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秦之計——鄭國渠

世上的事情,總很奇妙——你算我來,我算你,來來往往如打太極,就這樣,你來我往之間,往往就有故事出現。


疲秦之計——鄭國渠八百里秦川的主角有三個,南邊的秦嶺,北邊的黃土高原和中間的渭河。渭河是大動脈,從南邊的七十二峪流出不同的河,雖很多已乾涸,但仍有故事流傳;從北邊的黃土高原也慢慢滲出一些河,雖沒有南邊的多,但名氣和故事性上,卻要遠遠強於南邊的。這裡邊最有名的就是《國語·晉語》裡的“姜水和姬水”,涇河和洛河。今天的故事,就發生在​涇河上。

疲秦之計——鄭國渠​涇河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山“九嵕山”以東的河,這條河在人文上絲毫不亞於“渭河”。“涇渭分明”就是這條河,“魏徵夢斬龍王”還是這條河,這條河似乎成了關中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發源地和創造者。

疲秦之計——鄭國渠公元前
​246年(秦王政元年),韓國因懼怕秦國的強大,設耗秦之計——派水利專家兼間諜的鄭國(這是一個人名字)去秦國,建議秦國修一條非常耗費國力並且難度很大的灌溉渠:鄭國渠。
疲秦之計——鄭國渠結果,秦國很快接納這個建議,鄭國任總設計師和項目總指揮。​具體設計圖如下:

疲秦之計——鄭國渠涇河和洛河之間300裡,不要小瞧這300裡,它的連通會直接貫穿渭河以北​秦國產量的核心地帶。
疲秦之計——鄭國渠與渭河以南盛產水稻不同,這一代盛產小麥,而小麥,恰恰是秦國軍隊主要的軍糧​,我們現在見到的關中美食“鍋盔”相傳就是秦國的軍糧
疲秦之計——鄭國渠於是一場空前絕後的大動員和大統籌在秦國上演。歷史證明,凡是氣吞山河,眼光千里果敢堅強的,往往就真的會氣吞山河,成就一番大事業。
疲秦之計——鄭國渠鄭國渠修了十年,韓國也得到了十年高枕無憂的美好時光。但,這之後,關中卻成了真正“旱澇保收”​​之地!秦國一躍成為戰國後期最為強大的國家!而關中也因此而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疲秦之計——鄭國渠接著,關中的灌溉網絡迅速形成。如蜘蛛網般的人工灌溉渠讓以後歷朝歷代​都不能再拋棄這塊土地——從某種意義上講,之所以有十三朝在長安建都,與發達的灌溉條件不無關係。
疲秦之計——鄭國渠宋·豐利渠

嚐到甜頭的封建王朝開始根據實際情款對鄭國渠進行修繕和改進。北宋的豐利渠就是這樣。豐利渠修過兩次,第一次由候可指揮修建,修建九年,因饑荒停修,後,趙佺又續修,兩年後完工。豐利渠是在涇河岸邊的岩石上“雕刻出來的”,難度遠大於鄭白二渠。
疲秦之計——鄭國渠不得不佩服宋朝人的細緻和嚴謹——直到今日,豐利渠內壁仍然光潔平整。
疲秦之計——鄭國渠豐利渠壁,泉水潺潺


疲秦之計——鄭國渠廣利渠東是並行的王御史渠,王御史渠的東邊就是張家山。張家山有篩子洞,篩子般大小,滿管泉水噴湧而出,前幾年炸山取石,疏於管理,洞裡坍塌,水脈阻斷,剩細流潺潺。本想上去看看,無奈圍欄相擋,不再年輕,不想翻越,希望​
​​有人替我完成。
疲秦之計——鄭國渠元·王御史渠和豐利渠交匯處

疲秦之計——鄭國渠元朝,西臺御史王琚建議修建,這對於元朝來說,實在不容易,畢竟這個遊牧民族向來不喜歡搞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王御史渠在豐利渠前100多米,與王御史渠並行,後在上一副圖片處匯入豐利渠,該工程修建5年完成。
疲秦之計——鄭國渠​​看看元朝的“做工”,相比宋朝是非常粗糙的,不過這也非常不易了,也罷也罷。

疲秦之計——鄭國渠明·廣惠渠​
疲秦之計——鄭國渠在御史渠前邊的為明廣惠渠。這個渠,建於明​成化年間,由陝西巡撫項忠倡議並修建。在眾多渠裡,開工時間最長,最具突破性,是明朝最繁盛時期的重點工程,它的特點就是“不再靠山”而是直接在山體裡開鑿“隧洞”

疲秦之計——鄭國渠只聞水聲,不見水流,站在渠邊,膽戰心驚
疲秦之計——鄭國渠柱子左邊,就是渠,深不見底,遊覽者一定注意安全!​​

疲秦之計——鄭國渠​清·龍洞渠

因涇河水位及泥沙問題,不能再引涇河水,乾隆年間,堵廣惠渠,不再引涇河之水,而是改引龍洞、篩珠、瓊珠、鳴玉等泉之水作為灌溉用。
疲秦之計——鄭國渠渠首


疲秦之計——鄭國渠話說到現在,關中眾渠的老爹或者接生婆鄭國呢?鄭國​​​在哪裡?說了這麼多渠,不知不覺竟然把這個人忘了。他老人家在這裡:
疲秦之計——鄭國渠在鄭國渠還沒有修完時,疲秦之計東窗事發,秦王氣急敗壞,要殺鄭國,結果被鄭國三說兩說,不但免於一死,還繼續當總指揮,並作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最後善終在秦國。​

韓國呢?疲秦換來的十年,也是在碌碌中渡過,沒有通過這十年來壯大自己,滅亡也就是必然的。同一件事情,被不同格局的人來對待,結果,一個是強國,一個是苟延殘喘。喜哉?悲哉?
疲秦之計——鄭國渠​祝願鄭國渠,祝願這個和都江堰一樣偉大的世界水利遺產能夠被世人瞭解,祝福所有的朋友能被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所薰陶。祝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