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上的哈密」松峯書院

「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

「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
「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
「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

曾有新疆史地學專家研究認為,鎮西(巴里坤)是新疆漢文化的發源地,尤其從漢代到清代,“鎮西文化”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兩大奇觀,一是“廟宇冠全疆”,二是 “文風甲全疆”。既然文風濃郁,那麼,教育機構是必須要有的,這就是我們要說的松峰書院。

書院是唐宋至明清時出現的一種漢族的民間教育機構,比如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和商丘的應天府書院,都是中國著名書院之一。誰也想不到,在清代遙遠而又偏僻的天山深處,位於清代民宅的曲徑通幽處居然也有一所翰墨飄香的書院,這就是鎮西的松峰書院。

「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

松峰書院在規模上雖與嵩陽書院、應天府書院沒有可比性,但在思想和文化傳承、學術交流方面,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因受多元文化的影響,松峰書院順其自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彰顯出古樸、恬淡和隱居山林的清靜感。這種清靜,或多或少也體現出舊時文人的清高姿態,而這清高則來源於佛教禪林的啟發。

「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

說到佛教,不得不說松峰書院本是設在鎮西(巴里坤古稱)漢城東街文昌宮內的。文昌本名星,亦稱文昌星,民間俗稱文曲星,被道教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是中國曆代科考仕子的守護神。

「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

據傳,文昌神有兩位童子,一個叫“天聾”、一個叫“地啞”;一個掌管文人錄取薄冊,一個手持文昌大印;一個能知不能言,一個能言不能知,這一舉措都是為了避免在科舉考試中洩露試題和錄取情況真實寫照,同時也表明了文昌神的廉明和智慧。據此,我們終於明白了書院設在文昌宮內的深刻涵義,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想象到,一個設在道觀裡的書院應該不是很大,但當時,它事實上屬於鎮西的最高學府,因而一直是儒家弟子讀書修身的場所。小小的書院,不僅圓了一批批文人的夢想,也把一些人送上了權力的巔峰。據《鎮西庭鄉土志》記載,乾隆至光緒年間,巴里坤共出文舉5人、貢生19人、武舉47人。這個誘惑是巨大的,對於參加科舉考試的文人們來說,苦讀詩書後考中了就意味著身份和地位的改變。當舉子們功成名就的消息傳回家鄉後,更加激發了鎮西人讀書的積極性,出現了“一時投戈息馬者兼曉讀書,弦誦之聲不亞於中土”的景象。

「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

同時,我們注意到,在命名上,古人在“書院”前面冠以“松峰”二字,立意之美不言而喻,它不僅是一種文化標識的亮點所在,同時也體現了鎮西文化中隱忍、堅守、內斂、低調的松峰精神。

「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
「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

清朝末期,鎮西還有一種社會教育組織,叫“文興社”,也設在松峰書院,由地方集資聘請有聲望的文人在這裡定期宣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封建倫理道德,同時兼勸學。

「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

民國時任新疆省政府主席的李溶、劉效藜、陶峙嶽的高級參謀王槐山等人,都在松峰書院留下足跡,巴里坤人引以為榮。後來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松峰書院漸漸蕭條,直至荒廢。為使古樸典雅的歷史原貌得到再現,2013年6月,政府投資了1200萬元,重建了佔地面積9000平方米的書院,孔子周遊列國講學的著名典故如《鑿壁借光》、《岳母刺字》、《五子登科》、《弟子規》等都以繪畫、泥塑的形式,讓中華國學熟識於心,作為巴里坤旅遊的一處勝景,松峰書院正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芳華古韻等待著來自世界各地遊客們的光臨。

「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
「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

哈密發佈

QQ:2209076510

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識別二維碼

「心尖上的哈密」松峰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