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向左,房價向右,天府人民何去何從?

2015年底,在悲觀者的含淚拋售中,成都房價完成了最後一跌。彼時,武漢均價已經到了一萬四,南京、廈門、青島等早就過了兩萬,成都還是不到八千。

故事分化也由此開始,12月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將“去庫存”作為國家任務,核心著力點是控價格、去庫存,促進農民購房。此後,受庫存壓力的影響,房地產投資開發直線下降,而銷售市場逐步回暖。供求市場開始出現反轉,房價開始步入上漲軌道。

取消購房限制後的房價,進入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循環。

2017年,成都領導層完成換屆,同時,成都開始了“社會搖”。

將成都人從天府之國安逸的夢裡搖醒,拉回現實的,正是房子。這是一個買不到房、全民抱怨的時代,成都人民從三句不離“吃喝玩樂”,到言必談“成都房價”。那麼,到底什麼決定了一個地方的房價?總結起來無非這幾個字: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

短期看政策。政府短期內一輪又一輪的樓市調控,大大改變了人們的購房需求。在限購政策下,物以稀為貴,極大地激發了全民的搶購慾望,短期內需求的激增,瞬時拉昇了房價。被限制的新盤價格和放飛自我的二手房價,形成了畸形的剪刀叉。於是“萬人搖號”在成都不斷上演,超低的中籤率被網民戲稱為“佛系搖號”。只要搖中即相當於中了一個近百萬的大獎,不搖白不搖。

中期看土地。2016年開始,成都土地供應節奏放緩,並且頻頻拍出地王,特別是主城近郊區。“推動城市房價上漲的,是地價。推動地價上漲的,是100個開發商拍4塊地。”大部分城市,土地供應中規劃給房地產的只有10%,離黃奇帆提出的“25%”理論還有很大的差距。一線城市房地產用地供應不足,越供應不足,拍賣地價越高,最後倒過來,地價越來越高,房價越來越高。

長期看人口。如果一個城市人口是淨流入的,那麼說明這個城市是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有人來的地方,就有巨大的人口紅利和經濟紅利,那麼房地產就有持續發力的價值。2017年成都常住人口首破1600萬,僅次於北京、上海、重慶,已經把其他1.5線城市遠遠拋在了身後。並且,按照成都市政府的規劃,這一人口數據還會節節攀升,成都將成為新一線城市,一個人口大都市。

所以,源源不斷的人口流入,土地供不應求的市場,棚改下釋放出來的大量貨幣,限購中激發的無窮購買慾,助推了這一輪的成都房價暴漲。房價的暴漲,宣示著成都不再是那個溫情的偏安之所,成都,迎來了它的大時代,追著北上的步伐,進入了“大幹快進”的增長週期,每個人臉上都鍍了一層慾求不滿的光輝。

——四川和一諮詢(和君諮詢聯盟企業)諮詢師 梁盈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