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消費的變與不變

“五一”消費的變與不變

5月1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北京市商務委獲悉,市商務委重點監測的60家商業服務業企業假日3天累計實現零售額25.2億元,同比增長6.2%。延續此前的趨勢,購物中心內的電影、教育類、美容美髮等服務型消費增長明顯。而且,影視娛樂、旅遊出行等行業也都保持了增長勢頭。同時仔細分析各領域數據,也不難發現消費市場的一些新變化。

服務消費拉動客流

據市商務委披露的數據顯示,重點監測的60家商業服務業企業中假日3天累計實現零售額25.2億元,同比增長6.2%。從消費特點來看,服務消費增長明顯,消費結構的變化越發凸顯。

據市商務委數據顯示,具備多種服務功能的重點商圈及購物中心等商業服務場所成為眾多市民假期消費的重要選擇,客流明顯上升。據高德大數據顯示,4月29日薈聚購物中心、朝陽大悅城等9家購物中心客流量較同期增長7.2%。新中關購物中心電影、教育類、美容美髮三類服務型消費額同比增長近30%。

從商品品類來看,假日期間,家電、服裝、食品、金銀珠寶首飾等商品成為消費熱點。假日3天,首創奧特萊斯、燕莎奧特萊斯合計零售額同比增長15%以上,合計客流量同比增長17.7%;卜蜂蓮花、蘇寧等企業零售額同比增長10%左右。據北京市電子發票信息服務平臺數據顯示,4月29日-30日開出家用電器及音像製品、 服裝、食品、金銀珠寶等重點商品電子發票16.4萬張,同比增長55.8%。

此外,餐飲歷來是節日消費的重頭戲之一。家庭宴、親友宴、旅遊餐等餐飲消費需求帶火老字號餐飲和大眾餐飲生意,電子發票信息服務平臺數據顯示,假日期間餐飲類電子發票額同比增長1倍以上。眉州東坡酒樓、東來順、金鼎軒、曲園酒樓等餐飲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5%以上。

電影票房爭議中創新高

今年的“五一”檔,《幕後玩家》、《低壓槽:慾望之城》、《黃金花》、《後來的我們》、《戰神紀》、《瑪麗與魔女之花》6部新片同檔上映,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小長假3天,全國電影票房破9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從之前的進口大片“執掌天下”,到如今國產片撐起電影市場,國產電影越發受到國內觀眾的認可。截至5月1日21時,電影票房3天報收9.8億元(含服務費),相比去年同期7.28億元的成績明顯上漲。

縱觀近些年“五一”檔電影票房走勢,從2015年的6.24億元到2018年的9.8億元,“五一”檔電影票房市場呈穩定上漲走勢。從影片類型來看,以往多為進口片撐天下,例如2015年票房冠軍為《速度與激情7》、2017年票房冠軍為《速度與激情8》,然而今年國產電影正憑藉品質統領市場,具備更多的吸金力。例如,2016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就以3.54億元票房奪得“五一”檔票房冠軍,而今年的票房冠軍《後來的我們》,雖然穩居票房首位,卻陷入了大面積退票引發的造假疑雲。

“五一”檔作為國內電影市場黃金檔期之一,許多影片都會選擇在此檔期公映,電影類型的增多會帶動電影的消費。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與去年相比,今年的電影屏幕數量增長超過20%,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電影票房的增長提供了足夠的物理空間;同時,電影營銷力度的加大也是電影票房增加的重要原因。

拼假出行成主流

在今年“五一”假期中,旅遊市場呈現供需兩旺的勢頭。5月1日,文化和旅遊部綜合通訊運營商、線上旅行服務商和各地旅遊部門的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1.47億人次,同比增長9.3%,實現國內旅遊收入871.6億元,同比增長10.2%。總體來看,旅遊市場運行平穩。

隨著文旅和旅遊產品的進一步融合,研學旅遊、紅色旅遊等成為假日旅遊新亮點,各地古鎮、古街、文化館、博物館等遊人眾多。據北京市旅遊委數據顯示,今年“五一”期間,歷史文化觀光型景區接待人數同比增長32%,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博物館型景區接待人數同比增長9.9%,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6%。此外,驢媽媽旅遊網發佈的《2018五一小長假出遊報告》也顯示,迪士尼、長隆、黃山等帶有超級IP屬性的旅遊產品成為熱門之選。

另外,拼假出行成為“五一”假期遊客出行的主流方式。通過利用帶薪年休假與“五一”假期拼成4-8天的長假期,進而實現中長線旅遊。國內長線方面,北京、大連、上海、三亞、杭州、西安、重慶等則成為熱門旅遊目的地。

此外,傳統景區依然是假日出行的主要目的地。據攜程門票的數據顯示,預訂量最高的國內十大收費景區有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北京故宮、峨眉山、黃山風景區等,出境的有中國香港迪士尼樂園、澳門新濠影匯及日本環球影城等風景區。

“90後”出境遊消費走高

隨著支付巨頭近年在海外不斷地“攻城略地”,國人熟悉的掃碼支付場景在世界多地已經登陸,也成為不少人出境消費時的首選支付工具。5月1日,支付寶發佈“五一”小長假出境遊移動支付數據報告,中國女性在境外比男性更愛消費,65%在境外消費的支付寶用戶是女性。此外,“90後”用戶首次超過“80後”,成為境外消費主力軍。

從地區來看,根據支付寶的報告,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日本分別列為最受歡迎的消費地前三位,其他依次為:泰國、美國、韓國、澳大利亞、中國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其中,赴香港的支付寶用戶比2017年“五一”期間增長近一倍。

支付寶並非出海的惟一“種子選手”,如2017年10月,騰訊公司旗下“微信支付HK”團隊也在港宣佈推出3項升級支付功能;國字頭的銀聯也一直在默默推進。截至2017年末,銀聯受理網絡已延伸到全球168個國家和地區,境外18個國家和地區、近100萬臺POS終端可用銀聯手機閃付。

不過,易觀支付分析師王蓬博表示,移動支付機構出海“掘金”還面臨幾方面難題:一是當地政策,二是居民使用習慣,三是資金投入,四是當地基礎設施。如在居民使用習慣方面,現在很多國家都還是卡基類支付,消費者還不習慣移動支付,從當地基礎設施來看,也不是所有國家都像我國一樣有這樣巨大的線下線上基礎設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