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爲何如此讓人留戀,這部電影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文|豆豆

01

我一直在想:為何我們總是喜歡追憶18歲?

那個時候的我們,比現在更好嗎?

答案應該不是肯定的。

那個時候的我們是幼稚的,甚至是無知的。那個時候的我們應該也不如現在好看,我們用肥大的校服,裹著瘦小的或者是胖乎乎的自己,一舉一動看起來是傻乎乎地存在。

前些日子,大家都在曬自己18歲的照片,我從朋友的相冊裡神奇地發現了18歲的自己,看過之後,只能感嘆自己有著超出一般人的自信,要不怎麼能活下來呢。

儘管有著種種的不完美,我們還是留戀18歲,甚至成了全人類的一個執念:我就是覺得18歲才是人生最美的芳華呀。

我想:18歲的天空裡,應該擁有著很多人再也不會擁有的東西。

那些東西,讓我們在18歲的青春裡,活成了閃閃發光的自己。就像電影《閃光少女》裡的陳驚一樣。

青春為何如此讓人留戀,這部電影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02

這部電影中讓我感動的情節並不是那個超燃的鬥琴片段,而是陳驚滿懷期待向師哥表白,被嘲笑和奚落後,她說的那句話:“唉!等以後你回想起17歲,肯定比我們後悔。”

青春為何如此讓人留戀,這部電影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青春為何如此讓人留戀,這部電影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她的眼神中有一種堅定的自信。

青春裡的我們,也是這樣的吧:無所畏懼。

這種無所畏懼或許來自於初生牛犢不怕虎,為此,我們總是會有一些異想天開的想法,而這些想法總是會讓大人頭疼。

十七八歲的我們,說幹就幹,喜歡一個人,就大膽地去表白,一次不夠,就再來一次。像陳驚一樣,為了愛情,想盡一切辦法,只為了向師哥證明揚琴它就是樂器。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那師哥根本就瞧不起學民樂的,更瞧不起學揚琴的陳驚,哪怕揚琴與鋼琴同宗。

然而,青春裡的愛情都不在乎這些,不在乎你是不是喜歡我,只要我喜歡你,我表達出來我的喜歡就夠了。

我們會為了追求某個姑娘或者某個男孩,來到他的宿舍樓下,擺上一圈心形蠟燭,大聲呼喊:某某某,我愛你的話語。

在我略微蒼白的青春裡,也見證了很多這樣的告白。而此時,再回憶這些片段,竟然是想給當事人點贊。

大庭廣眾之下,應該需要很大的勇氣吧。那時候,手心裡應該還捏著一把汗,畢竟心愛的姑娘,可能會拒絕自己吧,但因為愛情,還是願意去呼喊。

我想這份勇氣,在多年之後的現在,再提起,恐怕都只剩下了互相調侃和自嘲。

我們成熟了,長大了,那份傻里傻氣的勇氣卻悄悄地離開了我們。

03

電影中的民樂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處境,本是土生土長的音樂,卻被外來的西洋樂逼到了小眾的地步。

學校里民樂隊被解散,學民樂的連排練都沒有場所,只能苦苦哀求大爺,等西洋樂9點結束之後,偷偷地排練一個小時。

哪怕是學校,面對越來越衰落的民樂,也沒有出力去挽救,反而是做了雪上加霜的行動。

把教育部組織的少兒普及音樂會的參加名額直接給了學西洋樂的學生,同時還暫停民樂附中的招生工作。

當學民樂的小霾站起來反對時,校長還是給出了最現實的答案:民樂的普及度低,沒有宣傳能力,這是靠學校能辦到的嗎?

是的,當然是靠學校辦不到的。也是我們成人辦不到,沒人學,社會需求少,太多的因素我們需要考慮,我們怎麼可能辦得到?

但,青春裡的我們能辦到。

於是,為了那個少兒普及音樂會,有了超燃的鬥琴片段,為了得到入場券,為了能讓民樂傳承下去,他們贏了,也為民樂爭了一口氣。

但那些所謂的過來人還是會泛著白眼,內心冷笑著告訴你:你以為一場少兒普及音樂會就能把民樂發揚光大嗎?想得美。

是不能。但是,每一次的努力都會離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更近一步,不是嗎?

當學西洋樂奚落民樂的時候,油渣說了這樣一句話:“王文,你知道什麼是揚琴嗎?揚琴,明朝從波斯傳入中國,與鋼琴同宗,第一架鋼琴發明於1709年德國,可揚琴到今年呢,已經在中國存在400多年了。400多年,你憑什麼瞧不起她?

青春為何如此讓人留戀,這部電影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民樂的聲音,你們聽過嗎?歷史你們瞭解嗎?如果它不牛,我們學這麼多年有病嗎?

等你們出國了,難道不想告訴外國人,我們自己的音樂也超厲害的,來你們這兒,學你們的音樂,只是因為喜歡,這樣告訴他們不是更酷嗎?

這個片段,我反覆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會感動到淚眼婆娑。

不是嗎,那麼多的崇洋媚外,是不是也應該這樣來反思反思呢,沒有自己國家的文化自信,你在外國人面前,怎麼能挺直腰板呢?

04

有人說青春裡的勇敢是魯莽的,其實,不盡然,青春裡的勇敢,還有堅定選擇後的執著。

我們有自己的喜愛,我們可以為自己的愛好,廢寢忘食,像小霾一樣,為了民樂,把歷史學到讓普高學生都比不上,為了民樂,拼命研究古文。

這種勇敢,在別人看來是一種執拗,是一種不明事理的幼稚。但青春裡的我們很堅定,哪怕所有人都不看好我們,哪怕為此而顯得格格不入,我們也不會猶豫著去改變,去討好別人。

那個時候的我們,多酷啊。

我們有用不完的勇氣,有用不完的自信,似乎沒有什麼難題是我們解決不了的,我們的臉上永遠都掛著陳驚一樣的自信微笑。

青春為何如此讓人留戀,這部電影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05

人總是這樣:只有當有些東西已經確定遠去不再回來的時候,人才會想要去回憶曾經的美好。

青春裡遇事就爆棚的勇氣,八頭牛都拉不回來的執拗,到如今怕是已所剩無幾。

每每遇到事情,我們已經學會了權衡,權衡那麼多現實的因素,聽取那麼多的意見,做出最周全的決定。

這沒什麼不好,畢竟我們已經長大了,需要顧慮那麼多的人和事,但,勇氣就悄然離去了。

成年後的那些鼓動人心的雞湯:說走就走的旅行也好,“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報告也好,不過是在向曾經的青春致敬罷了。

很多時候,我們追憶青春,回憶十八歲,不過是在懷念那個無拘無束、有些魯莽又十分勇敢的自己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