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人工授精技術的發展歷史,人類養殖業的偉大進步

雞人工授精技術起源於上個世紀30年代,由於在那個時代雞都是採用平養的方式飼養,通過單間或小群的方式自然交配繁殖(受精率較高),再加上雞人工授精技術存在短板(精液保存時間短)。直到規模化籠養模式產生,大規模繁育雞苗要求促使人工授精技術的不斷優化,最後在養雞業中開始被廣泛使用。

人工授精技術在1935年就出現了,但是人們很快發現人工授精技術運用到養雞中非常受限。當時也沒有好的保存公雞精液的方法,採集出的公雞精液在外界留存半小時以上其活性就會大大降低。要想半小時內把採集出的公雞精液用完,那就需要足夠多的人手來對雞群進行人工授精。請的工人多了,成本也就上去了,雞人工授精也就失去其意義。

雞人工授精技術的發展歷史,人類養殖業的偉大進步

隨著養雞業籠養模式大面積普及,人們優選出的肉母雞品種體型嬌小,與體型碩大的公雞自然交配存在不小的困難。雞人工授精技術受到人們的重視,更多的人投入了對它的研究當中。

Lake、Sextan等人在雞精液保存上有了新的突破,在2-5℃下可把公雞精液的保存時間延長到24小時,並且公雞精液的活力幾乎不受影響;1998年,Lake更再接再厲,研發出了在37-49℃保存公雞精液的技術,這幾乎達到常溫條件。

雞人工授精技術的發展歷史,人類養殖業的偉大進步

目前公雞精液有量種保存方法:1.常溫保存,在採精後立即保存在30-35℃條件下,用特製的稀釋液稀釋後在半小時內用完能不錯的受精率。2.低溫保存方法,用特製的稀釋液稀釋後置於2-5℃的條件下可以保存24小時以上。

公雞精液保存時間久了,可以有效提高人工授精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在進行人工授精時,先拿一部分精液授精,用完後再取,從而不至於公雞精液活力下降。雞人工授精技術不但在精液保存時間上有大的突破,在保障精液品質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人工受精率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受精率能達到96%以上。

雞人工授精技術的發展歷史,人類養殖業的偉大進步

雞人工授精技術的使用對養雞業來說具有劃時代意義,與自然交配想比,雞人工授精解決了籠養雞授精難、受精率低下、繁殖成本高、品種延續受阻等問題。自然交配情況下,一隻公雞可以滿足12只母雞受精要求,而使用人工授精1000只母雞場,只需要養15-18公雞就可以了,大量降低了公雞的飼養量,降低了飼養成本。人工授精技術可以使優良種公雞得到充分被使用,一隻優良的種公雞,只能完成12只母雞繁殖任務,而採用人工授精技術可以達到55只以上,這樣有效地提高優良公雞品種的利用率。

我國雞人工授精技術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但一直髮展非常緩慢,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養雞業快速發展後初才開始為人們所重視。目前我國規模化種雞場幾乎都是使用人工授精,一般養殖戶對雞人工授精瞭解很少,甚至為零。因為養殖戶的雞苗都是從種雞場進來養除了種雞場,在養雞場生產環節中不需要雞苗繁殖,對雞人工授精技術陌生也就能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