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西方「假新聞」難題——不信任的根源哪裡?|德外獨家

破解西方“假新闻”难题——不信任的根源哪里?|德外独家

來源:Membershippuzzle , Mediainsight

作者:Susan Forde ,The Media Insight

編譯:畢琳琳

根據2018年蓋洛普民意調查,美國人對媒職業的信任遠遠落後於圖書館員、軍事人員、小學教師和醫生等職業。與推銷員、地產經理人、律師等行業持平。在大量關於證明公眾對媒體不信任的報道中,公眾不信任的根源到底在哪裡?他們認為記者故意說謊?還是源於新聞報道與公眾價值觀的偏差?還是新聞行業的透明度不夠?

後真相時代

用戶情感至上

人們對新聞媒體的看法受到行業透明度、感知偏見、自我利益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而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後真相”時代“真相”的消亡。“後真相”時代——客觀事實在塑造公眾意見方面的影響力小於情感和個人信仰。這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挑選數據並得出任何想要的結論。隨著大眾媒體的普及,新的媒介要求媒體消費者對消息本身不斷分享、參與,不斷激化情感反饋,強化事實本身與公眾的情感聯繫。因此,公眾對新聞的公正性觀感更多來自於內心的主觀評級,而非事實本身。

而在來源選擇中,人們更信任與自己價值觀一致的媒體。在動盪和分裂的社會,多樣化的話語會打亂公眾視野,進一步加強民眾對行業整體的不信任度。

新聞不再是“公正無私”的行業

當人們信任一類職業,它的標籤往往是“無私”。例如護士、軍官、消防員等,他們一心服務於大眾。但對於媒體或者記者行業來說,很難說本職業是真正無私的。儘管行業中有大量活躍在一線、挖掘事件真相的記者。然而在很多時候,媒體行業由於其盈利需求及競爭特性,往往被大眾認為是服務於自己利益的。記者可能會隱瞞信息,比如為了確保自己獲得獨家新聞; 由於報道可能對媒體的商業利益產生影響,他們可能被指示不對某些行業或公司進行負面報道;並且他們可能與新聞來源建立密切的關係以確保新聞報道的連續性。這些都會影響記者的立場或者偏好,進而對其行業的公眾形象產生負面的影響。

但西方媒體行業正在採取行動修正自己的形象。例如,2017年,數百名澳大利亞記者聯合罷工,公開反對費爾法克斯媒體公司對於房地產行業的依賴。丹佛郵報的記者為了維護新聞立場的公正性,公開批評本機構的投資者。

互不瞭解正在割裂美國媒體與大眾

美國新聞研究所和美聯社近期開展了一項媒體洞察項目,結果顯示,互不瞭解是造成美國大眾與媒體之間信任鴻溝的關鍵所在。一般來說,公眾和新聞記者所認為的新聞報道形式是一致的——以事實為核心,輔之以一些事件背景和分析。但許多美國人認為他們在新聞媒體中看到的看起來更像是評論或者分析,而缺少事實本身。同時,相當比例的美國人不理解媒體的板塊設置、劃分及專業新聞術語。例如,超半數讀者不懂社論對立版面的簡寫,即“op-ed”;或者什麼是“媒體歸因”。最後,讀者期待更高的媒體透明性。例如新聞來源、如何報道、政治立場等。在匿名報道中,讀者希望媒體對匿名來源有更清晰的解釋。

破解西方“假新闻”难题——不信任的根源哪里?|德外独家

如何建立信任?

在西方國家,新聞媒體和記者正在思考如何與讀者建立更好的信任關係。首先,使記者與讀者形成更親密的聯繫,使讀者能夠聯繫到記者,隨時提供反饋與和評論,設置開放的訪問室來加強讀者的情感聯繫。其次,記者應該減少專業性術語的運用,弱化負面的職業特性,貼近大眾,以其中一員的視角提供信息。最後,順應時代,創新形式,以更多元化的形式獲得讀者的支持。

綜合來看,公眾對媒體的不信任效應可能因社交媒體的迴音壁效應而放大。無論如何,媒體被尊重的原因並不在於收益的大小或者觀眾的支持是否最大化,而是公正、平等和不斷奮進的創新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