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現象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兆?

勝在自我


金融危機從理論上來講有周期性可言,當然時間週期只是參考的因素之一,比如說當時著名的98年亞洲金融危機,08年的次貸危機,時間週期差不多是十年,那麼如果在十年這個點上就要關注基本面因素的變化,要發生金融危機那麼必定是資產價格泡沫巨大,比如股市匯市,樓市,其次是槓桿率激增,負債率持續攀升,如果沒有負債則不存在危機,合理的負債可以使得資產高送運轉,獲得最大收益,但過高的負債一旦爆發則會產生危機,第三,違約潮開啟,當負債大於收入也就是說資不抵債的時候就會爆發大面積的違約潮,這個也是危機爆發的前兆,第四經濟增速下滑,基本面下行,資金流入虛擬經濟而實體經濟則得不到好的發展導致利潤率下降,開始虧損,融資成本高啟,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這些都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因此在週期上去觀察會得到一些預警的信號。


匯通網


有專家表示,金融危機將不可避免,且規模和破壞性會很大,遠遠超過2008年的那一場。

引發金融危機的原因會有很多種,比如銀行破產、戰爭、自然災害、實物黃金擠兌、金融系統遭到黑客的攻擊等等。

老虎君來說說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兆,有以下幾點:

1. 資本外逃,這個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一個主要標誌之一

2. 股市暴跌,這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另一個主要標誌

3. 正常的銀行信用關係遭到破壞,並會有伴隨銀行擠兌、金融機構大量的破產倒閉等現象出現

4. 官方儲備大量的減少,貨幣會大幅度的貶值和通脹

5. 會出現償債苦難

但其實,出現金融危機並不可怕,可以想想如何來應對和解決一場金融危機的爆發。

在危機來臨之前一定要具有前瞻性,有一些行業的工作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會比較小,甚至還可以在危機中逆生長,站穩可以抵抗危機的行業和崗位,這就必須要求求職者自身要具備極強的眼光和耐性。


環球老虎財經


金融危機的前兆,要看兩組指標,一是企業或居民資產負債率高企,二是企業利潤或居民收入增長率下滑。當債息增長加速,利潤和居民收入減速,並出現典型企業不能承受債務的時候,危機就來了。

金融危機,很多人直觀地看股市崩潰。就其背後的本質,是信用的危機。通俗地說,信用危機,就是借錢的人或企業還不上錢了。

著名的費雪,曾經系統地論證過信用危機,指出了信用緊縮與通貨緊縮的連鎖機制。人們都不喜歡通貨膨脹,但實際上,如果沒有適度的通脹,則不利於消化債務人的壓力,社會的總供求就會下滑。

如果通貨緊縮了,未來錢更值錢了,企業家會投資購置固定資產嗎?不會,要把錢收著,未來再購置固定資產。老百姓會積極消費嗎?不會,因為把錢收著,未來會更值錢,能夠有更好的消費。銀行會如何呢?企業家不貸款,消費者不消費,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也就萎縮了。

經濟體的擴張,需要適度通脹的推動。但這個適度是個什麼度呢?

這個度,就是企業盈利的增長速度要跟得上債息的增長速度;個人收入的增長速度,要跟得上個人債務還款額的增長速度。如果企業和個人換不起錢了,企業和個人就會收縮生產和消費。當企業和個人收縮生產和消費的時候,就是危機來臨的時候。政府往往在這個時候採取推動通脹的方式來降低債務人壓力。看起來是飲鴆止渴,但本質上卻能夠避免危機更加深重。

過去10年的中國經濟便一直在反通縮。通過政府支持的各類投資擴張,對抗民間投資的下滑。10年來,成果是顯著的。中國經濟不僅避免了危機的傳染,更是實現了轉型。不過,當前也有隱憂,那就是社會的高槓杆帶來的高債息,仍然有可能帶來緊縮效應。

所以,不要相信什麼政府要緊縮。政府必須適度刺激通脹,經濟才能向前走。


孫建波


金融危機到底有沒有周期性?這是金融界的哥赫巴德猜想,也是金融研究中王冠上的明珠。

金融危機的爆發具有一定的週期性,其爆發週期大概就是10年。

1、第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就是 19871988年的那場金融危機。其標誌性事件就是“黑色星期一”。

19871019日,也就是金融歷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在這一天,道指下跌22.6%,東京跌15%,倫敦下跌10.8%,巴黎下跌9.7%,悉尼下跌25%,新加波下跌20%。香港恆生指數在下跌300點後(跌幅超過10%)宣佈停止交易4天,但在1026日重新開盤的當天,直接大跌1120點,跌至2241點,跌幅超過30%。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全球性暴跌,整個市值損失高達一萬四千多億美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部損失的三倍以上!

但讓人迷惑的是,時至今日,全世界的金融專家們也沒有找出“黑色星期一”爆發的根本原因,或者說至今還沒有找出幕後真兇。

2、第二次金融危機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19971998亞洲金融危機,其標誌性事件就是1998香港金融保衛戰。

這場危機其實包括了四個主要階段,或者說四個主要戰場,但許多專家往往忽略了俄羅斯金融危機和華爾街危機這兩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1)亞洲金融危機。從香港迴歸的第二天開始,四小虎貨幣(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遭到最先做空,東南亞貨幣危機爆發;然後接著全面攻擊四小龍(韓國、臺灣、新加坡、香港)貨幣,引發整個亞洲金融危機,整個攻擊路線圖非常清晰。

2)俄羅斯金融危機。利用俄羅斯政治危機,先是資本外逃,接著引爆債務危機,然後就是全面攻擊盧布和股市,企圖吞掉了俄羅斯的全部外匯儲備,最後俄羅斯不得不採用極端手段,才挽回一命。

3)香港金融保衛戰。在俄羅斯遭到重創的國際炒家,一方面攻擊聯繫匯率機制,一方面大肆做空恆指,最後特區政府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親自下到市場,與國際炒家面對面肉搏,最後成功擊退國際炒家,保衛了香港。

4)華爾街危機。長期資本公司在俄羅斯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不得不宣佈破產,再加上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在香港大敗而歸,引發了華爾街的全面危機,特別三套馬車所持的重倉股,遭到全面做空,華爾街雪上加霜。最後美國政府萬般無奈之下,不得不讓美林證券出面接下了長期資本公司的全部債務,拯救長期資本公司,拯救華爾街。


Moon月牙兒


大家好我是投資觀,是一個研究股票投資十多年的老股民。金融危機的爆發往往會導致全球金融市場的大跌,瞭解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兆是減少損失的最佳辦法。最初的鬱金香泡沫導致高價鬱金香分文不值,最近有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的互聯網科技泡沫,2008年的次貸危機等都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這些金融危機的共同特點就是資產的泡沫化嚴重,泡沫化越嚴重爆發的金融危機威脅就越大,殺傷力也越大。為了儘可能的躲避金融危機或者減少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的損失,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金融危機前有那些現象。

房價虛高。我們都知道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最開始就是出現在房價的大幅上漲上面的,根據真實情況拍攝的電影(大空頭)中有敘述的很詳細。當時美國國民都認為房價是不可能跌的,所有的房產公司甚至美國政府都在為房市的危機遮掩。但是房價虛高,很多人都有大量的房貸,而且大部分都還不起房貸的事實卻沒人敢說實話。長時間的病態積累最終導致了大面積的次貸危機,最終釀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像雷曼兄弟這樣的百年公司也破產了。日本在1991年的金融危機時也是房價虛高,當時的東京房價是現在的一倍還要多,過高的房價也導致的日本的金融危機,當年東京房價就跌了70%。有所以房價虛高,有可能是爆發金融危機的前兆。

通貨膨脹。我們都知道適當的通貨膨脹是有促進經濟發展作用的,但是過渡的通貨膨脹就是一顆定時炸彈,也是引發金融危機的導火索。通貨膨脹和供求關係有關,通常情況下供求關係穩定才是經濟發展的舒適環境,供不應求容易是通貨緊縮的變現,供大於求就是通貨膨脹了。貨幣的供大於求容易導致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出現貨幣的大幅度貶值,購買力不斷的降低時就是金融危機前的徵兆。

債務危機。債務危機簡單的理解就是自有資產總值小於債務總值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債務危機,也就是資不抵債的時候就是債務危機有可能爆發的時候。不管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個人,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時都是所欠債務遠遠大於自有資產的時候。像之前的希臘債務危機就是這樣,希臘政府的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已高達12%,遠遠超過歐元區設定的3%上限;希臘公共債務餘額佔GDP的比重則高達110%,高額的債務已經讓希臘無力償還了,再加上經濟的不景氣最終導致了希臘的金融危機。所以當債務過多的時候就容易引發金融危機,出現嚴重的資不抵債時就會爆發全面性的金融危機。

我是投資觀,看完關注點贊股票大漲不斷,個股分析私信探討。


投資觀


首先是經濟持續過熱、通脹率高居不下,這個時候最典型的就是資金利率持續走高,導致企業生產沒有利潤,金融理財投機風氣蔓延,實體經營困難並導致企業逐步減少投資、甚至減少工作人員、控制生產規模。

其次,是國債市場在金融危機之前會首先出現大幅下跌,國債熊市持續發展,主要背景是經濟過熱導致政府採取加息政策控制貨幣流動性,而資金利率的提高進一步導致投資成本的上升,會抑制經濟的發展。

第三個徵兆就是企業和家庭負債率急劇上漲。這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是之前經濟表現良好,企業和個人的開支衝動較大、而且對未來預期充滿希望,所以大舉舉債投資或者消費,最典型的就是1990年日本股災之前紛紛到海外買樓投資、投資股市,企業和家庭大量舉債,最終日本股市、樓市、匯率崩潰,至今日本仍處於緊縮性社會,本質原因是虧怕了、知道沒錢的痛苦,所以節儉過日子成為日本的生活時尚了;二是經濟增長持續下滑但是企業和家庭負債仍舊高居不下,賺錢難度持續增加,導致緊縮性開支成為普遍,所謂的“月光族”無儲蓄消費成為常態。

第四就是國民集體性盲目自信,在1929年美國股市崩潰之前的1926年,時代週刊記者在紐約大街採訪市民會不會意識到未來會出現危機,市民集體嘲笑記者說是不是腦子出問題了;同樣的時間在1987年日元升值日本人買空全世界的背景下,日本人說在二戰失去的尊嚴將在經濟上擊敗全世界,結果就沒啥結果了,自1990年日本經濟持續衰退。

第五就是國家金融政策持續的嚴厲和緊縮,大量的民間非法金融被取締,金融監管迴歸傳統體制內,銀行話語權進一步增強。

第六就是一國貨幣開始大幅貶值,說明經濟發展開始減速甚至負增長。

在以上因素持續發酵,一旦碰到所謂的“明斯基時刻”事件,流動性危機就會顯現,資產價格就會急劇暴跌,導致金融市場流動性枯竭,蔓延到實體經濟就會導致三角債困局出現、相互賴賬成為常態,導致經濟停擺,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是非常典型的寫照,所以一般出現危機時候,政府就會採取救市政策,隨後導致資產價格的泡沫。


王紅英金融期貨



1.1 金融危機的發生為什麼1997年會發生金融危機?首先,讓我們看看96年東亞各國與其它地區的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與歐盟1.6%丶美國2.5%的增長相比,日本的增長率是3.6%丶東亞各國除了香港的4.8%之外,其它地方均有超過5.0%的增長率,以洲份計算,亞洲的增長率是8.0%,遠高於非洲丶中東及拉丁美洲。東亞地區經濟發展的高速增長,在當時有所謂「東亞奇蹟」一說。然而,在「東亞奇蹟」之下的,是東亞各國的匯率危機。由於東亞各國的經常帳長期處於逆差水平,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其本地貨幣已有貶值壓力。危機爆發前當地貨幣之所以沒有貶值,是當地發鈔機構的市場操作(聯匯)。97金融風暴,其實是一場貨幣危機,一場貨幣能否堅持聯繫匯率的大對賭。下表是東亞各國的經常帳目收支:
什麼是貿易經常帳
貿易經常帳為一國收支表上的主要項目,內容記載一個國家與外國包括因為商品丶勞務進出口丶投資所得丶其它商品與勞務所得以及其他因素所產生的資金流出與流入的狀況。經常賬和貿易賬是反映一國國際收支情況的,當一國國際收支順差是經常項目就會達到正值,反之則會出現赤字。經常項目赤字的增加會拖累本國貨幣的貶值,反之則會有利於貨幣的升值。如果其餘額是正數(順差),表示本國的淨國外財富或淨國外投資增加。如果是負數(逆差),表示本國的淨國外財富或投資減少。
可見,東亞很多國家早在金融危機爆發前便已有貨幣貶值的壓力。沒有貶值,一方面是發鈔機構仍有足夠儲備調節匯率,另一方面是貨幣沒有受到大規模的攻擊。下面是東亞各國匯率上的波動(本幣對美元):

明顯地,1997年是對大部份國家來說是一個頗明顯的轉捩點。同年,東亞奇蹟幻滅。為什麼經濟發展的奇蹟會在突然之間幻滅?要理解這個幻滅,必須先了解經濟學的有關貨幣的基本知識:匯率制度

1.2 浮動匯率第一種,浮動匯率。顧名思義,浮動匯率是「浮動」的,在某國貨幣使用浮動匯率制時,該種貨幣的價格由其貨幣市場的供應及需求決定。為了假釋浮動匯款,我虛構一個特殊情況。假設某一天,一種極廉價的新能源在泰國出現,泰國的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大量外資打算把生產線遷入泰國,在這個情況下,外資為了在泰國設廠,便會在貨幣市場上以外匯(例如美元)兌換泰銖,市場對泰銖的需求增加,由D1左移至D2,在泰銖供應不變的情況下,泰銖價格會因為需求上升而上升(泰銖升值,由P1上升到P2)。下圖是經濟學最簡單的概念,供需圖。需求線(D)與供應線(S)相交的一點,決定價格。圖中,由於市場對泰銖的需求上升,需求線右移(由D1->D2),價格上升,泰銖升值。

(圖1)浮動匯率的好處,是貨幣的價格由市場決定,投機者不能通過買賣貨幣獲利。然而,浮動匯率制下的貨幣價格並不穩定,容易受國際市場影響,此情況會直接遠成以當地貨幣價格計算的資產其價值變動。而過於不穩的資產(例如工廠(資本))價值,較難吸引外資。

1.2.1 聯繫匯率及一籃子貨幣聯繫匯率是指某種貨幣(例如港幣),其市場價值與其它貨幣掛勾,例如香港。香港的情況如下:

在聯繫匯率制度下,港元以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與美元掛勾。
港元兌美元市場匯價走勢圖:(1990-2014年港幣對美元的兌換率,可見波動的上下限約在7.75-7.85之間)與聯繫匯率相比,一籃子貨幣政策則比與單一貨幣掛勾複雜一點,後者通常會由一籃子其它貨幣組合,例如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泰銖:

1.2.2 維持聯繫匯率及一籃子貨幣的必要條件與浮動匯率不同,使用聯繫匯率制及貨幣籃的貨幣涉及人為操作,包括要求國家/地方的發鈔機構需要對貨幣進行買賣。以上文提及的泰銖為例,當市場上對泰銖的需求上升,在聯繫匯率制的情況下,泰國央行需在市場上用泰銖買入外匯。簡單來說,就是增加泰銖在市場上的供應。亦因此,使用聯繫匯率及一籃子貨幣的國家/地區,必須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應對貨幣市場上的需求改變。若然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使用聯繫匯率的國家便有可能因為貨幣市場出現在規模的抄賣行為而被迫發棄聯繫匯率。放棄的結果是地方資產會因貨幣價格下降而大幅貶值。97年在泰國發生的,是泰國政府無力維持聯繫匯率,結果,在放棄聯繫匯率制後,泰銖大幅度貶值。貶值導致泰國的銀行丶資本家及政府所有以泰銖計算的資產價格崩潰,成為金融風暴的第一位犧牲品

1.2.3 套戥投機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國際基金丶投資者等)攻擊泰銖?答案很答單,這是一場豪賭。我直接以香港做例子,解釋投資基金如何通過所謂套戥來賺取收入。在實行聯繫匯率的情況下,港幣(HKD)兌美元(USD)的價格定於HKD7.80:USD1。第一步,基金向銀行借入大量港元。(基金持以港元結算債務)第二步,基金把港元拋入港元貨幣市場。在這個情況下,香港金融管理局有兩個選擇:放棄聯繫匯率,或接手。當時索羅斯賭的,是香港和泰國丶印尼等國家一樣,無港維持聯繫匯率。假設香港無法維持聯繫匯率,港元自由兌換,港元將大幅貶值。港元貶值的結果,是基金以港元結算的債務其實際價格下降。基金實際需要償還的債務,少於實行聯繫匯率下的債務。簡單來說,索羅斯賭的是香港會放棄聯匯。

我今天向你借10000人民幣,約定一星期之後還。假設當天的匯率是1人民幣對1.2港元(1:1.2),你可以說我欠你10000人民幣,或12000港元。但是,若然匯率在一星期後突然出現變動呢?假設人民幣忽然之間大幅貶值,人民幣對港元由1:1.2貶值到1:0.8(10000人民幣兌8000港元),到了還款日當天,我欠你的依然是名義上的10000人民幣,但以港元計算,這10000人民幣在我還款當天,其價值只有8000港元。索羅斯當時做的,就是向銀向借來大批以港元計算的債務,並以那些港元在貨幣市場上買入大量美元,只要港元貶值,他就能空手套白狼,大賺。


無處不經濟


這問題可能是全球所有經濟學家,政治家,包括我們普通人都想了解,破解的迷思。

暴哥在回答問題之前特意看了看其他達人的回答,但是發現好像都有點答非所問,因為你問的是前兆,也就是沒有發生危機之前的特徵,而不是發生了之後的表現。

所以,暴哥以為關於金融危機的前兆應該是向“前”回答。

首先要明確一點,其實徵兆有很多,但是並不是每一次都會發生金融危機,而且就算出現徵兆,發生的時間也無法預計。

那麼究竟有哪些徵兆呢?

每次經濟危機最明顯的徵兆其實就是資產價格大幅度上行。比如股市多年上漲,上漲幅度已經超出經濟的增長表現,企業的盈利增速,從估值的角度出現大量泡沫;再有房地產市場的火爆,房價節節攀升;

在資產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會導致什麼呢?

人們過於樂觀,蜂擁而至的買房炒股。而越來越多的人會去銀行等機構借錢,銀行根據資產價格上漲也願意把錢借給大家。造成從上而下的過度樂觀,債務膨脹,風險意識淡泊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有一些負面的因素,影響到資產價格上漲的動力,影響到民眾的樂觀情緒,危機可能短時間就會爆發。比如為了控制經濟過熱,防止資產價格過度上行,央行要加息。

往往加息意味著人們風險偏好的迅速變化,從債務角度來說,借債過多的人最為敏感為了應對債務壓力只有拋售資產,隨著越來越多人拋售資產,資產價格降低,銀行的抵押資產受損,更多的人受到銀行的補充抵押資產的壓力,不得不進一步還款,就這樣整個體系開始蔓延,最終危機爆發!


暴財經


在歷史上,世界曾出現過多次金融危機。受到影響的國家,要麼經濟大衰退,要麼變的負債累累。那麼金融危機爆發前,又有哪些前兆呢?

其實,金融危機有很多種,早期有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及現在的混合危機

而在金融危機爆發前,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家庭負債率和企業負債率的大幅度提高。即未來經濟償還能力,明顯無法滿足自身承受的債務。簡單理解就是,單一個月收入1塊錢的男人,借錢購買上萬元東西並不可怕,但當男人的老婆、家人,甚至所在公司都是這樣的狀態,就極有可能是金融危機的前兆了。

再來就是,產業泡沫,即某產業價格過高,並遠遠超過實際價值。比如房產業由100-110元每平米的混凝土搭建成房屋後,卻能賣出遠遠超過其實際價值的價格。

除此之外,再比如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牛奶價格昂貴,普通群眾根本買不起,牛奶廠商最後選擇將牛奶倒掉,來維持價格。這也是經濟惡化的開始。

也有人表示,在頻繁使用紙幣的國家,去銀行取錢時,發現取到的錢都是連號,說明近期經濟不景氣。如果銀行的網點不斷取消的同時,還大量限制借貸,甚至有些銀行瀕臨破產,則說明金融危機可能到來了。

當然很多人表示,時代在變換,過去的金融危機前兆只能作為參考,並不能說明有這些徵兆就預示著金融危機的到來。

你又是怎麼認為的呢?


愛問愛答


從歷史上看,在處理金融危機到來之前,有二種辦法:一種是像美國政府在應對次貸危機之時,主動應對危機的到來,雖然短期內可能對經濟帶來一定的衝擊和影響,但美國經濟有自我修復的功能,要不了幾年,美國經濟又有了復甦。還有一種是,儘可能的把金融危機往後拖延,把小問題拖成大的危機,這樣做的好處是短期內暫時還看不到危機的存在。

那麼金融危機的前兆有哪些呢?第一,資產價格泡沫必須存在。比如股市、房價、匯率都存在較大的泡沫,因為如果沒有泡沫,就不存在擠出泡沫的痛苦了。第二,全民加槓桿,企業、居民的槓桿率都是居高下不,皆創下歷史新高,大家均以揹負重債為榮,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就是全民加槓桿,如果沒有高槓杆率,也不會有去槓桿引來的金融危機問題。

第三,居民的債務違約率在上升。比如近期我國發生的債券市場的企業債集體違約事件,導致企業債的信用下降,一些企業在今年發債時,甚至出現了融資不足的問題。所以,企業債違約,可能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這方面要引起足夠的警惕。

第三,整個經濟開始下滑,人們把錢都投向了虛擬經濟領域,導致週期性企業利潤和盈利下滑,甚至出現大面積虧損。與此同時,由於經濟增長過度依剌於某一行業或幾個行業,使得一國經濟結構過於單一,無力抵禦外力的衝擊。


第四,資本大規模外逃,外匯儲備持續下滑,就像近期的阿根廷、巴西那樣,面對美聯儲持續加息和縮表,資本外逃,自己本國又只有幾百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實在不足以應對這個局面,只能採取絕望式加息結果是給本國實體經濟帶來了更大的衝擊。

我們中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概率並不大,其一,政府早就意識到金融危機的危險性,早就提出要“去槓桿,控風險”。並且也做好了應對的準備,而且目前房地產市場皆在政府掌控之中。其二,我國有3.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足以應對大規模資本的流出,其三,我國外匯管制較嚴,資金短期內大規模流出難度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