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财爸 “吵架”?不,他们只是为了配合得更好

央妈财爸 “吵架”?不,他们只是为了配合得更好

近日央行与财政部官员隔空互怼成功引发市场关注。央妈和财政爸爸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吵架”?他们的争论将如何影响市场?让我们来看看专家和分析师是如何看的待。

央妈与财爸的三大“争论”

在7 月13 日,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撰文《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从财政积极性,对国有金融机构资本金支持以及地方政府债务整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财政政策不够积极。

而后,供职于财政系统,署名青尺的作者很快于7 月16 日在财新网发表《财政政策为谁积极?如何积极?》的文章,对徐忠文章指出的问题进行了反驳,指出财政积极并不等于提高赤字率,财政注资金融机构是实实在在的,金融机构也并非地方政府债务受害者。

◆ 争论1:财政政策是不是真积极

徐忠:“财政收入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今年预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与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紧缩的。没有赤字增加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耍流氓。近几年减税政策不少,但是企业和居民缺少实实在的获得感。近几年的减税降费规模超万亿元,上半年税收同比增长15.3% ,GDP同比增长6.8%。这种现象让老百姓对减税政策的效果产生质疑。”

青尺:“简单地用赤字率衡量积极财政政策,可适用于一般经济评论场合,但对于专门研究财政体制和政策来说,是不够严谨的……虽然官方赤字口径未发生变化,但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因此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

◆ 争论2:增加财政向国有金融机构注资

徐忠:“从金融业的角度看,现有国有金融企业的国有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有的是自己为自己注资,有的注资早已消耗殆尽。之前的历次注资,财政并没有真正掏钱,‘特别国债’实际是在央行的帮助下财政发债银行买、银行自己为自己注资,没有真正增强银行吸收损失的能力。”

青尺:“当年财政注资银行,就是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重要体现,后来财政对于商业银行股改的支持也是毋庸置疑的。从一直存续的特别国债及付息,到后来银行不良资产转为优质债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钱和权益,最后承担者是全体纳税人,岂能转身一笔勾销变成了靠银行自己和央行“帮助”呢?”

◆ 争论3: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徐忠:“历史经验表明,由于财税改革落实不到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财政部要建立恰当的激励约束机制,正确引导地方政府的行为,既赋予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的空间,又要建立硬约束机制,防止地方政府乱作为。”

“在没有理清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财政与金融的边界之前,将一些隐性债务划到政府债务之外,一推了之,这对化解风险本身没有帮助。这种做法可能引发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偿债意愿降低,将财政风险转嫁金融部门,势必增加金融机构出现坏账的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青尺:“地方政府处置存量债务风险,的确应当分类妥善处理,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对划入企业债务、未纳入政府债务的存量债务,应积极稳妥采取措施,加快融资平台公司转型,提高经营水平,增强偿债能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一些地方政府有意压低纳入政府债务的存量债务,也更多出于政绩考核和风险指标的考虑,而不是有意赖账不还,等着违约。”

“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绝不是只会产生幻觉和弱势的‘傻白甜’。地方政府不规范举债的各类形式、各个环节,几乎都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参与,其包装操作之复杂,远超出基层财政部门的工作水平。在以前地方举债处于灰色地带的情况下,不可能在像发行政府债券一样明面上公平竞争,金融机构在帮助地方政府融资时,自然设计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既要确保刚性兑付,又要将自身收益最大化。考虑到地方政府融资冲动十分强烈,难说双方究竟孰强孰弱。”

分歧可能只有一个

两者辩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西南证券分析师认为,此事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反响,是因为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这两派鲜明的观点具有明确的代表性,显示了未来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方向。

实际上,央行和财政均同意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也没有反对增加对金融机构注资,因而在这两个方面,两者没有本质分歧,差异仅仅在于实现方式,通过协商可以达成一致。

更为本质的分歧在于对处理地方政府债务的方式,特别是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出于防范潜在财政风险的角度,财政部门主张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剥离隐形债务,这也是控杠杆在政府债务部门的具体体现。而从防范金融风险角度,货币管理部门主张在经济金融稳定环境下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货币政策已经到达尽头?

值得关注的是,两大部门出现以上分歧之即,正是上半年宏观数据密集公布之时,而且央行、财政部的KPI有明显的反差:

财政部相关指标:上半年财政收入超1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央行相关指标: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03万亿元,M2增速再创历史新低。

西南证券认为,在经济下行和金融风险上升环境下,央行和财政从自身职能定位出发,对这几个问题持不同的态度,也比较容易理解。

而太平洋证券分析师更为直白:货币政策已经到达尽头,需要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托底。

这也难怪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昨天在演讲中表示,央行尽力了,财政可以做的更好。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也表示,央行在推动去杠杆的过程中,目前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为了去杠杆,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按照设想应该会有更多的资金被投入到实体经济。但实际的情况是相反的,即使银行的资金少了,首先投资的还是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而不是实体经济中的优秀企业、中小微企业等这些央行希望资金流向的领域。

刘胜军认为,资金没有投向实体经济,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低,回报率低则是源自于税负,中国的税负高居世界第一。“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来自财政部门,让金融去杠杆变得非常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央行开始明确把矛头对准财政部门。”

刘胜军表示,从改革的角度来讲,双方的论战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并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并不是说希望哪个部门权力更大,而是希望解决问题。这种观点碰撞,对于改革来讲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争论和判断,改革难以推动。”

接下来会怎么走?

央妈财爸 “争论”之后会怎么办?西南证券认为,长期财政纪律和短期经济金融稳定优先级的分歧需要更高的决策层来弥合,最终的政策可能是兼顾双方需求,通过扩大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加大“开正门”力度,减缓经济下行和金融风险上升速度。

天风证券认为,目前从财政赤字目标设定和实际执行中的一般公共收支差额来看,财政政策不积极的趋势很明显;不过考虑专项债后的“广义”目标赤字额及“广义”目标赤字率都仍处于扩张途中,取向凸显了积极。

当然,广义财政的积极也仍然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地方债特别是专项债未来发行情况决定了最终的财政方向。从这个角度分析,财政和货币终归是同一个方向的。

事实上,在面对争议之时,财政部昨天已经出手。根据财政部7月18日发布的通报,公布云南、广西、安徽、宁波等地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责案例。相关地方政府及时问责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对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当然,大家最期待的降税应该也快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自6月29日起征求意见,本月底即将到期。根据草案,在2019年1月1日修正案施行之前,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5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应该是今年市场最期待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了。

本文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文章转自:东方财富网

喜欢的可以点击关注,更多优秀文章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