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羽不失荊州,劉備還有希望嗎?

梨新聞


“心若在,夢就在,只不過是重頭再來……”

沒有到得出勝負的那一刻,不斷堅持,希望總是會有的。

諸葛亮在《隆重對》中,為劉備描繪出了一幅美好的圖景,使得這位飄零半生的大漢皇叔,看到了滿滿的希望: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節選自《隆中對》

而這段話,不僅給了劉備希望,也給不少三國迷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不過,我一直認為,即便荊州不失,劉備的希望也不會太大。

首先,劉備佔據的不是整個荊州,而僅僅是其一部分

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和孫劉聯軍在赤壁交戰。曹操兵敗後,退守襄陽、樊城一線,佔據了荊州北部,而劉備和孫權則分別佔據了荊州南部的一部分。從此,荊州一分為三。

此後,劉備又奪取了益州,算是“跨有荊、益”了。不過,此時劉備手中的荊州,卻是件“殘次品”,特別是很難突破襄樊一線,同時又面臨孫權的威脅。因此,距離諸葛亮《隆重對》中的圖景,還有很大差距。

荊州之失,並非僅僅因為關羽冒進和大意,而是劉備集團自身實力的問題

長久以來,不少人都覺得關羽是因為好大喜功才擅自發動襄樊戰爭的,而荊州之失也主要是因其大意輕敵。但事實上,只要靜下心來認真分析,便會發現,其實以關羽手中的兵力和輜重,是很難固守荊州的。

赤壁之戰中,曹操雖然遭遇了失敗,但並非《三國演義》中所講的那麼誇張。事實上,曹操退兵後,在襄陽、樊城等地留有重兵,長期與孫劉對峙。而且孫權也一直覬覦著劉備手中的幾個郡縣,畢竟赤壁之戰中東吳出力最多。

劉備進取西川時,先帶走了龐統、黃忠和魏延,戰鬥開始後,又調走了諸葛亮、張飛和趙雲,留下關羽鎮守荊州。然而,荊州本為四戰之地,要集中精力抗拒曹軍,同時還需時刻提防孫權,關羽身上的擔子可謂不輕。

說實話,以關羽手中的兵力和糧草來說,能堅持數年,已經算是非常不易了!

即便關羽手中的荊州不失,劉備集團又能抽調多少兵力與曹操對抗呢?

從西線的情況來看,劉備在佔據益州後,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算是把漢中搶了過來。須知,當時劉備親征也未敢與曹操直接交戰,而是佔據有利地形,跟曹軍死耗。最終,曹操覺得沒必要同劉備逞一時之快,才撤兵而去。


也就是說,如果劉備從益州、漢中出兵,關羽從荊州北伐,兩方的兵力也不能相互支援。說白了,兄弟兩人還是得用手中的這點家底兒在各自的戰線上同曹軍較量。而當劉備羽翼不斷豐滿之時,孫權怎麼會傻到坐視劉備強大呢?必然從背後抄關羽的大本營。所以說,即便荊州不失,劉備集團也很難實現“霸業”。

因此,我覺得,首先荊州難守,甚至是必然會失,另外,即使荊州不失,劉備集團也很難克服重重阻力,最終一統天下。儘管從個人情感來講,我一直希望得天下的會是劉備。


我是老臘肉碣石樵子,希望與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學習!歡迎大家參與討論和批評指正。


碣石樵子


如果劉備擁有荊益加上漢中的地盤,想興復漢室還是有可能的。但最重要的是聯吳抗曹的方針要徹底執行下去,不然最多隻能三分天下。劉備在取漢中以後可以執行休兵養民的政策,繼續結好東吳,另外陳重兵於南郡,將戰略中心移至荊州,漢中兩地,益州作為後勤基地。這樣十年之後,以荊襄兵為主,川漢兵為輔分別攻取襄樊許昌和涼州長安等地。另外讓東吳出兵奪取準南,徐州一帶。這樣三路進兵,只要一路成功,曹魏都有失去中原,退守北方的可能。原因曹魏雖強,也不可能同時抵禦三路攻擊。這是唯一能使劉備集團成功的戰略了。


用戶57591021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即《隆中對》。

從《隆中對》的戰略思想看,以荊州、益州兩路出兵,以圖中原。毛澤東對此戰略構想,認為諸葛亮必敗,原因為: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毛澤東之所以說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是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乍一看,荊州、益州兩路出擊是一個頗有誘惑性的方案。但毛澤東卻很清楚,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隆中對”。

因此,以毛澤東主席的看法,若按隆中對戰略實施,即使關羽不失荊州,劉備依然無法實現“以圖中原”的目的。

同時從人口來分析,當時農耕經濟時代,赤壁之戰後,因戰爭發生在荊州一帶,蜀漢人口只有94萬,而曹魏人口是443萬,吳則為230萬。冷兵器和農耕經濟,人口是戰爭的決定因素之一,蜀漢人口遠不及曹魏,因此即便荊州不失,也難於取得中原。

當然,毛主席也有一句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個人見解來謀劃的話,若荊州不失,荊州作為防禦緩衝帶,東合東吳,北防曹魏,即便東吳有取荊州之意,若以守之姿態,還是能守得住的。鑑於此,從漢中出兵,先佔據西北城市,類似戰國時秦國戰略,將巴蜀益州作為大後方,經多代生養生息和經營,使人口國力強盛後,再圖中原,或可成功...但歷史不可推演,原本的歷史大背景等等因素本身也是錯綜複雜。


窩下——贛南客家小村


有希望擴大地盤,畢竟關羽率荊州集團就打得曹操想遷都,聯合東吳才擊敗關羽。但統一天下很難,三足鼎立誰都不會想讓任一方做大。

附:曹魏東吳聯合擊敗關羽過程。

建安23年底,宛城侯音造反,徐晃平叛。

24年5月,漢中戰役結束。

7月,關羽圍攻襄陽呂常和樊城曹仁,曹操派于禁龐德支援。

8月,相持一月,漢水暴漲淹七軍。

同時,關羽派兵聯絡南陽南鄉各郡聯絡地方豪強,一度進兵至許昌西南郟縣附近。

9月,魏諷造反。

10月,陸渾孫狼叛亂向南歸附關羽。孫權聯合曹操。徐晃屯軍宛城,曹操屯軍摩陂,派遣殷署、朱蓋等共十二營軍隊增援徐晃。

閏10月-11月,徐晃打破關羽包圍圈,呂蒙偷襲公安、南郡,糜芳傅士仁投降,劉封孟達拒絕支援。陸遜攻下夷陵,潘璋、朱然斷西走之路。

12月,關羽走臨沮,被馬忠埋伏捕獲。


戰慄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按《隆中對》的構想,如果劉備佔有益州和荊州,要待天下有變,然後兩路出擊奪取江山。這個天下有變是什麼,沒說。但可以設想曹操死了,或者魏國內亂。假如出現這種情形,兩路出擊攻打魏國奪取江山。問題是孫權是傻子嗎?等你打下魏國在來讓你滅了?不可能的。所以《隆中對》的構想到了這裡就是紙上談兵了。當然,要說希望,不是沒有,但要寄望於魏吳。反過來看荊州,別說關羽守了,除非劉備把大本營從益州移到荊州,否則荊州必失。因為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是門戶。誰都想要。除非有足夠實力,否則是守不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