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乞求的美」——柴燒

忽如一夜春風來,大家似乎對於“柴燒”這種物件青睞有加,和表面光潔的瓷器相比,這個黑乎乎的傢伙到底是在哪裡吸引了大家呢?

“向天乞求的美”——柴燒

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下關於“柴燒”。

從定義上來講,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備前燒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

這是一種古老的技藝,或者講是一種曾經被拋棄不用的手法。

“向天乞求的美”——柴燒

在中國瓷器發展的歷史上,從來都是往精美、精緻、高貴的方向發展。眾所周知,在古代燒窯時候所採用的的燃料主要是木頭,而木頭然後必然有煙有灰,在長期的燒製過程,部分灰落到燒製胚胎的表面並在高溫的條件下,會形成自然灰釉,或平滑或粗糙,總之就是不可控,這在當時的眼光看來必然是失敗的,燒製也是有瑕疵的。

“向天乞求的美”——柴燒

督窯官之所以不惜成本地砸掉一切帶有鐵點、變形以及落灰的器具,就是為了保證出產器皿的“完美”。因為當時人們有一個很明確的觀點——帶著落灰的、形狀不規則的陶瓷就是殘次品。所以當時的窯工會發明出匣缽,千方百計地把陶瓷和窯灰隔絕開,就是為了得倒光潔的釉面。隨著科技的發展電氣窯也拋棄了木材,也沒有什麼木灰的產生,照著這個趨勢發展,似乎是沒有柴燒什麼事情的。

但是時代在發展,觀念也是會變化的嘛~

“向天乞求的美”——柴燒

對柴燒的追捧,還得從我們的鄰國日本說起。

現代柴燒並不僅僅像字面上看到的只是“用柴燒製”這麼簡單。這個概念源於日本的寂侘美學,燒成的器具多用於茶酒具或是室內陳設。因為柴燒出的作品往往平和、自然,可以很好地烘托出寧靜平和地雅緻氛圍,同時色彩通常也很低調耐看,不會搶去主體物的風頭,所以已經在日式生活中流行了很長的時間。

“向天乞求的美”——柴燒

而現在的工業化,使得每一件商品都在同一個模子下近乎完美,流水線上的可複製性,讓每件物品少了份匠氣,缺了份溫度。柴燒則不然!

“向天乞求的美”——柴燒

現代柴燒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燼與土的自然結合,追求自然樸實的視覺效果以及溫厚的觸感,是人們厭倦了極度工藝化,追求返璞歸真所產生的新的審美。自然灰釉統籌是粗糙亞光的,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在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質感,及各種顏色的變化,留下了火曾駐足的痕跡,大氣自然沒有矯飾之感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柴燒表現出來的未知性,有種“向天乞求的美”在裡面。

“向天乞求的美”——柴燒

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與一般的漂亮釉水不同,窯內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體之上,在高溫烤制下形成溫澤光潤、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呈現出斑斕的色彩;柴火直接在陶坯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使得作品色澤溫潤且變化多端,柴燒陶器作品擁有渾厚內斂的質感,其“火痕”與“灰釉”所構成的人工無法達到的自然美妙紋路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向天乞求的美”——柴燒

火痕和落灰會因燒窯的薪柴材質不同、坯表落灰多寡、燒窯時間的長短、坯體在窯內的位置及所受的溫度差異而呈現各異,燒製的偶然性展示了其特點,這也決定了每件柴燒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向天乞求的美”——柴燒

在這裡小編就不再贅述如何燒製的過程了,畢竟行業裡流行一句話叫“非大師,不柴燒”。

“非大師,不柴燒”從側面反映出陶瓷藝人對於柴燒技藝的敬畏。目前中國大陸乃至臺灣地區能燒出柴燒精品的人屈指可數。種種客觀因素決定了柴燒陶藝與生俱來的難度。柴燒作品成敗取決於陶藝家對火的把控,可以說,沒有兩年以上經驗的作家是燒不出優秀作品的。

對於我們來說如何挑選一個合適的、貨真價實柴燒作品才是和生活實用相關的。

“向天乞求的美”——柴燒

  1. 柴燒的大部分作品一般都是直接放到窯裡的,這樣火是能直接燒到胎體,那麼在他的表面就會表現出來火走向的痕跡,這樣的釉面和火痕我們稱之為陰陽面,變化豐富並且顯得生動。
  2. 在燒製的過程中,為了固定陶瓷並且防止底部沾到一起,燒製的師父會用三點支撐來燒,或者使用一些耐火的支撐面。這樣的支撐點就會產生痕跡。
  3. 因為柴燒人力成本高,一些不良商家就會模仿柴燒來抬高價格,在電氣窯中待溫度到1000度時候向其中投放木柴或者木炭,這樣同樣會造成落灰,但是呢,這樣他的釉面不會均勻,沒有陰陽面的形成,甚至是雨點形狀的釉面,方向是上面落下而不是側面形成,這是很重要辨識的一點。

如果你也喜歡柴燒這種陶器,務必擦亮眼睛哦~

“向天乞求的美”——柴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