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34位同性戀偉人

歷史34位同性戀偉人

1)蘇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古希臘哲學家,其弟子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如實地紀錄了蘇格拉底對同性戀情的堅定捍衛。

歷史34位同性戀偉人

2)亞歷山大帝(公元前356-323):這位來自馬其頓王國的年輕君王征服了包括現代印度在內的大片土地,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統帥之一。路經特洛伊古戰場時,亞力山大向阿喀琉斯的墳墓獻花,愛將赫費斯提翁則同時向帕特洛克羅斯的墳墓獻花,兩人借希臘傳說中的同***表達相互之間的戀情。

歷史34位同性戀偉人

3)達芬奇(1452-1519)與米開朗基羅(1475-1564):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美術巨匠。他們在作品中表現男性美的同時,對男模特也情有獨鍾。米開朗基羅寫給同性情人的大量情詩,後來在出版前全部被改為女性稱謂。

歷史34位同性戀偉人

4)德拉西烏·伊拉斯莫(1467-1536):荷蘭基督教學者,同性戀情的失敗使他離開了修道院,塵世的經歷促使他重新修釋基督教,將人文主義融入了新版《聖經》,推動了歐洲的宗教改革,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歷史34位同性戀偉人

5)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散文家和哲學家,其《散文集》具有精闢理智的見解和冷靜雄犀的筆調,成為人類文學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著作。培根創建的實證思想成為科學研究的基礎,他也因此被譽為“現代科學之父”。

6)松尾芭蕉(1644-1694):江戶前期的徘人,有“日本的李白”之美譽。他通過在各地的旅行,形成了獨自思想體系,使本來屬於庶民階層的徘偕變成了純文學,提高了其在日本文學中的地位,晚年又重新迴歸庶民性。

歷史34位同性戀偉人

7)尼古拉·果戈理(1809-1852):俄國著名作家,代表作為《死魂靈》。他接受牧師的建議,試圖通過絕食來驅除內心的同性戀傾向,結果體竭而死,年僅43歲。

8)瓦爾特·惠特曼(1819-1892):美國著名民族詩人,在《草葉集》的增訂版中加入了表達同性愛戀的詩集《蘆笛集》,但迫於社會壓力,將詩歌中的許多男性稱謂改成了女性。

9)佛羅倫絲·南丁格爾(1820-1910):這位孱弱女性的不懈努力使人們開始重視傷病人士的健康,她也因此被譽為“護士之母”。每年頒發的“南丁格爾獎章”代表全球護理界的最高榮譽。

10)彼得·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國作曲家,代表做為《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和《“悲愴”交響曲》等,被譽為“俄羅斯之魂”。因同性戀情的敗露而在英年被逼迫服毒自殺。

11)喬治·桑塔亞那(1863-1952):著有《懷疑與動物信仰》、《存在王國》、《理智的人生》等哲學鉅著,被稱為“哲學詩人”,在自傳體小說《最後的清教徒》中道出了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在哈佛大學哲學系任教時,其不折不扣的單身狀況令學院領導大為不滿。

12)格特魯德·斯坦(1874-1946)和艾麗斯·托克拉斯(1877-1967):斯坦為流亡巴黎的美國現代派作家和女權主義思想家,她在巴黎主持的文藝沙龍提攜了當時初出茅廬的海明威和畢加索等人。斯坦根據其私人秘書兼情人托克拉斯的經歷寫就了《艾麗斯·托克拉斯傳》,成為傳記文學的經典之作。托克拉斯臨終前皈依天主教時,向牧師問道:“這樣的話,我死後能夠見到斯坦了吧?”這段忠誠愛情被《時代週刊》評為“二十世紀五大羅曼史”之一。

13)E.M.福斯特(1879-1970):中國讀者通過電影《印度之行》和《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認識了這位英國作家。階級平等的思想貫穿了福斯特的所有長篇小說。在半自傳體小說《莫利斯》中,兩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青年男子衝破樊籬,同奔綠林,找到了愛情的歸宿。同性戀短篇小說集《生命來臨》也在他死後得以出版。

14)弗吉尼亞·吳爾芙(1882-1941):英國現代派女作家,為同性情人寫下了幻想體小說《奧蘭多》,成為“文學史上最長最迷人的情書”,論著《自己的房間》為女權主義思想做了經典闡述。

15)約翰·凱恩斯(1884-1946):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其“政府支出”的主張使世界經濟走出了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劍橋大學“布魯斯布里集團”裡的活躍人士,該團體主要由同性戀和雙性戀自由派知識分子組成,其中包括福斯特、吳爾芙和歷史學家列頓·斯特拉奇等。

16)伊蓮娜·羅斯福(1884-1962):美國總統弗蘭克林·羅斯福的夫人,致力於關心婦女權利、世界和平和貧困人群,與女記者羅莉娜·希柯克保持了多年的愛戀關係。二戰結束後,伊蓮娜投身於聯合國的建設。

17)T.E.勞倫斯(1888-1935):英國軍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巧妙地發動阿拉伯部落,在北非沙漠取得輝煌戰果。大衛·裡恩在影片《阿拉伯的勞倫斯》中對他的軍事生涯做了生動展示,但避而不談勞倫斯與阿拉伯青年阿曼德之間的的同性愛戀。

18)路德維格·維特根斯坦(1889-1951):奧地利哲學家。從語言的角度探索哲學,開闢了二十世紀哲學發展的新路。早年曾師從羅素,但兩人很快演變成學術同輩,羅素曾坦言,維特根斯坦在數理邏輯方面的卓越才智將他趕出了這個領域。

19)瓦斯拉夫·尼金斯基(1890-1950)和魯道夫·紐裡耶夫(1938-1993):本世紀最偉大的男子芭蕾舞大師。尼金斯基是二十世紀初現代芭蕾的開創者,紐裡耶夫衝破了女演員的足尖壟斷,使人們重新領略了古典芭蕾的男性魅力。

20)塞格·愛森斯坦(1898-1948):蘇聯著名導演,代表作品包括《波特金戰艦》和《伊凡雷帝》。三十年代在墨西哥拍片時,因同性戀情暴露而被蘇聯政府召回,結果與女秘書匆匆結婚來加以掩飾。

21)費德里戈·加西亞·洛爾迦(1898-1936):本世界西班牙最著名的詩人和劇作家,在作品中強烈譴責基督教會的虛偽,呼籲對婦女和貧困者的同情,被譽為“西班牙文學之魂”。西班牙內戰初期,為佛朗哥軍政府所不容而遭到槍殺。

22)格麗泰·嘉寶(1905-1990):默片巨星,因不滿好萊塢好色巨頭的頻頻騷擾而在盛年時退出影壇。

23)雷切爾·卡森(1907-1964):美國生態學家。1961年,她發表了《寂靜的春天》,指出農藥對於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的巨大破壞,矛頭直指全球化工集團,此舉標誌著全球綠色和平運動的開端。在臨終前,她特意叮囑同性情人銷燬兩人之間的全部來往信件。

24)田納西·威廉斯(1911-1983):本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玻璃動物園》、《慾望號街車》和《熱鐵皮屋頂上的貓》等,對同性戀的壓制往往是其作品中人物悲劇的根源。

25)阿蘭·圖林(1912-1954):二戰期間,因成功破譯德軍的密碼而被譽為“無名英雄”。其發明的圖林機是現代電腦的雛形,他也因此被稱為“計算機之父”。因同性戀情敗露而倍受迫害,最後吞毒自殺,年僅43歲。

26)本傑明·布雷頓(1913-1976)與彼得·佩爾斯(1910-1986):布雷頓是本世紀英國著名作曲家,其作品《彼得·格拉姆》、《比利·伯德》和《魂斷威尼斯》是不僅是現代歌劇的代表作,而且帶有強烈的同性戀色彩。佩爾斯是布雷頓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並被公認為布雷頓聲樂作品的首要詮釋者。在多次演出中,佩爾斯擔任獨唱,布雷頓為鋼琴伴奏。1976年,布雷頓躺在佩爾斯的懷中,凝望著北海與世長辭。十年後,佩爾斯去世,被安葬在布雷頓的墓邊。

27)萊昂納德·伯恩斯坦(1918-1990):本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之一,其音樂劇《西城故事》長演不衰,併為海頓、勃拉姆斯和馬勒等人的交響曲做出了經典演繹。恩師兼同性情侶阿朗·柯普蘭稱他與智利女演員的婚姻“純屬裝模作樣,自欺欺人”。

28)詹姆斯·鮑德溫(1924-1987):美國著名作家兼民權活動家,著有《到山上去說吧》和《另一國度》等長篇小說及大量雜文。六十年代曾率領黑人代表團與美國政府展開對話,但由於其同性戀身份而遭到其他民權活動家的排擠。

29)米歇爾·福柯(1926-1984):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和思想家,社會建構主義學說的主要代表,其研究涉及醫學、歷史、語言學、政治學等領域,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後的思想家”。他視同性戀為“創造力的源泉”,並坦承“我這輩子對於知識的全部追求就是為了吸引漂亮男子”。

30)伊斯邁爾 ·默謙德(1926-)與詹姆斯·艾佛瑞(1928-):來自印度的默歉德在美國加州就讀時,認識了電影專業學生艾佛瑞,這對藝術伴侶在長達四十年的愛情生涯中,攜手創作出《波士頓人》、《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霍華德莊舍》和《長日將盡》等文學電影佳作,默歉德-艾佛瑞公司也成為精品電影的代名詞。他們根據福斯特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莫里斯》被譽為“同性戀電影的珠穆朗瑪峰”。

31)大衛·格芬(1943-):美國音樂界和電影界巨頭,資產總額高達15億美元,其主持的夢工廠電影公司在近年內推出了《美國麗人》和《角鬥士》等著名影片。格芬一直為婦女、有色人種和同性戀者等弱勢族群爭取平等權益的鬥爭提供大量經濟援助。

32)馬蒂娜納·芙拉蒂諾娃(1956-):本世紀最偉大的女子網球運動員,來自捷克。她寧願失去鉅額的廣告收入,也不願隱瞞自己的性傾向。

33)奧弗拉·哈扎(1957-2000):以色列著名歌唱家,歌迷跨越全球。她將希伯來民謠結合現代節奏,唱出了傳統壓迫下婦女要求自由的心聲。2000年,她的去世使以色列舉國致哀。

34)格雷格·洛加尼斯(1961-):本世紀最偉大的跳水運動員之一,在1984年與1988年奧運會上,囊括男子三米跳板與十米跳臺的四枚金牌。在自傳《破水而出》中坦誠道出了自己的同性愛情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