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一鏡到底,後期極簡主義,《周六夜現場》類直播破題漸入佳境

文丨玖肆

年輕態喜劇綜合秀《週六夜現場》是由優酷、歡樂傳媒、笑果文化聯合出品,內容製作由笑果文化王牌製作團隊操刀。該節目自6月23日上線以來,播放量已經達到4億,搜索熱點方面的數據也是一路高走,各方面都成績斐然。確實,縱觀暑期綜藝市場,頭部綜藝大都以音樂類、競技類為主,《週六夜現場》以喜劇類綜藝的身份躋身其中,可謂是一枝獨秀。

前期一鏡到底,後期極簡主義,《週六夜現場》類直播破題漸入佳境

對於喜劇綜藝這一傳統的節目品類,前兩年在電視平臺發展如火如荼,已有所沉澱,故而新出的節目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成為最終能否突圍的第一關鍵。畢竟,如今的網綜已告別最初的野蠻生長的時代,所有的爆款和現象級,都源自於節目組敢為人先的嘗試。而《週六夜現場》的一大創新點在於以類直播的形式來播出。

以類直播來破題,現場感的呈現是關鍵

“網綜+直播”的模式,是近年網綜節目市場上一個新的風口。為了讓觀眾深度參與,視頻平臺的頭部綜藝節目都或多或少與直播沾上了邊,以音樂類、偶像養成類的節目居多,但大多節目只是將直播作為其中一兩期的製作手法,甚至有些節目直播過後還會單獨剪輯出精華版。就行業的整體發展來看,“直播即內容”的節目製作邏輯尚未走出一片廣闊天地,尚未有以直播這樣的形式成為現實級爆款的案例出現,頗有形式大於內容、噱頭大過收益之嫌。

基於此現實情境,《週六夜現場》在錄播與直播這兩個選項之間選擇中和,在節目播出形式上做了“變革性”的創新,首次嘗試了“類直播”的播出方式,即前期以準直播的形式進行錄製,最終呈現的節目中凸顯直播所帶有的現場感特色。

前期一鏡到底,後期極簡主義,《週六夜現場》類直播破題漸入佳境

對於類直播這樣的播出形式而言,現場感的呈現是這一命題最終落地的關鍵。從已經播出的節目來看,筆者稍作總結,“現場感”的呈現源自於以下兩個方面:

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 形式上耳目一新

一般而言,一鏡到底是指一個鏡頭從頭到尾,完整記錄了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這樣拍攝沒有切換、正反打,幾乎不用剪輯。

筆者曾有幸到《週六夜現場》的錄製現場觀看過節目,儘管涉及場景繁多,但整期節目錄制是一氣呵成的,拍攝中沒有cut情況,一個半小時錄完整期節目,跟後期播出的時長差不多。

這樣的錄製手法使得導演組不用像真人秀節目起早貪黑地連錄十幾個小時,表面上看似輕鬆不少,實則需要喜劇演員的表演、拍攝的“硬功夫”以及現場服化道隨機應變等長期磨合形成的默契才能讓“類直播”的錄製一氣呵成。畢竟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也不難理解,陳赫和岳雲鵬提前一個月到組裡和導演們同吃同睡同排練的誠意和必要性了。

前期一鏡到底,後期極簡主義,《週六夜現場》類直播破題漸入佳境

其實由笑果文化聯合出品的《吐槽大會》也採用了類直播這種錄製形式,節目錄制也是一氣呵成,中間不停。而此次《週六夜現場》的類直播由於要涉及到sketch場景的切換、演員搶妝等環節,可以說難度又上了一個臺階。

除了保留sketch結束之後導演組轉場的畫面,“一鏡到底”的拍攝延伸到了真人秀環節,比如在通道採訪互動的過程當中,場景多少也會有工作人員轉場的畫面當背景。

在以往的綜藝節目當中,因追求畫面的乾淨,會盡可能避開用有工作人員的畫面或者用馬賽克遮住。但對於《週六夜現場》而言,這樣的呈現方式會讓觀眾覺得更真實、接地氣。

前期一鏡到底,後期極簡主義,《週六夜現場》類直播破題漸入佳境

極簡主義剪輯方式 營造身臨其境之感

從傳統的概念來講,節目本身就是一門剪輯的藝術。近年的花式剪輯、神剪輯的出現更是在節目原有素材的基礎之上做加法,將看點、笑點集中放大,以期達到最佳的效果。

《週六夜現場》的後期剪輯卻反其道而行之,大做減法,除了添加固定的節目包裝之外,最終呈現的版本幾乎沒有剪輯痕跡,並且保留演員的口誤和笑場的內容,比如在最新一期中,岳雲鵬在秀貫口唸歌曲《氣球》的歌詞時卡殼了,說了兩遍都保留了。

前期一鏡到底,後期極簡主義,《週六夜現場》類直播破題漸入佳境

對此,《週六夜現場》執行總導演潘璐斐解釋道:“因為本身笑場還有一些小的意外都是節目類直播的魅力所在,在沒有那麼影響節目內容和節奏的情況下,我們會進行如實地保留並且不進行補錄,也希望通過這樣的內容讓觀眾更沒有壁壘地感受到這是一個類直播的節目。”

除此之外,節目組還摒棄了綜藝節目中“花字+配音+BGM”的花式剪輯固定套餐,就連背景音樂和觀眾笑聲全部都是現場收聲。對於《週六夜現場》這檔節目而言,最好的剪輯就是沒有剪輯。走極簡主義路線,將剪輯痕跡隱形,或許是節目後期製作更高一層的境界吧!

前期一鏡到底,後期極簡主義,《週六夜現場》類直播破題漸入佳境

從節目現場錄製到最終成片呈現的內容,體驗到了同一風味現場感的同時,也看到了節目組挑戰“類直播”的誠意和勇氣。節目組堅持以“類直播”的態度對待,建立起工業化生產的流程,當然,這也離不開《週六夜現場》幕後這群工作人員集體付出,能做到60秒搶裝、50人同時轉場的高效率運轉,他們可以稱得上是幕後的“隱形奮鬥人口”。

整體而言,《週六夜現場》前期一鏡到底,後期極簡主義,以類直播的形式呈現可以稱得上是首吃螃蟹,這一創新性的創作模式風格正漸入佳境,最終能否讓這一全新的喜劇表達形式落地開花繁衍開去,還待觀望。

“L”的意義不止於Live,本土化賦予更多元的語義

《週六夜現場》被稱為《SNL》的中國版,有網友調侃節目組將“L”吃掉了,但在筆者看來,《週六夜現場》的本土化創新,為“L”賦予了更多層面的語義。接下來,筆者將從節目的內容創作、選題切口、行業標杆、觀眾的認可等多個維度來解讀“L”的意義。

Local——本土化

從近三期播出的內容來看,sketch的主題都極具中國本土文化的縮影,從霸道總裁愛上我到女總裁的相親故事,從一群“八十歲老人”聊高考的《這就是高考》到調侃國足的《創造14億》,從熬夜也要養生到六月不減肥七月徒傷悲的哀嚎……

前期一鏡到底,後期極簡主義,《週六夜現場》類直播破題漸入佳境

這些內容其實都是植根於本土的土壤特有的,以這些國人有共鳴的痛點切入,進行藝術加工從而達到了或反諷或搞笑或引發思考的效果並深入人心,真正意義上地實現了本土化的內容創新,同時也達到讓觀眾在舒適的語境當中感受喜劇魅力的目的。

Labored——謹慎

一檔節目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觀眾的喜好。故而節目組在洞察觀眾審美和接受度上本著慎之又慎的選題原則,創作出了不少倍受好評的作品。

就拿超受觀眾歡迎的“扎心金曲榜”這一環節來說,雖然是借用一些歌曲的編曲重新填詞,這一環節演繹的歌曲都毫不違和,甚至讓人忘記原唱。不僅僅在於MV的精良製作,更源自於歌詞的極具現實意義,字字扎心。

比如,被稱為“討債神曲”的《跟他要唄》基於部分被借債不還的人群內心活動的即興創作,“就直接跟他要唄,欠錢就該還錢,就跟他要唄”,戳中了這類群體的心聲;《室友別介意》裡“拜託了兄弟,幫我買份晚飯去,烤麵筋加上裡脊”,反映了大學生宿舍的普遍相處生態……

由此可見,想要做出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不是靠自嗨式放飛自我,需要編劇們謹慎地摸準觀眾喜好和需求後,再進行選題創作。好的選題是成功之基,在這一點上,《週六夜現場》做到了極致。

Label——標籤

於網綜產業而言,《週六夜現場》從內容創作到播出形式,為其賦予了不一樣的標籤;於平臺而言,這也是今年在喜劇這一類型綜藝的首部作品,而其他平臺喜劇綜藝尚處在空窗期。於聯合出品方笑果文化而言,這是繼《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等爆款節目後,在年輕態喜劇領域的又一次嘗試,在單口喜劇之外拓寬了內容賽道。在這樣的情境之下,《週六夜現場》能否成為喜劇類綜藝領頭羊,推動喜劇綜藝市場的變革,為平臺及製作方帶來更多的流量,或許可期。

前期一鏡到底,後期極簡主義,《週六夜現場》類直播破題漸入佳境

在網綜大行其道的當下,《週六夜現場》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對於類直播這一嘗試,前方到底是風雨兼程還是詩和遠方?正漸入佳境的《週六夜現場》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類直播為《週六夜現場》對工業化生產的探索提供了理論基礎,而由此催生的內容創新為“L”賦予更多元的語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