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經典誦傳(第十四期)

不忘初心 经典诵传(第十四期)

不忘初心 经典诵传(第十四期)

兩路街道石油社區第一支部 許付雲

《周恩來的十條家規》

摘選自《周恩來家世》第十三章第一節 九州出版社出版

周恩來長期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負責人、國務院總理。他是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功武略、治理國家均屬世界一流。在治家方面,他也是全黨、全民族的楷模。

周恩來說:我們共產黨人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要承認親屬關係。他認親,他是要建立社會主義的新型的關係,他要帶領他們走上自食其力的勞動之路。對革命做過貢獻,幫助過他上學、從事革命活動的人都沒被忘記,他一一給予回報。回報的方法因人而異,有的安排工作,有的在經濟上給予資助,有的保持往來,在思想上幫助。

他認為家庭問題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他從不把應歸家庭承擔的責任推向社會,加重社會的負擔。很多具體的工作,瑣碎的事情,由於周恩來日理萬機,忙於國家大事,由鄧穎超出面處理。鄧穎超是他的賢內助,幫助他做了許多工作。10多年來,周恩來有一些不成文的家規,歸納起來有10個方面:

一、晚輩不能丟下工作專程進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過時才可以來看。

二、外地親屬進京看望他,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住宿費由他支付。

三、一律到國務院機關食堂排隊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費,沒工作的由他代付。

四、看戲以家屬身份購票入場,不得享用招待券。

五、不許請客送禮。

六、不許動用公車。

七、凡個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勞,自我服務。

八、生活要艱苦樸素。

九、在任何場合都不能說出與他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這10條家規,就是周恩來用以律己治家的道德行為規範。他以純潔的無產階級意識,徹底的革命精神,優良的共產黨人作風,高尚的共產主義品格,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對親屬言傳身教,貫徹始終,並在對親屬的教育中,豐富和發展了“家規”的內容。

周恩來要求家屬自覺地克己奉公。他十分鄙視那些假公濟私、損公肥私、化公為私的腐敗行為,認為這是剝削階級的利己主義。

自覺履行私事自費用車制度。因此,他一再向親屬打招呼:“我的任何親屬來京都不派車。”就連淮安老家唯一的長者、他的八嬸母,在建國初期兩次進京去探望他,他也沒有派車子接送過一次。無論情況多麼特殊,他也決不允許親屬中的任何成員動用公車去辦私事。

有一天,他與鄧穎超外出,來京探望他們的兩位晚輩晚上要去工人俱樂部看戲,當時已經7點多鐘,他們十分焦急,說:“7點半開演,來不及了。”一位秘書就叫司機開車把他們送了過去。周恩來發覺後,批評晚輩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這是搞特殊化!破壞了家規。晚到幾分鐘,少看一段有什麼了不起呀!”接著交待秘書:“記上賬,今晚用車交雙倍車費,扣我工資。”

周恩來這種自覺履行家庭道德規範的行為,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在生命之火行將熄滅之際,囑咐鄧穎超說:“……希望親屬留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不到北京來,這才是真正的悼念。如果一定要來北京,應該自己花路費,一分錢也不要政府開支……”

周恩來要求親屬凡事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自覺做好別人容易忽視而又難於做到的每一件小事。對不符合“家規”、不符合共產主義道德的任何一點苗頭,都要堅決克服或加以制止,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態,防微杜漸,積善成德。

他經常教導親屬晚輩說,單獨從事隱蔽之事的行為,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對待細微之事的態度,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所謂“於細微處見精神”就是這個道理。

1963年春節期間,周保莊跟丈夫張中平回河北探親路過北京時,受到伯父母周恩來、鄧穎超的熱情接待。

周恩來對侄女說:“你的祖父周貽謙,是我的三伯父嘛,我小時候就是跟他到東北去的……”就這樣,他們在歡樂的氣氛中共進午餐。當週恩來一小碗飯吃完時,保莊連忙站起來幫助添飯,卻被謝絕了。周恩來笑著說:“讓別人添飯,我們周家沒這個規矩!”他起身用不大靈活的右手盛了飯,並把偶然撒在桌上的幾顆飯粒捏起來送到嘴裡。侄女侄女婿耳濡目染伯父周總理這種自我服務、愛惜糧食的表率行為,深受教益。

在家庭會議上,他曾經說過,沒有共產主義道德觀念,就不能明是非、辨善惡、識美醜、知榮辱,也就不可能以堅強的道德意志去履行道德規範,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相應的道德行為和習慣。

❤心得:

周總理的十條家規,是對親屬的具體要求,也是他高尚人格的真實寫照,展現了共產黨人處理家國關係的崇高境界。就像一面鏡子,時刻照醒告誡我們,作為共產黨員應以清正廉潔、高風亮節的行為,去教育、影響和帶動家庭成員,營造良好的家風,讓自己過好權力關和親屬關。只有清廉治家,才能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永葆先進本色,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人。

不忘初心 经典诵传(第十四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