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過,那父不教,是爺之過嗎?

“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本身就不是這麼說的,應該是“養不教,父之過”,出自《三字經》,意思是生養孩子卻不加教育,這是父親的過錯。至於“父不教,爺之過”更是偷換概念,說來說去還不是父親要教育孩子的問題。

子不教,父之過,那父不教,是爺之過嗎?

我想起當地的一個案例。

兒子18歲因盜竊入刑,被判了2年。老子呢45歲,過了一年也因盜竊被判了一年半。只不過兒子先進去,老子後進去。這真是老子兒子皆混蛋。一個家庭兩個勞改犯。能怪誰呢?怪爺爺?我只記得那爺爺死了總有20多年了,為人忠厚,待人真誠,可以說是和藹慈祥的老人。

再來說兒子,從小嬌生慣養,要吃好的,要穿名牌,考不上高中就到縣城上了技校。義務教育階段是在鄉下的小學、初中唸的,開支再怎麼大,也是鄉下,稀奇古怪的東西少,大不了吃點零食,買點玩具。這個時候,老子打打工勉強可以供應他。一到城裡可就不一樣了。同學們來自各個鄉鎮,富裕的可多了!為了在女同學面前出個風頭,兒子就不間斷地問父親拿錢,父親有心無力。不給吧,滿足不了寶貝兒子。給吧,自己的收入根本接不上。

子不教,父之過,那父不教,是爺之過嗎?

為了對付兒子沒有節制的開支,父親無賴進城回收廢品,以此來維持兒子日益增長的開支。回收廢品的人可多了!錢是沒有那麼好掙的。父親只有每天夜裡到城市的每個垃圾桶撿點廢品。可是盯著這塊肉的大有人在,也不是能吃獨食的。

慢慢地,兒子伸手總是要不到錢,父親心急如焚,不得不去危險的拆房子的工程隊裡打零工,哪裡危險他就上哪裡。也掙到了一些錢,除去必要的生活開支,大多進了兒子的口袋。就連在家裡務農的母親在農活之餘打點零工的錢都拿出來給兒子花了。

終於有一天,老子累到了。兒子再也拿不到一分錢。老子把兒子叫到身邊質問兒子:你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兒子說:有本事生,沒本事養,算是什麼父親?以後不用你管了,我自謀生路。

十幾歲的孩子到哪裡去謀生路啊?結交了幾個社會上的“兄弟”,幹起了偷盜的勾當,後來就進去了。父親、母親痛不欲生。

兒子進去了,自己還得活著,兒子出來還要成家立業,父親只有重抄舊業幹起了廢品回收。近幾年,廢品行業因為廢鐵的降價十分不景氣,這活很難掙到錢。父親天天踏著個三輪車轉悠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總是掙不到錢也不是個事。有一天,父親看中了一個工地上的廢舊電纜,老大的一捆。那天半夜裡,父親就行動了,可是由於踩點不仔細,被狗咬了一口,後來就被抓了,父親也成了一個賊,進了班房。

子不教,父之過,那父不教,是爺之過嗎?

縱容兒子大手大腳地花錢是父親的過錯。生了兒子,自以為得了個寶貝,捧在手裡怕摔,含在嘴裡怕化,一個虛榮心極強的兒子就這樣培養出來了。兒子一天天長大,對金錢的慾望變得無窮無盡,不知過錯,不知悔改,不知感恩。老子由於自身文化的缺陷和對兒子過分的溺愛,只有想盡一切辦法去滿足寶貝兒子,可是掙的錢遠遠滿足不了兒子的需求。最終走向了失敗!

說到底,兒子老子都勞改,怪來怪去,能怪爺爺嗎?我認為這是沒有道理的,他都死了20多年了。最大的責任在於父親。為什麼那麼寵自己的兒子?為什麼不好好教育兒子?兒子偷盜勞改了,為什麼自己還要去偷盜?父親是不合格的。

子不教,父之過,那父不教,是爺之過嗎?

當然,兒子也不是什麼好料。父親在最底層討生活,自己卻過著“富二代”的生活。愛慕虛榮,好攀比,不知父母辛苦,自私自利,不好好唸書。搭上“木好伴”,善惡不分,走上邪路。

老子糊塗,兒混蛋!就是這樣一個悲劇的家庭。究其原因就是:“養不教,父之過;自作孽,不可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