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終於入局小程序,它和微信有什麼不一樣?

百度終於入局小程序,它和微信有什麼不一樣?

7月4日,百度AI開發者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會上,百度副總裁沈抖正式發佈了百度智能小程序。百度智能小程序不但全面接入了百度大腦3.0的AI能力,更將在12月份全面開源。

事實上,百度入局小程序,並不是什麼意外的消息,在今年5月22日的百度聯盟峰會分論壇上,百度App業務部總經理平曉黎宣佈將在7月推出智能小程序後,外界對於百度版的智能小程序到底長什麼樣就十分期待。

原因很簡單,在微信推出小程序後的1年5個月的時間裡,小程序已經取得了爆發式的增長,根據第三方的數據顯示,目前小程序日活躍用戶總數已達1.7億、上線小程序100萬個,其中游戲類小程序的使用用戶已達3.1億, 電商成了絕對的主流,基本上95%以上的電商平臺都上線了小程序。

但微信對於小程序的限制也很多,比如微信對於誘導分享的打擊非常嚴厲,之前幾款火爆的小程序,比如匿名聊聊,走心聊聊等都因為違規被封殺。以及微信小程序的入口非常深,無法留存,沒有流量支持以及過高的分成比例等天花板,讓很多小程序開發者對此叫苦不迭。

在這樣的情況下,谷歌,微博等產品也迅速跟進,比如谷歌推出了Instant App,因此,百度宣佈推出智能小程序,引得外界如此關注也就不足為奇了。

小程序的現狀:機會和短板並存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是先看一下小程序的現狀。

小程序推出的時間只有一年零五個月,但崛起的很快,原因很多。在我看來大部分產品選擇小程序主要是因為低於市場行情的獲客成本和基於社交關係鏈的分享,很容易在社交平臺引發病毒式傳播。比如禮物說這個產品,核心玩法就是你買單然後給朋友送禮物,最早是app,後來又嘗試過線下店,都不理想,但因為趕上小程序這波浪潮而一下子爆發,獲得了紅杉等一線投資機構的投資。

禮物說崛起的秘密,就是藉助小程序,將送禮物變成了像微信群發紅包,變成了社交的潤滑劑,所以廣受喜愛,像這樣的案例其實很多。

但與此同時,小程序的天然的短板也制約著開發者。

我總結幾個問題,一是技術性限制;二是流量和存留問題;三是變現和分成問題。

首先,微信對於小程序的體積有嚴格的限制,之前是1M,現在變成了2M,用的也是WXML語法,不支持普通網頁和HTML,包括對一些品類也做了限制,比如直播類的小程序就不允許上線,簡單來說小程序就是封閉性,邏輯性很強的簡單工具。

想把手遊和app什麼搬過去基本上不可能,所以不想動腦子就把app做成閹割版就行了。事實上好像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

關於變現這塊,之前微信一直沒有說太多,直到後來小程序開通了廣告插件,大家意識到可以通過廣告變現,事實上騰訊官方推出的跳一跳就是一個極好的案例,但問題是金字塔頂端極為有限,大部分小程序還沒有到變現階段。而之前騰訊給出分成比例,也被很多開發者吐槽說抽的太多,簡單來說, 遊戲分成騰訊4開發者6,廣告收入10萬以上騰訊7,十萬以下騰訊3。

流量其實是最大的瓶頸,因為小程序不允許分享到朋友圈,也沒辦法模糊搜索(只能通過tag的方式去搜),所以你能get到場景無非是掃碼,微信群,搜索,下拉調取之前用過的小程序,入口太深,並且小程序無法分享到朋友圈,這基本上完全切斷了二維碼的人際傳播鏈條,所以如何獲得用戶就變得非常困難,並且更重要的是,用戶用完即走,根本無法做到留存。

騰訊對於小程序開發者如此謹慎的原因,是超級app+小程序已經成為主流配置,小程序的意義在於完善平臺生態的基礎建設,但將外部場景納入到平臺內部中來,存在很大不確定因素和風險,公眾號千變萬化,畢竟還是文字+圖片+音頻的三種形態的排列組合,但小程序的引入,則等於微信化身底層的操作系統,小程序變成微信這臺電腦上的軟件,在不確定來源是否安全的情況下,自然警惕大於開放。

百度剛推出智能小程序,就打出了流量和人工智能這個兩個王牌,明確宣佈要對小程序進行流量補貼和留存轉化。百度副總裁沈抖正式對外發布了百度智能小程序是也介紹,百度智能小程序要為用戶和開發者打造一個體驗更佳的開放、智能化移動生態。

簡單來說,百度智能小程序的特點可以總結為兩點,一是開放性和低門檻,要做小程序界的安卓,二是一條龍式的扶持計劃,給開發者更多信心和保障。

在賦能開放上,百度的野心很大,根據新聞的披露,百度的智能小程序不僅僅能運行在百度App上,還可以運行在百度貼吧,百度地圖等百度系App上,甚至可以運行在支持智能小程序的外部App和瀏覽器上。

除此之外,百度大腦3.0的AI能力將全部開放給智能小程序開發者,這些能力包括語音、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增強現實以及情景感知等類別,其中部分能力甚至已經封裝好,開發者直接調用即可。

不同於微信自己的WXML語音,開發者只需要簡單修改幾行代碼,就可以將自己在其他平臺開發的小程序直接接入百度智能小程序,並實現一次開發,多端運行。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一方面百度在短時間內在平臺上彙集大量的小程序;另一方面智能小程序具備了很多小程序不具備的技術能力和跨越平臺的能力。

跨越能力指的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打破app之間信息孤島。每一個app都可以理解成一個信息孤獨、數據、用戶、界面都是獨立的,彼此之間的跳轉非常困難。而百度的智能小程序具備了跳轉和跨平臺的能力,也就是說在百度框架標準下的智能小程序,可以在不同app之間進行跳轉,不同app之間實現同樣的功能,這就打破了信息孤島的信息隔離。

首先,在流量補貼上,百度非常大方,拿出了搜索、信息流,貼吧等核心產品在內的千億流量扶持開發者,並且針對微信小程序無法留存的痛點,專門給小程序開發者進行導流和用戶沉澱,支持將公開流量轉化成私人流量。

二是流量補貼,可以這麼說,在如何幫助小程序開發者獲得流量以及變現這件事上,百度可謂是關懷備至。

百度終於入局小程序,它和微信有什麼不一樣?

也就是說,在前期,百度通過技術賦能,降低開發者的開發門檻,在中期,通過中心化分發,為開發者提供有效的流量保證,在後期,則通過引導用戶為開發者的小程序提供粉絲和留存。

百度終於入局小程序,它和微信有什麼不一樣?

一整套流程下來,基本上能解決開發者絕大多數的痛點。

總結

小程序這個概念其實並不新鮮,我在唸大學的時候,就在圖書館看到業界對於native app和web app的爭論了。

從形態上看,小程序的確太像native app了,這證明早在幾年前,就有人意識到native app過於繁重,完全可以以即用即走的形態呈現。這兩年小程序火了,也是互聯網的發展,誕生了像微信,百度App這樣日活過1.5億的超級app,而超級app的用戶量,日活,市場到達一個臨界值後,就開始追求自身生態的完整性。

比如,像微信這樣一個以聊天為主要功能的App,可以付款、可以叫外賣、可以訂機票,像百度App這樣一個搜索app,可以看視頻、可以刷新聞、甚至可以和小度“聊天”,這背後都是產品發展的變化。

從目前來看,百度以解決開發者痛點為主的打法,顯然能俘獲很多小程序開發者的心,也能在短期內豐富自身平臺小程序類型和數量,而百度的做法,也會對同行,比如谷歌、微博、微信等產生影響。最終的結果是,小程序加速發展和滲透,成為類似二維碼一樣的標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