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什么来什么,抗日神剧在日本火了……

手撕鬼子、裤裆藏雷、蔬菜包子雷、八百公里神枪手...网络上这些“抗日神剧”的梗,想必在让你感觉雷人的同时,也带来过不少吐槽的欢乐。但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假如“抗日神剧”流传到了日本...

这画面真的太美让人不敢看。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这些“抗日神剧”居然真的走出了国门,来到在各路“神剧”中被“压迫”了八年的日本,还被编纂成一部分类在“喜剧”的书。

更丢人地是,这本书让“抗日神剧”在日本火了!

“抗日神剧”出国记

据《环球时报》的消息,就在近日,一本汇总了21部抗日神剧的《抗日神剧读本:出乎意料的反日·爱国喜剧》在日本发售。而谁也没能料到,短短一周的时间,这本神书在日本社交网络中热度持续升高,大量日本网友纷纷围观,还有称“没想到就连‘那样儿’的内容都能编成书。”

怕什么来什么,抗日神剧在日本火了……

封面宣传语:“完全无视时代背景!”“GC党大激怒!”“众多真实角色登场黑历史大解析!”

据报道称,这本书的作者叫岩田宇伯,是一位住在日本爱知县的普通居民。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特别的,他很有可能是一位中国文化的粉丝。在他的Twitter主页上,岩田分享了很多中国的影视作品、美食和网络段子。

怕什么来什么,抗日神剧在日本火了……

据悉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岩田宇博“邂逅”了“抗日神剧”,没想到从此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甚至开始“跟着抗日神剧学中文”...现在基本可以在名古屋市内中国人出没的店里“以假乱真”。

而在书中,这位岩田先生总共汇总了21部抗日神剧,合计678集、30180分钟,附带剧集简介、演员采访、梳理复杂的故事梗概、图解庞大的人物关系,以及对某些拍摄画面的神吐槽……据悉,此书确实还兼具汉语教学功能——作者岩田宇伯给所有出场人物的中文名字都耐心标注了日语发音,还另设“跟着抗日神剧学中文”的专栏。

怕什么来什么,抗日神剧在日本火了……

怕什么来什么,抗日神剧在日本火了……

同时,书中还对“抗日神剧”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分别统计,并配图处理,其中不仅有日本鬼子带sm面具、黑人兄弟扮演日寇,还深入检查到一份机密文件上写满的是动作片女优的名字等等,让一众日本网友一边忍不住觉得可笑,一边又深感无槽可吐,才有了“没想到就连‘那样儿’的内容都能编成书。”的感慨。

据说,这么土酷的一本书,如今更已突破线上的讨论,在日本爱知县当地已有潮牌把这本书的封面做成了T恤...而钥匙圈、冰箱贴之类的周边产品更是卖的飞起。还有一部分日本年轻人干脆买了这本书送给自己的台湾朋友,也真是一种令人心塞的礼物。

怕什么来什么,抗日神剧在日本火了……

为啥我们生产了那么多“抗战神剧”?

玩笑话归玩笑话,“抗日神剧”流传到海外,还是到被“抗”的日本,不少网友看完都感慨,中国人本来就是拍着玩玩的东西没想到在国外火了,而且还被认真的指出了各种错误,想想实在是丢人…

但在这份丢人背后,中国影视产业的“畸形”更值得重视。

作为分级制度尚未成型的国家,国内影视产业的审核始终遭人质疑。事实上,针对“抗日神剧”的问题,早在2016年8月27日,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公布了一则关于《中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在这则通报中,明文提出要“进一步整治抗战‘神剧’‘雷剧’,对出现问题的制作、播出机构作出相应处理”。

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曾在抗战经典电视剧《亮剑》中饰演楚云飞全国政协委员张光北也认真表示过:“但凡有分量的文艺作品、让观众能记住的作品一定是有历史基础、有出处的。”张光北表示,所谓“抗战神剧”就是“乱编乱写”。

怕什么来什么,抗日神剧在日本火了……

但这些政策最终都没能落到实处,其中与多方因素均有关联。2015年我国影视市场规模约为1650亿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庞大的影视市场中,电视剧与电影市场的规模约占70%,因此也最受资本青睐。

规模高速扩张的市场与不断进入的资本,决定了影视产业正处于历史的风口。在这一时期,利润的空间巨大,风险却由于市场刚刚形成、受众要求较低,尚不会对利润产生太大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不管你是“抗日神剧”还是精品剧集,在资本看来差异化并不明显。

更重要的是,在政府制定的政策中,“抗日”类剧集具有天然的过审优势。在令人羞赧的《抗日神剧读本:出乎意料的反日·爱国喜剧》中,就提到一部《偏偏喜欢你》,作者岩田干脆用“腐女向、为了回避审查、刻意安插日本军队。”来定义,可见这些“抗日神剧”中至少部分只是借着抗日的名义规避审查风险。

而资本的逐利性也决定,当“抗战”剧的过审更为轻松时,投资“抗战神剧”的风险远小于投资一部有“过审风险”的电视剧。这种倾向可以类比目前国内其他三种最流行的剧集模式:都市情感、婆媳关系、探案刑侦。

放不开的市场,甩不完的锅

“抗战神剧”丢人的事其实再小不过,日本的网友也最多喧闹一阵,毕竟中国影视产业整体的蒸蒸日上有目共睹。而伴随互联网巨头顺利扎根,原本粗糙的网剧翻身有了精品,电视剧的类型也在不断扩充,形势确实一片大好。

但在影视作品的质量上,头部作品的稀缺,底部粪作的泛滥,都已成为中国影视产业蓬勃发展下的不和谐音。每当在这方面撕扯时,分级制度和开放创作始终是绕不开的环节。

但是,分级制度要改造成具有中国特色,时间成本无算。开放创作又饱受分级制度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一直模模糊糊,让创作者也摸不准头脑。更别提连同性恋都差点划归到精神疾病,开放创作已成了一个捣不清的浆糊。

观众看了“神剧”可以甩锅给编剧,编剧甩锅给投资人,投资人甩锅给政府,热热闹闹一场大戏,谁都稳稳当当。但上面一条线,下面万根针,中国的创作环境自然一言难尽。

“抗日神剧”出海,和美国的B级片来华本质没什么区别,但观感上美国人民完全无所谓,中国网友却会感到十分丢人。因为美国的烂片是个人拍的烂片,但中国的“神剧”却是一个集体的“神剧”。

但市场终究在发展。小到编剧,大到产业,资本雄赳赳地进来,也就意味着无限的精进。“抗日剧”当然不可能消失,但我们终究可以让真正的“抗日”剧多一些,“抗日神剧”少一些。

作者 | 文创资讯记者 羊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