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腳下達西村「振興記」

新疆尉犁縣達西村,一座隨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邊疆“模範村”,各民族村民從鹽鹼地踏出一條致富路,人均純收入自20世紀90年代初到如今翻了38倍,過上了“口袋裡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的生活。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達西”意為鹽鹼地,恰當描述了這個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北緣的小村。過去達西是有名的“三靠村”——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一畝地的棉花產量只有40斤。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 如今的大西村

20世紀80年代,有高中學歷又會算賬的沙吾爾·芒力克被推舉為村支書,他帶著村民挖排鹼渠,種防風林,“沙塵一來樹苗跑,一年補種四五回”的惡劣條件慢慢改變。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剛開始村民不樂意,覺得佔用耕地,但秋收時產量明顯提高。”沙吾爾說,如今村裡2.5萬畝地均有防風林帶庇護,排排行行的樹林讓村莊綠意漸濃。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除發展農業,達西村還開墾荒地投資建設了麵粉廠、磚廠、蔬菜大棚、農貿市場、夜市等,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不斷壯大。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1999年,村幹部到華西村“取經”。“當時他們人均收入幾萬元,我們只有幾千元,有很多東西要學。”沙吾爾說,他與村幹部們看報紙、讀雜誌,反覆研究發展門道。“晚上躺著,突然想出致富點子,就起來記到床頭的本子上,現在還是這個習慣。”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去年,達西村集體各項收入達230萬元,人均收入突破3萬元,有136戶住進了別墅、樓房,村裡管道天然氣、柏油路整齊佈局,棉花種植用滴灌、採摘用機械。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攀升的不僅是收入,更是幸福指數。1991年開始,達西村陸續制定18項村民優惠政策,涉及教育、醫療、養老等補助,讓村民都享受到集體經濟收入帶來的實惠。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前些年,村上很多孩子因為這個政策才上了大學。”早年從四川廣元來到達西村打工的李培剛,用木匠手藝勤懇創業,如今幾個孩子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而當年孩子的部分學費就來源於村民優惠政策。從1991年起,村裡考上中專、大專、本科的學生有480人。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達西村村委會公示牌上清楚地記著每年優惠政策發放金額,公示牌最後一段寫著:從1991年至2016年,為村民發放的各項優惠政策,總計4218萬元。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達西村還探索出一套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村規民約”,共36條,三年更新一次。沙吾爾說,20世紀80年代制定“村規民約”時,全村花了兩個月討論,直到每個人同意並簽字,“不得亂砍伐樹木”“村民要誠信守法”“村民要管理好自家牲畜”……這些都被寫進約定中。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達西村是多民族混居村,早在2009年,達西村村委會就倡議各民族村民“結對子”,互幫互助。現在171戶漢族與300餘戶維吾爾族村民結對認親,逢年過節聚在一起很熱鬧。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李培剛說,大多漢族村民有種植棉花、蔬菜大棚的經驗,所以維吾爾族老鄉經常來請教種植技術,而養殖牛羊則是他們的長項,“我們互相學習”。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互幫互助如一把金鑰匙,打開了達西人共同創業致富的大門。劉濤曾是名村醫,2013年,她和丈夫在村裡開辦農家樂,將屋後果園種上香梨、葡萄、桃子,僱了村裡維吾爾族廚師負責烹製少數民族特色美食,吸引了不少縣城休閒度假的客人。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為了鼓勵更多創業者,尉犁縣投資打造“達西風情園”,將各民族創業者聚合起來,已形成各具特色、食宿結合的農家樂,發展達西旅遊業,村民正迎來更紅火的日子。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

審核:龐博

主辦:尉犁縣委外宣辦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天山脚下达西村“振兴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