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報導雲南的這個倒V字形茅草建築,當時沒有人猜出它的用途


在古時鹽貴如金的年代裡,哪裡產鹽,就意味著哪裡會興盛、輝煌。因此石羊大規模開採鹽礦沒幾年,原來的貧困山村搖身就變成了一個商賈雲集、工匠薈萃、燈紅酒綠的大集鎮。

大姚縣原名蜻蛉縣,漢代因鹽設縣,產鹽地在石羊,因仙女牧羊“舔得鹽泉知鑿井”而得名,鹽色如雪,品味純正,與黑井鹽齊名,稱為白井鹽。

石羊古鎮因鹽而興,這裡的製鹽業始於西漢,明末清初達到了鼎盛時期,曾被賦予“鹽都”的美稱。

如今的石羊鎮已經全然農村集鎮,一色的磚混街樓。但是,入口的風水塔,保存完好的曬鹽蓬和文廟,構成了石羊最醒目的標誌。

曬鹽蓬是一單獨的院落,依照製鹽示意圖先後參觀了儲滷池、讓人驚歎的是近4層樓高的毛竹搭建的曬鹽棚、還有回滷池、盛滷缸、雞窩灶及烤鹽臺全部流程的舊時物件。

曬鹽蓬將眾多山竹子平排在高約20米的木架上,象原始部落的草房,倒V字形,上面鋪著厚厚的稻草,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曾經以此為題,結果沒有一人猜出它的用途。

其生產流程是將所抽滷水灌入壓力池,然後壓上兩座曬鹽篷上自然流下,利用陽光、空氣蒸發水份,提高滷度,同時去除雜質後儲入滷室即可真空製鹽,至今仍在使用。

這是古人為了節約能源,將鹽滷水澆淋在蓬上,經過太陽照射蒸發後,滷水的波美度增加,反覆幾次後再排到鍋中熬鹽,相當於濃度濃縮器。

燒鹽的雞窩灶大廳牆壁上畫著石羊古代燒製井鹽壁畫,當代製鹽的美術畫將觀眾拉回到千百年前造鹽的場景裡。

如今古鎮內的古鹽井、曬鹽棚,作為鹽業興盛時期的見證被留存。很遺憾,目前僅殘留一個,如果鹽業興盛時,鹽蓬一字排開,何等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