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曖與昇平公主在華州的傳說

郭曖墓前感懷

作者 :吉林林

八百里秦川浩瀚無垠、一馬平川。古鄭華州南依巍巍秦嶺,北臨泱泱渭水。這裡土地肥沃,山清水秀,物產豐富,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唐代名將郭子儀就誕生在這片熱土上。其子郭曖醉打金枝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成為民間千家百戶勸導兒孫孝敬公婆的千古佳話。

郭曖是郭子儀最寵愛的第六個兒子,由於郭曖聰明好學,才貌出眾,被唐代宗招為駙馬,娶昇平公主為妻。一天,郭子儀做壽,昇平公主不願去拜壽。郭曖與其爭吵,失手打了公主一掌。公主大怒,要求父皇懲罰郭曖為其出氣。代宗佯裝認真,要殺郭曖,嚇得公主反而沒了主意。郭子儀聞知郭曖打了公主,綁子上殿請罪。代宗不願為兒女私事傷了君臣和氣,不但赦免了郭曖過錯,還晉升其官職以示器重,而且責令公主為公公拜壽賠禮。最後,代宗宣諭免除小夫妻之間的一切宮規和君臣大禮,勸導小夫妻和好如初。

大曆十三年,唐代宗下詔,令毀除白渠支流上的水磨,以方便周邊群眾灌溉莊稼。昇平公主與郭子儀各有水磨兩輪,她向父皇代宗求情。代宗說:“我行此令,乃為百姓,你應率先拆除。否則,此令豈能推行?”昇平公主聽後,當日就將水磨拆之。在白渠上有水磨的,多為豪門貴族,公主此舉震動京師,隨後,八十多輪水磨,很快被拆除一空。

建中四年,發生朱泚(CI)之亂。叛軍攻入長安,唐德宗逃至乾縣。郭暖夫婦沒有來得及逃走,皆淪為階下囚。叛軍逼授郭暖官職,郭暖不為所動,以父喪有病為由,堅辭不受。隨即夫婦二人設法潛出長安,來到乾縣。德宗大喜,授郭暖為檢校左散騎常侍,後改為太常卿同正員。後來,郭暖夫婦之女先後為唐憲宗的皇后,同時,還是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朝的太后。

郭曖設宴招待客人,讓婢女鏡兒彈古箏助興。鏡兒姿色絕代,傾城傾國。門客李端在一旁相陪。李端相貌堂堂,不時偷窺鏡兒。鏡兒察覺,滿臉羞紅,低頭彈箏,不敢正視。郭曖看見,故意對李端說:“李端,你能以彈箏為題,賦詩娛客,吾當不惜此女,賜婚給你。”李端起身即席作詩:“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郭曖擊掌大喜,命人徹席,上金玉酒器,並立即兌現諾言,把鏡兒當場賜給李端。郭曖成人之美,體恤下人感情的故事,一時之間,在宮廷內外傳為佳話。

在華州老縣城西南5公里處,是與西馬村正南的少華山比鄰的五龍山。在高聳的五龍山頂,有郭曖之墓。那麼,郭曖死後為什麼會葬在五龍山上呢?這是因為本縣父老世代相傳,五龍山在唐朝是眾多官宦的避暑勝地,山上建有廟宇,亭臺樓閣。廟宇周遭,古木參天,氣候宜人,風景秀麗,京城長安的達官貴人常到此遊覽休憩。郭噯晚年在山上避暑養病,不幸病故。死後,就葬在故鄉的這座名山之上。

五龍山海拔一千三百七十七米,因五山匯聚於一峰而得名。從山下沿羊腸小道盤旋而上,行至數公里處的山頂,就可看見郭曖墓。現存墓冢(ZHONG)高約二點五米,佔地面積約一百平方米,東北面建有磚砌墓門,正朝著其故里西馬村。墓冢周圍芳草悽悽,溪流潺潺,鳥鳴啁啾,山幽夜靜,確為理想的長眠之地。

郭曖死於貞元十六年,終年四十八歲。當時,安葬王孫貴族的葬禮是有身份等級之分的。帝王的規格是百人抬的靈柩棺罩,貴族官宦的身份為四十人抬棺罩。而郭曖的身份為當朝附馬,屬王孫貴族。

據說,埋葬郭曖時,孝子列隊有上千人。當時,帆旗冥幣飄飄灑灑,出殯隊伍浩浩蕩蕩,氣勢恢弘壯觀,鼓樂禮炮震天。靈柩由東關關道出發經一前門,一直抬到杏林鎮宮裡村,稍加歇息。便起身往五龍山頂攀登,此後,人們稱該地為起身宮。郭曖墓就建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頂,並在墓北面修建了祭裨,取名吊子裨。

由於山勢陡峭,灌木叢生,送葬隊伍盤繞在崎嶇的山路舉步為艱,昇平公主一路嚎啕,悲痛欲絕。前面棺柩同官兵們輪番抬換,後面的孝子們在侍女的摻扶下艱難攀登。

一路上長滿的棗刺不停地鉤掛著孝服羅裙,孝子們被拉在了後面,昇平公主埋怨道:“上天啊,你為何不讓棗刺倒著長呢?好讓我快點追趕上夫君的靈柩。”昇平公主說完,滿山遍野的棗刺竟然齊刷刷地倒鉤了回去。這段佳話一直在民間流傳至今。現在的遊客經常借登山之機去看個究竟,但棗刺依然如故,還是現在的模樣。

至於當時送葬的人是怎樣把靈柩抬上陡峭的山頂上的,現在,無案可稽,已無法考證。據說,文革前,郭曖墓穴尚有殘存。後來,就在文革中被破壞殆盡。

歲月悠悠,青山依舊。而今的郭曖墓已經掩埋在綠苔斑斑,雜草叢生的嶙峋亂石之中。面對如此蕭索荒涼的情景,不由使人想起《紅樓夢》中的詩句:人人都說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知多少,荒冢一堆草末了。穿過悠長渺遠的時空,我們依稀可見被歲月殘食下的墓穴裡,郭曖正義凜然的錚錚鐵骨以及昇平公主一顰一笑、含嗔帶怒的楚楚嬌容。風雲變幻,歲月如歌。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十年,歷史的潮流不可逆轉,它的腳步悄然走到今天,似乎在輕輕訴說著萬古不息的日月輪迴,以及發生在華州大地上的朝代更迭和日新月異的歷史鉅變。

五龍山上的郭噯墓是華州的一處名勝,每年清明節前後,郭氏宗親和郭氏後裔成群結隊登山上墳祭祖。周邊村鎮的群眾到此遊覽,瞻仰墓地的遊客也是絡繹不絕。這種盛況經久不衰,已經成為五龍山一道亮麗的風景。

站在郭噯墓前,遠眺連綿千里蜿蜒起伏的群山,抬頭仰望東面直插雲霄的少華山主峰,極目西方隱匿蒼茫天際的西安古城,俯視北面廣闊坦蕩的關中平原和宛若玉帶飄動的泱泱渭水。無論是誰,都會心潮澎拜,浮想聯翩,吟詠出鐫刻在少華山頂上的一首無名氏所作的詩詞:少華蒼蒼,渭水泱泱,君子之風,與之久長。

而筆者以為這君子之風,可能說的就是郭曖夫婦對國家的忠誠,對父母的孝敬,對愛情的忠貞以及體察民情率先垂範的美好品德。這種品德將與山河一樣壯麗,將與日月一樣同輝,與之久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