩想和兩個小姐姐玩,因被拒絕,拿起辣椒油潑在小姐姐臉上...

在超市帶著鬼娃娃面具去嚇唬另一個孩子...

...

霖士心理:頭疼!熊孩子到底可以多熊?不為人知的動機竟如此簡單

很多人都會說,這些熊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熊父母,但事實證明,有時被認定的這類熊父母也對孩子這些不可思議的行為感到驚訝。家長和老師都不會理解,為何會有這樣的操作?孩子到底是怎麼想的?但有些熊孩子不會說,也不願意說,所以此時能看懂孩子的行為,讀懂孩子的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霖士心理:頭疼!熊孩子到底可以多熊?不為人知的動機竟如此簡單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才能讀懂熊孩子的語言呢?一般來說,一個在社會上看來有問題的學生,基本是在學校喪失信心的學生,在學校得不到歸屬感,沒有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一旦沒有價值,就會產生很多具有“錯誤”的行為。但非常奇妙的是,在他們看來本意並不是這個意思,但潛意識卻有著同樣真實的目的。

在這裡,不得不在引用一下冰山理論,孩子的不良行為表露出來時,顯然只是冰山一角,家長們關注的更多是顯露在外的行為,而缺乏對真正目的意圖的認識,導致不能治本,更無法應對行為作出合理引導。

在更多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一般透露著四種主要方向:尋求關注、自暴自棄、報復、權利追求,前兩種在日常中還是比較常見的。

霖士心理:頭疼!熊孩子到底可以多熊?不為人知的動機竟如此簡單

尋求關注

家中的孩子過於粘人,不會管你心情好不好,通常會不斷製造一些壞行為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就像能好好吃飯故意讓你喂,不喂就不吃飯;能穿衣服就故意穿不好,等著父母幫助穿;特別是家中兩個娃,但凡有一方覺得沒有被公平對待,就會營造複雜的場面等你來解決。

在學校也是如此,相信很多家長都被老師說過類似的話:“之前你家孩子挺積極的,最近不太積極...”也許這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老師在引導上和持續關注上忽略了孩子的期待。

這類孩子唯有得到特別的關照,區別於他眼中的其他人時,才會產生歸屬感。倘若這種需求沒有被滿足,可是會直接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家長不想滿足,也不想打擊,最好的辦法還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直接忽略,待孩子情緒穩定再給予解釋。

霖士心理:頭疼!熊孩子到底可以多熊?不為人知的動機竟如此簡單

自暴自棄

在我們過去的學習生涯中,相信很多家長都被過去的老師貼過標籤吧,如果沒有,那我只能說你很幸運。曾經就見過這樣一個小男孩,做什麼事情都想放棄,老師對於這樣的孩子也會打上“學習障礙”的標籤。但正是對於孩子心中權威的老師,打上了這個標籤,讓孩子不再有自信,他自己都相信不會做成任何一件事,既然如此,也就不用努力了。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也會覺得絕望與無助,既想放棄對孩子的要求,又想鼓勵孩子但無從下手。所以,在極度缺乏自信的孩子面前,家長們先停止批評,學會關注孩子的優點,並且要放大到孩子認同。最好是能設置一些讓孩子感覺到成功的機會,無論是生活技能上,還是道德情操上,逐漸增加孩子某些角度的自信心。

霖士心理:頭疼!熊孩子到底可以多熊?不為人知的動機竟如此簡單

惡意報復

這也是在文章中前幾個惡意惡作劇中頻繁出現的元素,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在求學階段,在班中有沒有這樣一類人:經常沒有人願意跟他玩,而他也會因為某些因素常常不懷好意,大家都很容易公開表示對他的厭惡。就連老師,也會貼上“道德問題”的標籤,就算請了家長也往往沒有太大的改善。

這就是為什麼冰山理論在這裡同樣受用的原因,大人們往往看不到真正的意圖,這類孩子已經遭受到心靈的打擊,孩子可以感受到因為沒人愛,沒人疼,沒人管,沒朋友而受到的傷害。

在一個群體中沒有歸屬感,這類孩子的認知能力普遍偏弱,往往沒有了解真實目的,就去做出反擊,甚至傷害他人變本加厲的行為。但其實是想讓大家看到自身傷心與期待別人瞭解自己感受的,只不過因為認知缺失導致方式無人理解。

這時候,父母要承認孩子的傷心難過,儘量避免懲罰。這類孩子,懲罰對他們不僅沒有用,還會激怒他們。與其這樣,不如退一步,平等的溝通,多聽聽孩子的想法,表現出你的關心。

霖士心理:頭疼!熊孩子到底可以多熊?不為人知的動機竟如此簡單

權利追求

這類孩子通常會被家長們解讀成:”都給你慣成什麼樣了!“。仔細回味一下這句話,你會發現,父母認為這是慣出來的,但其實孩子每次尋求權利時或者說得逞時,孩子都認為得到了歸屬感。而心中總有一個聲音刺激著他們:我要贏!

於是,在大一些,孩子就會變得頑固,當老師父母批評時,認為自己受到了挑戰與威脅,就算孩子服從,也是消極的在對抗。比如噘著嘴、歪著頭,輕言道:“昂!知道了!”隨後摔門而出的場景...

若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父母這時候允許孩子來提出建議,或者從父母給出可選的抉擇中,軟下來,不在家中冷戰或暴力輸出。隨後待情緒緩和,在制定一些具體的規則。

霖士心理:頭疼!熊孩子到底可以多熊?不為人知的動機竟如此簡單

當我們真正理解孩子行為目的時,進行有效的行為干預,孩子才有可能脫離這些問題軌道...

——霖士心理

● ● ●●

霖士心理:頭疼!熊孩子到底可以多熊?不為人知的動機竟如此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