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鄉縣打出產業扶貧「組合拳」

西鄉縣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至2017年底全縣尚有貧困戶19556戶52839人,貧困面大線長。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西鄉縣突出產業脫貧這一核心抓手,結合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和產業發展現狀,採取優化產業佈局、城鄉聯動發力、龍頭示範帶動、密切利益聯結等舉措,全力打好產業扶貧“組合拳”,初步實現了縣有主導產業、鎮有產業基地、村有專業合作社、戶有脫貧致富項目和勞動技能的“四有”目標。

一、明確思路定路徑。按照“做精做優茶葉、生豬、食用菌、烤煙等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獼猴桃、油用牡丹、蠶桑、漁業、林果、中藥材、苗木花卉等接續產業”的總體思路,確定了長抓茶葉、油牡丹,短抓黑木耳、生豬及特色產業的“兩長兩短+N個特色產業”發展路徑,制定茶葉、油牡丹、黑木耳產業三年發展規劃,計劃用三年時間新發展良種茶園3萬畝、油牡丹6萬畝、黑木耳2億袋。印發特色產業項目立項指南、評審辦法和扶持辦法,嚴格項目編報“四個必須”(即特色產業項目覆蓋面必須佔全村總人口的10%以上,10%的人口中貧困人口必須佔40%以上,特色產業項目必須由新型經營主體實施,實施主體必須與帶動發展的貧困戶建立穩定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落實產業規劃編制“兩個精準”(貧困戶每戶分別發展1—2個長效和短效產業,產業項目規模、年度精準到戶;非貧困戶至少落實1個長效和1個短效產業項目,項目規模、年度精準到組)。今年以來,共帶動11295戶34689名貧困人口發展致富產業,分別佔貧困戶總戶數和總人口的64%和75%,實現了有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戶和有發展意願的非貧困戶全覆蓋。

二、狠抓關鍵樹典型。一是抓規範,科學再造產業項目編報流程,通過鎮(街道)黨委會、四支隊伍會等形式層層宣傳發動,講清講透制度設計、項目選擇、扶持政策,調動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積極性,確保“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群眾跟著產業走”。二是抓培訓,整合相關部門資源,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產業技術培訓,為每個鎮(街道)、企業培育1-2名技術能手,做到產業發展技術先行。三是抓示範,每個包鎮縣級領導、包抓部門至少建立1個產業示範樣板點,各產業主管部門根據職責,分山區、丘陵、平川各建立2個示範樣板點;各鎮(街道)黨政主要領導各建立1個示範樣板點,引領全縣產業發展,形成“園區引領、龍頭帶動、農戶參與,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佈局。

三、創新舉措強支撐。堅持市場導向,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創新建立貧困村“四個一”產業扶貧支持體系。即:一個龍頭企業。每個貧困村培育或引進一個固定投資在100萬元、年產值2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發揮企業引領產業、拓展市場作用,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入股分紅等方式,實現貧困戶與企業利益聯動。一個互助資金協會。圍繞破解貧困戶貸款貴、貸款難問題,縣財政為每個貧困村投入30萬元,組建1個扶貧互助資金協會,有效破解貧困戶產業發展短期融資困難。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突出縣域主導產業和區域性特色產業,精心培育專業合作社,將分散的資金、勞動力、土地和市場組織起來,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對接。一個農產品電商網店。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高標準建設縣鎮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通過電商平臺,實現“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截止目前,全縣共培育引進龍頭企業97個,成立村級互助資金協會117個,累計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517個,建成縣級電商中心1個、鎮級電商服務站17個、貧困村電商服務點113個,2017年電商銷售68.97萬單4141萬元,帶動119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865元。

四、優化服務保實效。以產業脫貧技術服務110體系為抓手,圍繞茶葉、果樹、蠶桑、畜禽養殖等特色產業發展,從農林水茶等涉農部門抽調技術骨幹組成專家團,精選畜禽養殖、種植業實用技術等20餘門課程,採取集中授課培訓和實地技術指導兩種形式開展技術培訓,實現產業扶貧技術培訓向技術服務、課堂培訓向實訓、專家指導向綜合服務等“三大轉變”,實現了產業脫貧戶技術服務全覆蓋。落實農技人員包村聯戶責任,從縣各涉農部門組織農技人員117人,建立農技人員與貧困村一對一結對幫扶關係,農技人員每半月進村入戶指導一次,幫助解決產業發展技術瓶頸,以技術服務的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發展換擋加速,實現新建茶園見效期從5年縮短到3年,低改茶園從原有的2年見效縮短到1年見效。整合1500萬元茶產業轉型升級資金,用於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貧困戶,實現了每2萬元財政投入至少帶動1戶貧困戶增收2000元的良好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