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貸「剛需」尚未滿足 平台還需如何努力?

車貸“剛需”尚未滿足 平臺還需如何努力?

近期網貸界有一個話題是車貸行業究竟怎麼了,甚至是汽車金融還有沒有未來的問題。

引發這個關注點,至少是有三個背景湊在一起:一是不久前一家車貸平臺沃時貸宣佈清盤,這家平臺運營時間不短,4年多,線上交易額過20億,其突然清盤驚到不少老司機;二是因為2018年各地專項打黑,不少車貸平臺的貸後催收受到影響,壞賬飆升;三是有媒體梳理車貸行業近兩年從鼎盛期到現在的平臺數量,數據甚至稱1700多家倒閉850家,折損過半。

儘管這些攪動行業的變量這幾年一直潛伏著,只是在強監管的態勢下開始變得明顯,然而這並不能阻擋汽車金融這種擁有抵押擔保物、且市場雙邊供給需求強的資產類型的進一步發展。

只不過當整個行業從“單一看車”向“看車又看人”全面過渡過程中,車貸實際情況究竟怎樣,未來格局將出現哪些變化,已成為擺在各家平臺面前的首要題。

Fintech驅動風控鏈條前傾 重貸後升級為“全流程”風控

消費升級時代下,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髮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在持續提升,出行成為僅次於居住和食品的最大的生活剛需。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10億輛,其中汽車2.17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3.85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3.42億人。

正因如此,車貸因為有抵押,並且流動性高,在貸款類業務中一向是優質資產。前兩年因為限額令,一時間大量平臺轉型車貸,行業迎來一個爆發期。而和純線上的消費類信貸不同,車貸的風控需要線下看車況,以準確地評估車價。

而在大量競爭者湧入的情況下,為了衝量,風控流程出現“只看車不看人”的情況,通常是有車就能貸。

往往借款人車過來,車輛評估、辦抵押手續、安裝GPS,然後根據評估值給個六七成的額度,就算完事了。平臺認為只要擁有了車輛的抵押權或質押了車輛,風險就在可控範圍。因此風險把控重心往往過度偏向車輛,這在一些新殺入市場的中小平臺、地域性平臺尤其明顯。

而往往進入較早的頭部平臺,因為涉入市場時間久,經歷了各種風險點和業務週期,對車貸業務中的風險認識更為完整。

人人聚財是專注P2P車貸的六年老平臺,其首席風控官蔡明展先生來自臺灣,曾在奔馳金融非洲及亞太總部、招商銀行總部等企業負責風控業務。在他看來,“風險管理”比“風險控制”更準確地描述了企業的目標,好的風險管理理念不是一味的追求低風險,而要講求成本和效率之間的平衡。

他舉例來說,並不是風控嚴格到一天只進兩件,這兩件都是很優質的客戶,你派重兵10個人盯著這兩個客戶,確實它不會出風險,但是投入了太多的資源,花費的成本太高。

情況反過來也是一樣,車貸業務屬於強擔保,但不能只看車不看人。第一你不見得會掌控抵押車輛的行蹤,第二車輛容易損壞,價值會打折扣,第三齣現拒絕還款的情況不一定能收回車輛作資產保全。純粹只看車不看人的風險就在這裡,正因為如此,人人聚財要求貸前審核既看車也看人。

所謂看人,即通過數據+線下審核的方式在貸前發力。一方面是用科技風控的數據與模型,評估借款人信用情況,另一方面,在車貸發展前中期數據積累還不充分的時候,平臺藉助面審,瞭解借款人真實的還款能力、還款意願及穩定性,也是保證風控質量的必要手段。

對於大數據驅動風控升級這一點,蔡明展表示,體量大的公司做大數據佔優勢,實際還要結合平臺業務具體的風險點,人人聚財開發的評分模型即包含了對用戶基礎信息、申請信息、車輛信息、資產負債信息等數據的分析和加工,並轉化成為用戶畫像,對用戶進行綜合評估。

當這種“看車又看人”的模式逐漸成熟併產生信用評估聯動時,不僅可以提高抵押物的資產質量,保護投資人的資金安全;更有利於平臺更加精準、多維還原借款用戶畫像,反哺平臺風控能力,和激活借款用戶的複用價值。

金融科技的發展集中在效能的提升。據他介紹,人人聚財的科技賦能部去年就正式成立,工作小組包括產品、開發、測試。

該部門一方面要滿足各個業務部門的效率化需求,支持現有業務流程功能的模塊化、標準化,另一方面會加大對於新技術的研發、搜尋與應用,比如市場上出現一個很好的生物識別,會去研究考慮這些新科技是不是能夠助力現有的流程上。總的來說從風險管理角度,頭部平臺的科技車貸嘗試已經早就啟動了。

渠道與服務持續下沉 順應國策實為迴歸實體

最近互聯網行業正在發生有趣的變化,拼多多、趣頭條以及一些小視頻App進入急速增長的通道,而他們的共性,都在主攻下沉市場。

車貸平臺拓展業務,一直離不開線下,向三四線城市下沉也是全國性頭部平臺近兩年的重心。人人聚財CEO許建文介紹,這是個8000萬人口體量的龐大市場。

借款人一般是個體戶、小微企業主等自僱人群, 主要來自於建築業、批發業和零售業、製造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平均借款額度7萬多,借款主要用於開店、進貨、購置設備等生意週轉。

這些自僱人群是民營經濟的活力所在,但在現行的徵信體系和傳統金融邏輯下,他們的融資需求很難得到滿足。車輛作為他們的重要資產,是非常有效的融資工具,車貸業務因為便利、靈活、額度較高,也受到了他們的青睞。

“觸達和服務好這類自僱人群,既符合國家金融政策脫虛向實的政策要求,又是車貸的真正市場機遇所在。”許建文認為,也正因為這樣的業務和人群特點,車貸強線下、重下沉勢在必行。

堅持線下,首先是因為車貸業務本身的特點,不管是車的抵押、質押,都需要現場看到車。另一方面,車貸面對的客群是許多未被徵信覆蓋的人群,面對面實質性地風險探查、審核,現階段還有保留的必要。

但是車貸模式轉型升級也在同步進行。在許建文看來,線下會存在較長時間,但在金融科技的幫助下,平臺可以大幅提高效能、降低成本。他判斷,未來門店的作用會逐步淡化,車貸的模式將轉向“前端客戶經理”加“中央器械庫”的結構。

人人聚財從去年開始正試圖改造車貸業務流程。具體來說,就是前端客戶經理手持移動端APP出去獲客、服務、收集信息,而中後臺的支持系統,相當於器械庫,裝配人臉識別、聲紋識別、評分卡系統、遠程車輛評估系統、GPS預警系統、模塊化運營工具等涵蓋整個業務流程的工具。

這樣通過全國性的車輛、信用數據積累,流程標準化,平臺能夠為一線人員賦能,發揮實時支持的作用。客戶經理帶著移動端APP,相當於給了士兵武器,他就可以一個人出去獲客,單兵作戰的能力大大提升。

他還提到,在這個模式升級的規劃中,一個地區只需要在車管所附近設一個工作點,客戶經理錄完單子後就可以讓客戶把車就近開到工作點作車輛檢查、評估,然後辦抵押。這樣線下流程就會逐步削減,效率提升、成本壓縮。

許建文說,這個思路對不對,需要多個角度去看。從風險管理講,因為車貸的客戶都是小微客群,線下人員是風控第一道環節;從獲客來講,線下獲客是一個主力,平臺要提升規模,線下獲客還會持續投入,但同時中後臺會集中化、效率化。不過,車貸行業有條件往這個方向嘗試的,只有全國性的頭部平臺。

此時規模效應對於車貸平臺的意義開始顯現,平臺只有發展到一定規模,才能降低成本、擴大利潤、持續造血。P2P的車貸商業模式至少已經跑了五六年,在規模面前,平臺已經開始分化。

比如根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2018年4月P2P網貸行業涉及車貸業務的在運營平臺數量有332家,而P2P車貸業務集中度整體呈現上升的趨勢,前五家平臺自2017年以來,一直維持在48%以上,2018年集中度均在50%以上。

總而言之,從經營層面,如果以往還有小平臺的生存空間,那麼近期政策趨嚴和競爭加劇疊加起來形成了不小的壓力。

壓力的效果是分化的,頭部平臺規模大、佈局廣、金融科技投入大,加上風控體系健全,風險承受能力更強;而一些資產、風控實力不穩的中小平臺損失會比較明顯,同時也會擠出一些不正規的投機平臺。

目前車貸行業的局面是馬太效應已經形成,前三四家平臺的交易量佔到行業五六成,預計今年下半年頭部平臺和中小平臺的差距還會加大,行業的集中度還會上升。未來車貸市場很有可能形成兩極化格局,多個巨頭+少量差異化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