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七大旅遊景點,歷史文化恢弘,屬徽文化一脈

祁門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山區、昌江上游,是黃山市下轄的一個縣,鄰接江西省。因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唐代祁門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今被稱作“中國紅茶之鄉”。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極高,居全省首位,是省內重要的林業大縣。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瓷石儲量巨大,被稱為""瓷土之王"。境內有國家4A級風景區,號稱“華東最後的原始森林”的牯牛降自然保護區,曾國藩行轅洪家大屋,偉溪塔,南方古戲臺經典—餘慶堂古戲臺等旅遊景點。

推薦1祁門牯牛降

祁門七大旅遊景點,歷史文化恢弘,屬徽文化一脈

祁門牯牛降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地質公園。

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是集怪石、奇峰、雲海、洞穴、奇松、秀水、佛光、民俗文化於一體的著名的地學考察、生態旅遊風景區。

安徽祁門牯牛降等41處地方成為全國第三批國家公佈的“國家地質公園”。祁門牯牛降是安徽省此次惟一成為國家地質公園的地方。牯牛降是華東最大的一處國家級以森林生態型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主峰海拔1728米,為皖南第三高峰,總面積約18535公頃,被視為“未開發的另一座黃山”。

牯牛降坐落在石臺、祁門兩縣交界處,距石臺縣城裡22公里,核心區面積逾10萬畝。牯牛降古稱“西黃山”,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以雄、奇、險、秀著稱,山嶽風光秀美綺麗。境內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最高峰“牯牛大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頂天而立。因其山形酷似一頭牯牛頂天立地而得名。牯牛降是黃山餘脈向西延伸的主體,自古享有“西黃山”之名,其主峰海拔1728米。這裡不僅保存著結構複雜功能齊全的自然生態系統,有“綠色自然博物館”之稱,而且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險、奇、幽於一身,“佛光”堪稱牯牛降一絕。

推薦2歷溪古村

祁門七大旅遊景點,歷史文化恢弘,屬徽文化一脈

歷溪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歷溪古村座落於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境內,為國家級AAAA景區牯牛降的南大門,是牯牛降原始大峽谷的最佳入口處,經此可以直接到達牯牛降主峰,登牯牛降主峰“牯牛大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頂天,匯雄、奇、險、秀、幽、妙於一身,琦麗風光,冠絕江南。尤為神奇的是秋高氣爽之時,峰頂常有碩大的圓弧狀七色光環浮現,隨風漂浮濡動,此稱“佛光”,是為牯牛降景觀一絕。登臨絕頂,南望黃山諸峰盡收眼底,北眺長江如練群山連綿,是觀雲瀑、賞佛光的最佳勝地。

歷溪村歷史悠久,眾多人文景點如:鎮南祠、合一堂、王典墓、舜溪橋、明清古民居,如大珠小珠散落村中。參天錯落的千年古樹林是華東地區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原始古樹群,與川流不息的舜溪河映帶左右,環抱古村,置身疑為桃源易地。峽谷內沿途溪流縱橫、雲霧縈繞、鳥語花香。千年古松、珍花異草、琳琅滿目比比皆是,景觀豐富令人目不暇接。登主峰可一領眾山之冠,賞日出、戲雲海、彷彿天上人間。

歷溪是祁門紅茶的主產區,傳統目連戲的發源地,聞名的御醫之鄉,天然的大氧吧。

推薦3祁門古戲臺

祁門七大旅遊景點,歷史文化恢弘,屬徽文化一脈

祁門古戲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祁門古戲臺,在中國戲曲舞臺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明清以來各個時期遺存的11座古戲臺是一部完整的徽州舞臺史及實物例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徽州建築藝術的造詣和成就。

古戲臺主要設置在祠堂內前部,與享堂相對,這是有別於其它地區戲臺設置的典型特徵之一。戲臺分前臺和後臺。前臺明間為演出區,次間為文、武場樂間,稍間為迴廊,兩側廊廡設有觀戲樓,戲臺正立面及構件上均雕刻精美的紋飾,使人感到優美、恬靜。

餘慶堂古戲臺,位於珠林村,俗稱“萬年臺”,建於咸豐初年(1851—1853), 建築面積504平方米。戲臺檯面距地面2米,分前臺和後臺部分,前臺又分正臺及兩廂。戲臺正立面製作工藝講究,斗拱、內外額枋、斜撐、月梁等雕刻著各種精巧的人物、戲文、花鳥等圖案。該戲臺是所有戲臺中最精美的一處,保存的也最為完好。

聚福堂古戲臺,位於葉源村,建於清早期,系王氏宗祠,共三進、三開間,現存前進門廳古戲臺及享堂、邊廊、寢堂。通面闊10.14米,通進深33.01 米,佔地面積332平方米,整個建築由祠前廣場、門廳、戲臺、邊廊、前天井、享堂、後天井、耳門、寢殿等組成。

會源堂古戲臺,位於坑口村東,建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戲臺佈局緊湊、簡潔,坐北朝南,三進三開間,通面闊14.15米,通進深43.58米,總面積約616平方米。天井為青石板鋪地,十分整齊,該戲臺規模最為宏大。

敦典堂古戲臺,位於磻村,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為村中陳氏宗祠,戲臺特色為小巧玲瓏。整體建築由門樓、戲臺、廊廡、享堂、寢樓組成,總建築面積340平方米。整個戲臺佈局緊湊、簡潔而又趨於變化,戲臺小巧、靈活而又工整。

嘉會堂古戲臺,位於磻村,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共三進,三開間,現存前進古戲臺及後進寢堂部分。戲臺柱除祠堂本身結構主柱外,另根據檯面設置需要附加短柱支撐臺板,為可拆活動式戲臺,小巧玲瓏。

祁門古戲臺是徽派建築中保存完整、數量龐大、構造裝飾精美、形式統一的古代建築,也是研究徽州戲曲舞臺藝術、民俗以及徽州建築等方面的寶貴歷史實物資料。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祁門,還可以參觀敦化堂古戲臺、敘倫堂古戲臺、和順堂古戲臺、順本堂古戲臺、聚福堂古戲臺等,去領略它們各自的特色。

推薦4考坑大峽谷景區

祁門七大旅遊景點,歷史文化恢弘,屬徽文化一脈

峽谷內有天然石頭群“石猴拜佛”如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而又得“西遊峽”之名。

考坑大峽谷縱深近20公里,一直延伸至牯牛降腹部,幽深曲折,景色奇絕。因峽谷內有天然石頭群“石猴拜佛”如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而又得“西遊峽”之名。

整個峽谷一分為二,下部為觀溪、觀石之佳處。其上則林茂草深,坡陡崖險,但景色更加瑰麗雄奇,是探險旅遊的好去處。古人有《歷峰巔曉日》詩:“朝陽漸麗滿天紅,共照高峰色倍工。泉光皎潔如垂練,龍窟氤氳若帶紅。攜酒來登巔上坐,文章滿目妙無窮”,生動描繪其迷人的風光。

未進峽谷,先遊古戰場。峽谷所在的山腳下,有一片平坦開闊的谷地,就是著名的曾國藩演兵場。當年,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駐紮在祁門,與太平軍展開激戰,在此操練湘軍。谷地前面有座低坡,據說是曾國藩點將臺。時光流逝,物換星移,往日的-,俱已灰飛煙滅,如今這裡成了人們覓古的好地方。

推薦5 九龍景區

祁門七大旅遊景點,歷史文化恢弘,屬徽文化一脈

九龍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九龍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牯牛降東側,祁(門)合(肥)公路幹線上的祁門縣赤嶺鄉政府東南首1.5公里處。九龍池因有九個形態各異、深不可測的池潭而得名。相傳古代一真龍化身的神僧在九龍寺出家,為驅除旱魔、解救民苦,現出真身,連翻九個跟斗,在秋浦河源頭點化成九個深潭。九為大數,吉祥之數。

潭水飛瀑相連,有分有合,千姿百態。有的一落千丈,似從天降;有的蜿蜒輾轉,如蛟龍戲珠;有的歡騰跳躍,變化無窮,美不勝收。

景區內自然生態原始,恬靜、幽深,古木參天,奇樹非凡,被遊人譽為“森林浴場”。春來鳥語花香,山花浪漫;夏坐龍椅沖涼,消暑養身;秋賞龍池山紅葉,層林盡染;冬至玉樹冰花,琉璃仙境。欲仙欲幻,一派桃源景象。現已開發的主要景點有九個形態各異的池潭,是整體巖體形成,形似人工雕刻,罕見的自然地質奇觀。

推薦6歷山閶江

祁門七大旅遊景點,歷史文化恢弘,屬徽文化一脈

祁門歷山閶江位於祁門縣城西39公里處,背倚歷山。

祁門歷山閶江位於祁門縣城西39公里處,背倚歷山。由歷山發源的彭龍河、古溪河自北流南,匯此出口得名。歷水河穿鎮而過,將村鎮分為河東、河西兩片。始建於宋。既是譽滿中外的祁紅創始之地,也是祁門縣西鄉木材的集散地。

這裡山高林密,氣候溼潤,是薪蛇棲息繁衍的理想場所,1876年,黔縣人餘干臣從福建罷官歸來,在歷口仿效閩紅制祁紅,由於歷口上質好,空氣溼潤、雲霧籠罩、山花多,花葉上薰染了一種天賦的蘋果、蘭花香氣,外國人稱之為祁門香。祁紅自此譽滿中外,歷口的製茶業也由此興起。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口商業日益繁榮形成一個以經營茶葉為主的山村小鎮。距枯牛降自然保護區約15公里。

推薦7洪家大屋

祁門七大旅遊景點,歷史文化恢弘,屬徽文化一脈

洪家大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家大屋,位於祁門縣祁山鎮東大街敦仁裡8號、10號、12號、16號,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包括承恩堂、養心齋、承澤堂、思補齋。主體建築均坐北朝南,二進二層式磚木結構,總佔地面積1200餘平方米。

清咸豐十年(1860年)六月,清末兩江總督曾國藩入駐洪家大屋,多次在這裡召開軍事會議,謀劃與太平軍作戰事宜。洪家大屋承澤堂前牆上存有題字,為清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初七太平軍攻入祁門所留。

洪家大屋為洪姓由擇墅(洪村)遷入時所建,共有大小屋宇數十間,承恩堂居中、後有養心齋,左有承澤堂、思補齋。大屋主體建築具有典型徽派建築特點,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線錯落有致,外觀佈局整體性強;色彩為粉牆黛瓦,典雅大方;另有磚雕門罩、木雕窗欞及楹柱等,融古雅、簡潔、富麗為一體,整體建築保存較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