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香港的變遷和未來的發展

香港,在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之前,只是一個廣東的小漁村。自從,英國強佔香港九龍,香港開始他在中國近現代史的獨特地位。

香港的繁榮發展,不是從英國人強佔香港九龍,而是從1950年,大陸相繼被國外封鎖,香港成為新中國僅有的兩個,能夠進出口貨物到西方和其他國家的港口。

另外一個是澳門,澳門不具備與香港競爭的能力。香港從此一枝獨秀,走上快速發展道路。當年的亞州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所有的發展,都是從海上港口開始。香港的中轉港地位,為香港和大陸,製造了巨大利潤。香港本身的工業和製造業,為香港往後的國際金融地位,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李嘉誠先生等代表的,許多香港實業的大老闆,大多從1950年到1970年這段時間,白手起家,艱辛創業,一步一步做大做強。老一輩的香港人說,他們那一代是捱出來的。年輕一輩的香港人,相當多的以為,香港的一切,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香港迴歸之前的經濟體,佔據中國將近百分之二十的GDP。沒回歸之前的香港經濟體,隱藏著巨大隱患。中國1979年開始的改革開放,為香港的資金和技術,尋找到一個全新的發展空間。到了1997年,香港的發展,到了一個最高峰。房地產泡沫,即將破滅,香港本地因為,高成本高房租高房價,失去了製造業和工業的支撐。香港土地狹小,根本不能發展農業支撐。香港經濟的底層是零售業,飲食業,物流業等,中高層的經濟支柱是航運業,房地產和金融等。

1997年前後的香港,能夠利用大陸航運和資金中轉港的位置,獲得相當大的發展。1997年過後,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慢慢縮小了,對香港中轉港的依賴。國外的資金和技術,有時候,可以越過沿海港口,直接登陸中國。因為,高房價高成本高房租,明顯底氣不足的香港經濟,經過幾輪金融風暴,每隔幾年的世界性經濟蕭條。慢慢的,失去了,東方之珠的光環!

我們這一批,80年代長大的中國人,對香港擁有一份,比較獨特的親切感。香港的影視歌曲,流行文化,四大天王,郭富城,黎明,劉德華,張學友。天后梅豔芳,林憶蓮,吳倩蓮。成龍,王晶,吳宇森,周潤發,周星馳,徐克,數都不數不過來的港臺明星,陪伴我們,慢慢的長大。

有時候,面對香港的沒落。我能感到一些傷心!曾經,陪著我們一塊長大的東方之珠,曾經驕傲,放蕩不拘,名揚天下的獅子山下的中國香港人,一代不如一代!有時候,很像爛泥扶不上牆。

香港的衰落,跟年輕一代的中國香港人,有很大的關係。他們沒看到,香港在發展遇到的種種問題,他們沒意識到,大香港時代已經過去了。香港的發展,必須,緊緊抓住,祖國大陸全面發展的機遇,重新打造自己的競爭力,再現香港經濟的繁榮!

我看見香港的新聞,他們的新聞節目,很少對香港經濟和社會,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香港的新聞,從來關注娛樂狗仔隊,富商的藥花邊新聞。

香港地區,長達幾十年的房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好多香港人擠在十幾尺的房子,他們叫作產房。香港的房屋問題解決了,可以,給香港的年輕一代,留下一大片,非常寬廣的發展空間。房屋問題解決了,可以培養香港,幾十萬的後備人才。能夠培養出幾十萬的後備人才,將是香港一筆非常巨大的財富。

最近,香港政府推出人才引進政策,跟大陸等城市爭搶人才。不過,我怕他們競爭不過。過去二十多年,香港社會的主流,大多放在政治上面。政治是該發展,發展政治民主,卻要把經濟和人才的培養給放棄,這是聰明還是笨蛋?

我在深圳的時候,接觸過好多香港人。他們留給我的印象,大多不好。不是他們做的事情不對,而是,他們的思維和工作方法,好像,跟不上大陸的整體環境。

香港只有幾百萬人,面對的工作人口是少數,可以,運用簡單的,軍事化的管理。大陸的人口十幾億計,數億工作人口,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樣的特長都有,什麼樣的性格都有,有些人喜歡隱藏自己,有些人是慢熱型,得給他相當長的時間,他才能表現得非常好。

有些人速度快,做事麻利。有些人速度慢,但是,節奏好,能把工作完成得有條不紊。在大陸工作,不能搬香港那套,簡單的,軍事化的,你行就做,不行就滾蛋的做法。這種管理方法,有可能流失好多人才。

說了一個晚上,天都快亮了。眼睛都快外睜不開了,不說了,晚安。期望,香港的明天會更好。東方之珠,能夠重新綻放光芒!晚安。

近現代香港的變遷和未來的發展

近現代香港的變遷和未來的發展

近現代香港的變遷和未來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