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法院去年人均結案1264件是怎麼做到的?司法機關應杜絕浮誇風

33名員額法官,人均結案數連續6年位居全省第一名,2017年人均結案1264件,在全國基層法院中名列榜首。這些數字來自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高新區法院)。近日,記者走進這裡,探尋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背後的原因。

  3月29日下午,下班時間剛過不久,高新區法院民一庭庭長李建濤就關閉辦公室的電腦準備回家。“成立工作室之前加班是常有的事,現在我可以在做好工作的同時兼顧家庭,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都得到了提高。這得益於我們法院推行的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和信息化建設。”

  在業內,高新區法院案多人少是出了名的,審判管理辦公室主任劉學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2014年,受理案件16008件,人均結案229件;2015年,受理案件25046件,人均結案373.9件;2016年,受理案件36963件,人均結案620件;2017年,受理案件50827件、審執結41709件、人均結案1264件,三項指標均創歷史新高。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以透支健康為代價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面對案件數量持續上升的現實,如何解決人案矛盾是院長靳四梅一直思考的問題。  

這個法院去年人均結案1264件是怎麼做到的?司法機關應杜絕浮誇風

 2013年,高新區法院開始推行“法官工作室”團隊辦案模式,組建以法官為核心、輔助人員相協助的33個新型審判團隊,將金融、房屋買賣、交通事故、民間借貸、家事糾紛等不同的案件分交不同的團隊進行審理,為每名法官標配4名法官助理,每年年初預判案件情況,制定團隊組成、審判案件類型和任務分解考核辦法三個文件,確定法官和輔助人員的審判任務和獎懲標準。每增加一名法官或輔助人員,分案數量也相應增加。

  “大量輔助性事務交給助理完成,主審法官主要負責庭前法律指導、開庭、組織合議和審籤法律文書。我們根據案件類型製作了不同的文書模板,既規範了裁判文書,又提高了訴訟效率。”高新區法院優秀審判團隊金融審判工作室負責人陳曉菲說。

 類案集中審理,加上小額速裁程序和簡易程序的適用,讓團隊作戰迸發出超強的司法活力。2016年實行類型化審判至今,18個民事審判團隊月均總結案2000件以上。2017年,陳曉菲的團隊受案5855件,審結5367件,結案率達91.67%。其中,靳四梅作為團隊成員承辦案件近百件。“員額制改革後,院領導根據專業特長分別編入不同的團隊辦理案件,和普通法官一樣進行考核。”她說。

“集約化、信息化建設對審判效率的提高功不可沒。”執行局局長李文濤告訴記者,將審判執行中的送達、保全、拘留、騰房、拍賣等事務性工作剝離出來,實現集約化管理,2016年以來,保全中心保全財產71.4億元,實際執結率提升12%,極大地維護了當事人的權益。此外,該院自主研發的“案款流轉監管系統”在全省率先投入使用,實現了一案一賬號、一款一管理,簡化了執行與財務部門的對接,加強了對執行案款的監管,預防了不廉潔現象的發生。

“推行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使主審法官從大量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專心研究案情,自己簽發法律文書,真正起到了‘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效果。”靳四梅說。來源丨河南日報客戶端 記者丨周青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