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媽財爸 「吵架」?不,他們只是爲了配合得更好

央媽財爸 “吵架”?不,他們只是為了配合得更好

近日央行與財政部官員隔空互懟成功引發市場關注。央媽和財政爸爸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吵架”?他們的爭論將如何影響市場?讓我們來看看專家和分析師是如何看的待。

央媽與財爸的三大“爭論”

在7 月13 日,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撰文《當前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是真積極》,從財政積極性,對國有金融機構資本金支持以及地方政府債務整頓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指出當前財政政策不夠積極。

而後,供職於財政系統,署名青尺的作者很快於7 月16 日在財新網發表《財政政策為誰積極?如何積極?》的文章,對徐忠文章指出的問題進行了反駁,指出財政積極並不等於提高赤字率,財政注資金融機構是實實在在的,金融機構也並非地方政府債務受害者。

◆ 爭論1:財政政策是不是真積極

徐忠:“財政收入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今年預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與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緊縮的。沒有赤字增加的積極財政政策就是耍流氓。近幾年減稅政策不少,但是企業和居民缺少實實在的獲得感。近幾年的減稅降費規模超萬億元,上半年稅收同比增長15.3% ,GDP同比增長6.8%。這種現象讓老百姓對減稅政策的效果產生質疑。”

青尺:“簡單地用赤字率衡量積極財政政策,可適用於一般經濟評論場合,但對於專門研究財政體制和政策來說,是不夠嚴謹的……雖然官方赤字口徑未發生變化,但財政部門在實際操作中已統籌考慮多種渠道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力度,因此不能將赤字規模與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簡單等同起來。”

◆ 爭論2:增加財政向國有金融機構注資

徐忠:“從金融業的角度看,現有國有金融企業的國有資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實的,有的是自己為自己注資,有的注資早已消耗殆盡。之前的歷次注資,財政並沒有真正掏錢,‘特別國債’實際是在央行的幫助下財政發債銀行買、銀行自己為自己注資,沒有真正增強銀行吸收損失的能力。”

青尺:“當年財政注資銀行,就是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力度的重要體現,後來財政對於商業銀行股改的支持也是毋庸置疑的。從一直存續的特別國債及付息,到後來銀行不良資產轉為優質債權,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錢和權益,最後承擔者是全體納稅人,豈能轉身一筆勾銷變成了靠銀行自己和央行“幫助”呢?”

◆ 爭論3:地方政府債務問題

徐忠:“歷史經驗表明,由於財稅改革落實不到位,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管不住地方政府的違規融資行為。財政部要建立恰當的激勵約束機制,正確引導地方政府的行為,既賦予地方政府主動作為的空間,又要建立硬約束機制,防止地方政府亂作為。”

“在沒有理清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財政與金融的邊界之前,將一些隱性債務劃到政府債務之外,一推了之,這對化解風險本身沒有幫助。這種做法可能引發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險,償債意願降低,將財政風險轉嫁金融部門,勢必增加金融機構出現壞賬的風險,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

青尺:“地方政府處置存量債務風險,的確應當分類妥善處理,防範處置風險的風險。對劃入企業債務、未納入政府債務的存量債務,應積極穩妥採取措施,加快融資平臺公司轉型,提高經營水平,增強償債能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一些地方政府有意壓低納入政府債務的存量債務,也更多出於政績考核和風險指標的考慮,而不是有意賴賬不還,等著違約。”

“金融機構在地方債亂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著‘共謀’或‘從犯’的角色,絕不是隻會產生幻覺和弱勢的‘傻白甜’。地方政府不規範舉債的各類形式、各個環節,幾乎都有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參與,其包裝操作之複雜,遠超出基層財政部門的工作水平。在以前地方舉債處於灰色地帶的情況下,不可能在像發行政府債券一樣明面上公平競爭,金融機構在幫助地方政府融資時,自然設計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既要確保剛性兌付,又要將自身收益最大化。考慮到地方政府融資衝動十分強烈,難說雙方究竟孰強孰弱。”

分歧可能只有一個

兩者辯論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西南證券分析師認為,此事之所以引發如此強烈反響,是因為在當前經濟金融形勢下,這兩派鮮明的觀點具有明確的代表性,顯示了未來兩種不同的政策選擇方向。

實際上,央行和財政均同意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也沒有反對增加對金融機構注資,因而在這兩個方面,兩者沒有本質分歧,差異僅僅在於實現方式,通過協商可以達成一致。

更為本質的分歧在於對處理地方政府債務的方式,特別是對地方政府隱形債務。出於防範潛在財政風險的角度,財政部門主張控制地方政府債務,剝離隱形債務,這也是控槓桿在政府債務部門的具體體現。而從防範金融風險角度,貨幣管理部門主張在經濟金融穩定環境下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問題。

貨幣政策已經到達盡頭?

值得關注的是,兩大部門出現以上分歧之即,正是上半年宏觀數據密集公佈之時,而且央行、財政部的KPI有明顯的反差:

財政部相關指標:上半年財政收入超10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央行相關指標: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9.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2.03萬億元,M2增速再創歷史新低。

西南證券認為,在經濟下行和金融風險上升環境下,央行和財政從自身職能定位出發,對這幾個問題持不同的態度,也比較容易理解。

而太平洋證券分析師更為直白:貨幣政策已經到達盡頭,需要更積極的財政政策託底。

這也難怪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昨天在演講中表示,央行盡力了,財政可以做的更好。

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也表示,央行在推動去槓桿的過程中,目前進入了一個兩難的困境。為了去槓桿,央行收緊貨幣政策,按照設想應該會有更多的資金被投入到實體經濟。但實際的情況是相反的,即使銀行的資金少了,首先投資的還是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而不是實體經濟中的優秀企業、中小微企業等這些央行希望資金流向的領域。

劉勝軍認為,資金沒有投向實體經濟,主要原因是實體經濟的回報率低,回報率低則是源自於稅負,中國的稅負高居世界第一。“這裡面最核心的問題還是來自財政部門,讓金融去槓桿變得非常困難。這就是為什麼央行開始明確把矛頭對準財政部門。”

劉勝軍表示,從改革的角度來講,雙方的論戰不是一件壞事,“我們並不是為了爭權奪利,並不是說希望哪個部門權力更大,而是希望解決問題。這種觀點碰撞,對於改革來講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沒有這樣的爭論和判斷,改革難以推動。”

接下來會怎麼走?

央媽財爸 “爭論”之後會怎麼辦?西南證券認為,長期財政紀律和短期經濟金融穩定優先級的分歧需要更高的決策層來彌合,最終的政策可能是兼顧雙方需求,通過擴大地方政府債發行規模加大“開正門”力度,減緩經濟下行和金融風險上升速度。

天風證券認為,目前從財政赤字目標設定和實際執行中的一般公共收支差額來看,財政政策不積極的趨勢很明顯;不過考慮專項債後的“廣義”目標赤字額及“廣義”目標赤字率都仍處於擴張途中,取向凸顯了積極。

當然,廣義財政的積極也仍然需要貨幣政策的配合,地方債特別是專項債未來發行情況決定了最終的財政方向。從這個角度分析,財政和貨幣終歸是同一個方向的。

事實上,在面對爭議之時,財政部昨天已經出手。根據財政部7月18日發佈的通報,公佈雲南、廣西、安徽、寧波等地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問責案例。相關地方政府及時問責違法違規舉債擔保行為,對防範地方債務風險具有積極意義。

當然,大家最期待的降稅應該也快了。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自6月29日起徵求意見,本月底即將到期。根據草案,在2019年1月1日修正案施行之前,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5000元后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這應該是今年市場最期待的積極的財政政策了。

本文僅供投資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文章轉自:東方財富網

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更多優秀文章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