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DUE52988
掌握一門語言,歸納起來大概有三要素,
第一環境,第二需求,第三興趣。三種要素都不具備而勉強去學一種外語或方言,其結果只會是“學過,不會說,或說不清”,哪怕只滿足其中的一種要素,語言的掌握度都會有質的飛躍。
誠如大部分人,從小學開始學習英語,一天三頓不離口,學到了大學畢業,也沒有幾個人真正可以和老外正常交流,大概只停留在“四、六級在手,天下我沒有”的地步,然而出過洋的,工作需要的,感興趣的,卻能在努力之下突飛猛進,大比例會說會聽。
迴歸廣東,廣東方言主要的三個支派是珠三角的粵語,東北部的客家話,東部的潮汕話,儘管在分佈上三種方言彼此獨立互不往來,但經濟生活中卻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廣東的經濟發展極不協調,其主要的經濟貢獻來自珠三角,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也因此,珠三角本土的粵語和廣府文化便隨著水漲船高,成為廣東對外“擴張”的文化主流,加上香港這一國際化都市的文化、經濟輸出,更是把粵語推到世界前端。
於是在廣東,隨處可見、可聽的粵語節目、粵語歌曲開始深入尋常百姓家,這無形中製造了粵語的外在環境,使人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而產生了語感。
其次,隨著資金流在粵語方言區的聚集,許多潮汕人、客家人紛紛向其靠攏,因賺錢、求學等需要,他們可能會多一份心學會並使用粵語以期融入當地的社會文化,而潛移默化之下,其家人和生活環境也就多了一份同化。
至於興趣,其實在全國都普遍存在,特別是那個粵語歌盛行的年代,每個人總有那麼幾首擅長的粵語歌,在此基礎上,興趣趨導,加上粵語電視劇的教授,很多人也掌握了基本的粵語技巧,只是這個比例在廣東更高一些罷了。
最後提到一個非典型現象,在粵東,其實很多潮汕人是天生具備語言天賦的,他們很多人從小便聽得懂閩南話、客家話和潮汕話,除了不同民系婚嫁交流外,也受到不同民系混居的影響,因此再多一個粵語並沒有太大難處。
這或許也是環境的側面印證。
圭海四記
記得小時候就能聽懂粵語了,也不知道為什麼,到了中學,都能看粵語電視,廣播收音也沒有障礙了。
個人覺得一門語言的精通,主要來源於興趣,或者說內心迫切的需要。比如以前不喜歡福建莆田話,但是因為工作原因,經常碰到莆田人在有其他莆田人在的時候都喜歡講莆田話,聽不懂就難以獲取信息,後來開始學,不講,但學聽,留意莆田話語言環境中的對話,不懂的詞就問,再後來基本就是能聽八九成了。
PS:我上學時背英語單詞是屬於那種讀三遍就能記住的,到了大學基本就是老師說的見了就能記住的。
再者,大學時普通話不標準,還帶口音,又因為人長得帥,經常被同學拿來玩笑,雖然同學都沒有惡意的,但是出門在外,在普通話的環境下,未來總是要融入普通話的環境的,然後用了僅僅一年的時間,找北方的同學幫忙糾正口音,一年之後基本就聽不出來口音了。
總結:一門語言的精通,第一個前提是興趣或者自己覺得有用途,其次才是適當的語言環境。
珠寶小柯哥
如果你懂得粵語的來歷,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粵語糸指“廣府話”(亦稱白話,北話)。據廣東著名歷史學者曾昭旋先生研究,春秋戰國時期嶺南屬於楚國。統治嶺南長達638年。先後建立“番禺”(楚庭)和“五羊城”(廣州),並使番禺成為全國九大商貿都市之一。而嶺南首先創立的廣府話,也是楚人的偉大貢獻。
據史載,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61年),楚武王伐庸,自是南海屬楚。楚武王先後在重慶設置巫郡,河南設置鄧郡,湖南設置黔中郡,江西設置豫章郡,嶺南設置蒼梧郡。這個蒼梧郡就在現在的廣西梧州,廣東封開縣一帶。目前還有殘破遺址。去年11月,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在封開縣組織召開“粵語探源學術研討會”,證實封開縣粵語還完整保留兩漢前古雅言。這無疑是楚蒼梧郡民族融合的千古留存。有趣的是,秦始皇派50萬大軍征伐嶺南,將蒼梧郡改為南海郡,還試圖推廣“秦腔北調”,被南越王趙佗一口否定。不僅如此,趙佗還將楚人描繪廣州城的“五羊彩圖”複製到自已的廳堂寓所。100多年後,漢武帝滅南越國又恢復了蒼梧郡,將封開之地改名為“廣信”,並一度升為府。於是,粵語就開始泛稱為廣府話。
由於蒼梧郡,南海郡的歷史地位,廣府話一直作為嶺南官話流行了2000多年。不僅香港澳門官方和居民能聽能說,而且後來融入廣東的潮汕人和客家人也必須“到鄉隨俗”,熟練掌握粵語。
嚴家慶
對客家人來說因為容易聽懂和學,因為只是字音不同,掌握了字音就很容易了。香港白話架構大體上也比較接近客家話的構詞和語法表達。廣府白話系和閩南話都系是在客家話之後產生的。潮州府話也稍早過廣府白話。香港清末民初廣州商人全部湧入香港,講廣州話的商人都是金主有錢人,香港客家人圍頭人也就跟學廣州話,後來進來的四邑人潮州人也跟著學廣州話。各類人學廣州話加上香港英語教學就混出了香港白話,到了六七八九十年代香港經濟空前繁榮,各種人也進入香港,港歌港片港電視臺在兩廣及東南亞很有名望。廣東人就爭相學講,因為廣東人很容易聽懂學講港式白話,就造成現在這樣,有一部分人會講白話,珠三角很多城市就流行白話來互相交流溝通。要不是香港,廣府白話也只是廣州城的少數人語言。珠三角其他幾十種不同口音字音的土白話人那時也開始看片聽歌看香港電視臺學習香港白話進行正音,一起到了珠三角打工聚集就業就都用這種通俗經香港白話正音後的白話互相溝通。其實大家也不知道正不正宗,經香港白話薰陶和不斷效仿下,互相溝通的白話能正常溝通無障礙!
冠希的捷徑
現在的外省人為什麼聼不懂粵語?就是因為他們的心態永遠都把自己定位在外省人這個位置上。擺在臉上的就是一副“我是外省人我怕誰”!“我是外省人你就要跟我説外省話”!因為這種狹隘心態的存在,他們融入不進所居住地的氛圍裡。
但是客家人和潮汕人卻不同,他們是正正宗宗的本省人,他們所説的也是正正宗宗的“粵語”,因為“粵語”包含了客家話和潮汕話。雖然客家話和潮汕話都是跨地區、跨省份、跨國界的語言,但並不能否定他們都是“粵語”的組成部分。
我認識很多客家和潮汕的朋友,他們都能流暢的説幾種語言,他們的心態就是:能夠學會並使用各種語言是增加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的體現。他們認為做人應該兼收並蓄而不是狹隘的封閉自己。
現在的外省人並不是學不會“粵語”,而是他們不願意去學!是一種惰性兼自大性令到他們不願去追求學習知識!
我生活圈子裡有很多外省朋友,他們大多數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來廣州的,現在如果從語言交流上你根本不會知道他們曾經是個“外省人”,因為他們保留了鄉音也融入了居住地的人文社會。
綿山雪
2000年前後那幾年因為工作關係經常跑粵東地區。個人感覺是潮州人(指整個講潮州話的粵東人群)在對待語言掌握方面的開放態度比客家人強得多!潮州人認為,會講多語言才能證明自己見過世面,也對將來外出闖蕩有好處,因此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比較努力學習學講普通話和白話,即使鄉村普通小孩能聽懂、會講(不論程度如何)、樂意講白話的比例很高。而客家人就比較保守,在多方言方面無論心態還是掌握程度比潮州人遜色得多。發現在廣州深圳也有個有趣的現象:潮州人與白話群體打交道時更願意講白話,而客家人比較抗拒方言包括自己的客家母語。其原因是客家人有種自卑,認為方言是土語,不願意教下一代客家話等方言,無論在家在外都只講普通話。很多客家人還刻意規避客家口音,生怕被人“瞧不起”。在對待方言母語方面,潮州人更加自信,在外更加願意講母語。
奇依切恩
我是潮汕揭陽的。小時候我們收音機和電視是可以收到珠臺臺的節目的,就是粵語為主的播出。可能這樣的原因,一般潮汕人長大的都會聽多多少少的粵語,基本能聽得懂,就是說得不太好。
我記得我們小時候第一次聽粵語,是珠江臺的吧。
那裡珠江電臺,珠江電視臺就是粵語節目,還有粵語的電視劇《霍元甲》《陳真》等,這些都是香港TVB 拍攝的經典電視劇,原聲都是粵語的。
有時候電視臺還把粵語翻譯成普通話播出,但總感覺怪怪的,還影響收視率,後來就不了了之。
後來長大了,到外面打工了,慢慢會接觸粵語,慢慢就會聽會講了。
來到東莞,還有東莞話,厚街話,萬江話。發現粵語更復雜。
東莞人民公園
潮汕地區著名的戲劇就是潮劇,列為中國非物質遺產
潮劇,因形成於廣東潮汕地區而得名,俗稱"潮調"、"潮音戲"、"白字仔戲",明末已在閩南的詔安、雲霄、平和、東山、漳浦、南靖等地廣為流傳,與梨園戲關係密切。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陽麻沙出版的《荔鏡記》劇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時,吸收南音的音樂曲調。據清順治《潮州府志》載:明末清初,潮劇是"雜以絲竹管絃之和南音土風聲調"。乾隆版《潮州府志》載:"所演傳奇,皆習南音而操土風","聲歌輕婉,閩、廣參半。"演出劇目的唱白以閩南方言雜潮語,故清李調元認為"潮音似閩"。
潮汕人在東莞
很簡單,廣東的客家人,潮汕人是受了廣東電視臺,廣東廣播電臺媒體的影響,尤其是50,60,70,80,90後,自80年代以後電視開始進入普通家庭,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看電視聽廣播是唯一的娛樂,當時能收看到電視節目少,其中廣東電視臺的兩個頻道:嶺南臺(廣東衛視前身)和珠江臺,這兩個頻道的信號可以通過各市的差轉檯傳送到廣東各地,基本覆蓋了廣東大部分地區。其中珠江頻道是以粵語形式播放的,就連電視劇都是經過粵語配音的,所以經常看珠江頻道的電視觀眾通過畫面,字幕的顯示,逐步理解粵語的意思,直到完全聽懂。就是一句話:長期受聽粵語的影響,從茫茫然到逐漸聽懂的一個過程吧。到了90年代隨著有線電視的發展接觸到的粵語頻道就更多了,如廣州臺,南方臺,香港的翡翠臺,亞洲臺等。題主說外省人聽不懂,廣東客家人潮汕人能聽懂。這得有個前題,聽得懂的只有50,60.70.80.90.後的人,這是時代環境下造成的,00後就未必聽得懂了,因為現在互聯網發達,00後不一定會像我們這些前輩一樣,為了看電視,無條件”被迫”學習聽懂粵語。他們還有更加豐富,多姿多彩的娛樂節目。所以接觸粵語的機會更少,再加上國家推行普通話,以後能說能說的更少。
去溜溜溜溜去
這個題目是具有侷限性的,並不是所有客家人和潮汕人都能聽得懂粵語的。
一門語言能否聽懂,最主要還是與是否學習和生活環境影響,外省的人若是長期生活在以粵語為主的生活環境中,久而久之也會聽得懂,若是一個出生在粵語為主的地區,卻不在那個環境中成長,也不一定就能聽得懂。
其實,並不僅僅是包括客家人和潮汕人而已,哪個地區的人都一樣,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客家話和潮汕話是有很大相似的地方的。
我是一個客家人,廣西的客家人,能聽懂梅州、潮汕的客家話,但梅州、潮汕的客家人不怎麼聽的懂廣西的客家話,這個是跟很多朋友交流之後瞭解到的。
所以,學習一門語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中。
聽說廣西的壯話有很多跟越南語相同,生活在東興一代的人,能夠很正常的和越南人交流,很多越南人也能夠聽懂中國話。
明人No說暗話
廣東分為客家話,潮州話,白話。沒有什麼粵語。粵是廣東省的簡稱,客家地區講客家話,廣府地區講白話,潮州地區講潮州話。除了白話跟客家話接近之外,潮州話跟白話,客家話相差很大,不同的方言區講不同的方言。外省人一般講普通話,一般在深圳的外省比較反感白話更不會有人去學講,現在講普通話是大勢所趨。方言將會越來越少,現在廣府地區的小孩都講普通話,白話已經日漸式微。最終會走向滅亡,普通話統一全國是歷史的潮流,誰都改變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