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有主見的孩子?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其實孩子的主見是一直都有的,即使是在媽媽懷裡吃奶的嬰兒都會因為沒有及時滿足而哭鬧不止。

孩子到了一歲以後,尤其是兩歲左右這個時期就是自我意識爆棚的時期,也是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時期孩子都會變得特別有自己的主見,但是這些主見往往和大人的生活安排有衝突的時候即會遭到打壓,這時期如果父母對孩子控制管束的太嚴格,就會挫傷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孩子看起來是乖了,但是也變得“沒主見”了,這是家長想要一個乖孩子聽話的孩子的代價。

有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是很不切實際的,我們想要的那種有主見是希望孩子能夠在很多事情上自理、自立,不來麻煩我們,顯得很獨立,但同時我們又希望在我想要控制孩子,想讓孩子順從的時候孩子又能順從,這兩者其實是衝突的。

但凡是有思想有主見的孩子,都不會很聽話,很容易惹怒大人挑戰權威。

如果做好了接受一個“叛逆”孩子的準備,那就多鼓勵孩子,多允許孩子表達自己,多尊重孩子的想法,並且能夠經受住孩子對規則的突破甚至是對父母的攻擊。

我是echo小茵茵,一個有趣又有料的親子漫畫家。關於這個問題,歡迎大家在在評論裡和我一起討論哦~


echo小茵茵


如今這個社會上,很多的孩子都缺乏自我表達能力,在公共場合很少會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也造成了每次在大家決策的時候,他獨自一個人默默的呆在角落,別人說什麼他就聽什麼,這就是沒有主見。

想要培養一個有主見的孩子,父母們一定要注意這幾點。

1、誘導表達

在孩子成長起來之後,他們經常會對一些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儘管有的看法非常的幼稚可笑,但父母們千萬不能去打擊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熱情,一味的否定他,每當她表達出一個什麼東西的時候,就算再可笑,父母也應當指出其中的可取之處,最後對於不喜歡自我表達的小朋友,父母應該誘導他們表達。

2、鼓勵選擇

如今許多人有選擇困難症,他們不懂得自己應該如何選擇,其實這也是沒有主見的一種表現,父母們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們自主選擇的權利,比如說,在全家準備出去郊遊時,特意要詢問孩子想去哪裡,並且想做什麼,當孩子們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後,他們將會做出更多的自我選擇,這對長大後是會有很大用處的。

3、切忌將孩子視為私人物品

很多父母的孩子之所以沒有主見,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將他們視為自己的私人物品,,這些父母從來不會顧及孩子的想法,他們認為自己做的就是對的,同時孩子沒有權利反駁,而長期被父母壓制了自我意志的孩子,將會在長大後也失去這一自主表達的能力。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主見有出息。那麼,怎麼做才能培養孩子有主見呢?作為一名老師和心理諮詢師,我來說幾個方法。

第一,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

是的。有的家長恨不得從頭到腳都幫孩子打理齊全,生怕孩子吃苦受累。家長這種心情也能夠理解,現在的家庭孩子都很寶貴,自然捨不得孩子做這做那。

有些孩子長到18、9歲,連自己的襪子都沒洗過。

想讓孩子有主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他們自己去處理事情。

比方說,做家務。做家務,是好事。一是讓孩子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知道生活中很多事情該如何處理;二是培養孩子勤奮整潔的習慣。

再比方說,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發生了矛盾,家長第一時間跳出來指責別人家孩子,給自己孩子支招。

其實這樣很不好。孩子的世界,有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兩個孩子這一秒在吵架,下一秒可能又玩到一塊去了。

所以,當孩子與其他人鬧意見的時候,家長不妨在旁邊觀察,先看自己孩子是怎麼面對、處理的,不要插手干涉。

等到事後,家長再跟孩子好好談談,教他們更好的方法。

第二,聽聽孩子的心聲,讓他們自己做主。

有些家長總是擺出一副我是你老子的架子。遇到不滿意的事情,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孩子訓一頓。

其實,這樣做並不好。時間長了,孩子容易變得沒主見。

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他們的想法,可以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尤其是生活中的小事和孩子自己的事,儘量讓孩子想方法、拿主意。

時間長了,孩子會越來越有主見。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諮詢師。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給我發信息,樂意為您答疑解惑。

歡迎您點贊轉發。您的點贊轉發,都是在幫助他人。


柳柳很忙


什麼是有主見呢?就是指在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要當機立斷,不前思後想,不前怕狼後怕虎。主見的性格是一個人具有出眾自我決定能力的體現。我們都知道,現代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要想在這個社會上取得成功,必須具備這種遇事果斷的處理能力。對於孩子來講,做事有主見實際上是一種智慧和才能的體現,也是未來取得成功的關鍵。

但性格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做事沒有主見的性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很可能是父母影響的結果。為人父母應該高度重視這個問題。

有主見能力的培養並不是靠說教來完成的,需要家長在實踐中通過實例進行引導,提高孩子的知識儲備和生活認識,為他們良好的決斷能力打好基礎。

一、父母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必須果斷有主見

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須態度明確、行為果斷,以此來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如果孩子有了優柔寡斷的傾向或習慣,就要幫他立刻改正,不要讓它在孩子的身上發芽,否則會破壞孩子將來的各種進取機會。

二、幫孩子擺脫依賴心理,讓他們自己行事

遇事能夠借鑑他人意見,藉助他人智慧做出正確決策,無疑是值得提倡的方法,但是缺乏主見的孩子不是這樣,他們遇事總是去問別人怎麼辦,完全等著別人拿主意,這是孩子的依賴心理在作怪。

依賴心強的人往往會錯失良機。此時,父母一定要想辦法幫助孩子拿掉這個心裡的“柺杖”,孩子的自主意識才能成長起來。如果當孩子遇事猶豫不決,向父母徵求意見時,父母不要馬上給出答案,而是要引導和鼓勵他拿出自己的意見。哪怕孩子說出的意見沒有多少價值,也要先予以鼓勵的語言,然後再幫其完善。這樣一來,男孩果敢的性格就會逐漸形成。

三、鼓勵孩子當機立斷,勿求“萬全之策”

有些孩子遇事優柔寡斷,猶豫不決,主要的原因就是總怕自己考慮的不夠周全。這點本來無可異議,但是,萬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周全與否是相對的。如果考慮得過於縝密,會使很多機遇白白在眼前溜走。家長要讓孩子懂得,凡事能有七、八成的把握就應該下定決心,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有主見性格會大有益處。


替你讀書郎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李娜:


李娜,多倫多國際心理中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大課題項目組成員,ACI國際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

要想培養有主見的孩子,主要從家長的教養方式中開始注意與改變。

一、視孩子為“人”

很多家長都不把孩子當“人”看,認為孩子小隻要聽從家長的按排就好,若孩子有不順從,反抗、頂嘴的現象時,一定會遭到家長的嚴厲批評和簡單粗暴的鎮壓。

孩子在幼年時期,無論是心智還是行為表達都會被家長鎮壓下去,長此以往就培養了孩子委屈自己順從別人,不敢表達自己意見、見解的性格。更別提讓孩子有主見了。

孩子自出母體後,就是獨立的個體是一個完整的人。他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外界事物產生自己的想法、看法、意見,雖然稚嫩卻是自我獨立個體的必然表現。家長不要因孩子稚嫩的想法而去剝奪他們思考的權利,完全以自我的意識來代替孩子的想法,甚至要求孩子要無條件的聽話、順從。這都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會嚴重影響孩子人格、性格的發展形成。

二、鼓勵自主選擇

選擇的能力最能鍛鍊一個人的主見性。但有些家長會包辦代替,不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權利。

例如:有的男孩子喜歡毛絨玩具,家長都會直接否定製止。認為男孩子玩這個太不陽剛了,然後就會按照自己的想法為孩子選擇機器人、飛機、車等家長認為適合孩子玩的玩具給到孩子。

孩子一直被強制性的處在接受選擇結果的階段,完全失去自主選擇的權利時,長大後就不會有主見,而會習慣性的選擇接受別人的意見,壓制自己的想法。

三、在有爭議時要引導孩子表達

當孩子有了語言表達能力時,他喜歡將自己的不滿、不高興、不同想法都以自言自語的方式表達出來,尤其是當他們的想法與父母的想法發生衝突時,他們除了要抵擋以外還會不停的述說自己的理由。

在這個時候,因為是與父母的意見不同,父母正處在生氣的階段,所以會不加思索隨口以“閉嘴”“不許反駁”“聽話”“別找藉口”等等的方式來阻止孩子的表達。

越是有爭議時,我們越是應該耐心的傾聽孩子的表述,要知道孩子不順從的原因一定要讓孩子說出來,然後才能判斷對與錯,家長千萬不要以自我的主觀意識去衡量孩子的想法,若孩子連自己的想法、意見都不能表達出來,更別提培養孩子的主見了。

自主性首要的就是要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然後才有下面的分析與執行。

有主見的孩子,都是被尊重出來的;鼓勵出來的;傾聽出來的,所以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本文版權歸作者本人,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為了更好的服務頭條讀者,歡迎加入頭條讀者微信交流群,討論、學習、共同成長,詳詢請發私信。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孩子聽話、乖巧可以讓父母少操很多心,也不用擔心他在外面惹是生非;但孩子表現得太過順從,凡事都沒有主見,那麼對他今後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良好的知識素養對孩子的成長大有必要,但父母更要明白,有魄力、有主見則是孩子日後成才所必不可少的素質。孩子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作為父母,如果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不注意尊重他們的自主要求,而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為他們規定一種生活和學習模式,孩子的依賴性就會越來越強,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是一個優柔寡斷、毫無主見的人。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怎麼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呢?

(1)給孩子表達意願的機會。孩子做事沒有主見與父母缺乏和孩子溝通、做事過於武斷、不注意尊重他們的個人要求有很大關係。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依賴性就會變得越來越強,更加優柔寡斷、沒有主見,父母應該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比如說,在裝修房間的時候,徵求一下孩子的意見:房問怎麼設計更好,他喜歡把自己房間的牆壁塗成什麼顏色,他喜歡把書架擺放在哪個位置,什麼顏色的傢俱更好看等等。讓孩子也有主人翁的感覺,再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他就會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意見。

(2)用啟發式的話語代替命令。當孩子自己拿不定主意時,父母要用啟發式的話語代替命令,如“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 “我想聽聽你有什麼意見。”這類的溝通方式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重視,在父母的鼓勵下,孩子就喜歡主動承擔家裡家外的很多事情了。

(3)教會孩子說“不”。父母應-iN給孩子製造機會練習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比如他的小朋友建議他往人家院裡扔垃圾、逃課一起出去玩,父母要教會孩子怎樣拒絕別人並說服別人也不要這樣做。在生活中,孩子膽小、懦弱,總是會被他人左右,這樣的孩子其實內心非常痛苦和焦慮。這時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如何說“不”,並讓孩子堅持下去。另外,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以肯定和信任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是以成人的評價來對自己進行評價的,所以,成人的肯定和信任是孩子自信的關鍵,要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來要求他,不要太高,也不要太難。

(4)教給孩子自主選擇。父母對孩子自主選擇權的尊重,可以從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做起

飲食方面:在不影響孩子飲食均衡的情況下,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吃的東西,不要強迫他吃一些父母覺得很有營養但他卻不愛吃的食物,這樣做只會造成孩子的厭食情緒。穿著方面:父母帶孩子外出遊玩時,在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麼衣服和鞋子,不要隨自己的喜好而不顧孩子的感受。玩耍方面:孩子玩遊戲的時f候,不願意讓父母給自己制定遊戲規則,更願意自己決定遊戲方式,並體驗其中的樂趣。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玩具和玩的方法,這樣做可以滿足孩子的自主意識,幫助他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

購物方面:為孩子買的小件東西,可以讓他們自己做主,就算孩子買錯了,父母損失也不大,卻讓孩子獲得了一次鍛鍊自己的機會;再說這次買錯了,下次他就會知道應該買什麼樣的,如果是父母買的他是不會珍惜的,就算是自己非常喜歡的東西也不會在乎。

(5)鼓勵孩子勇於挑戰。父母欣賞孩子循規蹈矩,但更希望孩子能有個性,敢作敢為。有的孩子平時很聽話,父母要是說了什麼,或者從書上、電視上以及在報紙雜誌中看到什麼,他都認為這是對的於是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要鼓勵孩子學會分析,要有自己的主見。這樣,孩子堅持了自己的見解,結果如果正確,哪怕是偶然性的,這也能給孩子帶來很大的鼓舞,因為這會使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判斷有對的可能,別人的判斷也不一定全是對的。時間長了,孩子漸漸就不再唯唯諾諾,懂得及時表達自己的觀點,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了。


精神科藥師小池


想培養有主見的孩子,首先要做到的一點就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之所以說這是最主要的一點,是因為:很多父母,在生活中總是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強加給孩子,把自己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最常見的就是強迫孩子去參加各種培訓班,理由很簡單,就是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其次是:如果可以,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做決定。(讓孩子能夠獨立的思考,與決策)

涉及到孩子的事情上,最好是去徵求孩子的意見和建議,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講道理、辯論,來讓孩子自己去做出最後的選擇,並讓孩子試著去說出不選擇另外方法的原因(這個在於培養孩子以後不武斷獨行,聽取考慮他人意見的習慣)。

當孩子做出選擇之後,父母就要給予一定的支持,即使這個選擇在父母看來是不明智的。但這個選擇一定是最能滿足孩子需求的,再加上父母的支持,會讓孩子堅定自己的選擇,換句話說,讓孩子能夠獨立做出選擇,而不是父母代替選擇。

如果,孩子之後後悔了自己的選擇,父母可以和孩子溝通交流“責任”的問題,即,自己要對自己的選擇(行為)負責,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懲罰,因為這是自己的選擇,需要自己來承擔,這樣孩子就能明白,以後自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也是為了以後不推卸責任打下基礎。)

很多父母,一定會說:“孩子那麼小,怎麼能夠做出最有利的選擇”,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不應該讓其做出很全面的選擇,在適當的年齡做出適當的選擇即可。

如:對於買玩具,孩子考慮的可能是新奇、好玩,而父母考慮的可能是這個玩具能玩多長時間。這個時候,在選擇玩具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溝通,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孩子聽,讓孩子自己考慮,孩子做出選擇的時候,對孩子進行肯定,可以讓孩子說一下為什麼不買另外一個。

再次:不要怕孩子遇到挫折,畢竟雛鷹總有獨自飛行的一天。

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最主要是看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反應,如果,在孩子遇到挫折,父母是權利在背後支持和適當幫助的話,挫折就變成了孩子成長的墊腳石,反之就變成了攔路虎。這個意在使以後,孩子能夠正確看待挫折與應對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挫折。

想要孩子以後有主見,可以試著參考:一、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來看待;二、讓孩子能夠聽取、考慮他人意見,並在多數選擇中找到一個說服自己的意見;三、教會孩子能夠正確的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心理學充電時間


內因心理學家管奎令:想孩子有主見,從這四個方面著手,選擇、過程、責任和總結等四個維度,做到收放有度。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480, "file_sign": "e8a2a3a73e4b0abad1520df4a2cf7656\

內因心理學


人的一生就是一系列選擇的過程,雖然選擇的未必是最好的,但從小就學會表達自己的主見,至少選擇起來,不必因猶豫不決浪費了時間,也少遭受不好情緒的困擾。

關於有主見,在我的觀點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孩子沒有得到鼓勵和肯定,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另外一種是,雖然表達想法很積極,但卻未必是自己內心真正的意願,而是跟隨潮流走,別人喜歡什麼,自己也來一套,如此而已,這就是所謂的“盲從”。

所以,作為父母,不能表面看孩子表達了什麼,還要真正瞭解他的內心性格,判斷這種“想法”是不是真實的主見,這也非常考驗父母的智慧啊。

如何培養孩子的主見呢?我有以下三點建議和大家分享:

1.打破傳統觀念,營造平等氛圍

很多父母還是過去那套觀念:你是我兒子,你必須得聽我的。長期受制於這種不平等的家庭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早已把孩子內心那種有點小主張的想法扼殺在萌芽狀態了。說到底,把孩子當人來看,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才有平等對話,也才有敢於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誕生;

2.告訴孩子:你的想法價值無限

我們的教育從來都不是正面的直接教育,總是迂迴曲折來表達自己想法,父母明明想表揚孩子,但總擔心他會驕傲,於是也不知不覺就抑制自己,好事也成了壞事。

如果父母能多一些耐心和真誠的想法,告訴孩子,無論你做什麼決定,你的想法都是價值無限的,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是需要和他站在同一個方向眺望遠方的。

3.反思自己的行為,做好父母的榜樣力量

孩子沒主見,做父母的一定要反思自己平時做事情是不是也是畏手畏腳,猶豫不決的模樣。

給孩子更多,不如自己做一個榜樣給孩子成長的力量,因為,你們一直都會是他學習和仰望的那個人啊。


超級爸爸


孩子目前六歲半,我平時買東西的時候叫他二選一。決定哪個就是哪個。吃飯前,問米飯還是麵條,不允許說隨便。當我問別人,對方想都不想就說隨便的時候,我特反感這麼敷衍的回答!只有認真回答問題,才能得到別人認真的對待。生活中就是這麼在各種選項裡,看似隨意的鍛鍊著孩子的主觀意識。

有一次,經他的選擇買的玩具,玩了十分鐘就報廢了。我之前已經強調了這個不結實,推薦他買另一款。他拒絕了我提議。十分鐘以後看著慘兮兮的玩具碎片。我就告訴他。既然你自己選擇了認為是對的。就要面對自己的決定。我給你的提議,你可以參考,你也可以自己去悟。後來他得出結論,塑料的東西,摔了會壞,哭鬧了幾分鐘也就沒事了。然後我們商量好,凡是購買學校門口的塑料玩具,就用他的零花錢買。現在路過的時候連看都不看了。希望他不只是因為害怕花自己的錢,重要的是知道合理的規劃自己的零花錢,買一些適合自己的東西。

馬上就要進入小學,看到他對畫畫有點興趣,就去試聽了一次。他很開心,決定要繼續學習。我就跟他談話,決定好了就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咱就不要去。你真的確定你可以嗎?他認真的說會堅持學習,想以後拿起筆就能畫出想要的圖案。上課100分鐘,認真聽課的樣子真是最帥了。

今天放學以後,他找我談話。說我規定的作業給他壓力了。(因他剛看了一本關於壓力的書)還問了別的小朋友回家並沒有那麼多作業。我說20年以後你不要因為生活給你的壓力,而埋怨自己的媽媽為什麼小時候不叫你努力讀書。那麼你現在就可以去玩手機,去看電視。他自己想了想。大概是覺得我說的有道理。選擇了去做題,開發腦筋。

也許是書看的多了,孩子思想有些成熟。目前觀察還算有主見,看以後發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