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有淪爲「被塞回牀底」的夜壺之虞,房企償債「蜀道難」!

現在房地產板塊岌岌可危。

當不少人還在加槓桿衝進樓市的時候,先知先覺的收割者正在從樓市裡魚貫而出。

已經有很多炒房客撐不下去了。

因為他們越來越清楚地發現,房價短期內很難反彈了,就再也沉不住氣了。

房地產有淪為“被塞回床底”的夜壺之虞,房企償債“蜀道難”!

房地產行業擾動了整個市場。

到底是為什麼?這個問題讓很多人頭疼,老趙總結了以下原因:

一、老美挑事將是常態般的存在

為什麼現在不少專家都在說“錢不夠就多買一套”,乃至不久之前有關部門領導喊“六個錢包”論,意謂集結三代人之財力趕緊購房。這個時候我認為應“調轉槍頭”,發出“購房風險警示”,建議擁有多套房者進行必要的調節,無房者要以最低的金融槓桿購房。究竟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使我有這種樓市觀點?

首先我要強調的是,基於中國房地產體制上的特色,加之通脹壓力中長期均無好轉可能性,“買房抗通脹”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但鑑於國際經濟、金融局勢瞬息萬變,老美挑事將常態化存在,突顯影響中國樓市走勢的變數趨於複雜、難以駕馭。

二、有關部門領導講到的四“要”警語讓房企提心吊膽

讓人憂心的是,在過去貨幣寬鬆與“土地財政”雙重效應的驅使下,無論是管理層部門、企業(國企、民企)、居民之債務平臺“節節走高”,已儼然成為真正意義的“債臺高築”!

央媽之所以在2016年9月30日重啟房地產宏觀調控,其力度甚至史無前“厲”,除了老美挑事爭端所可能帶來的衝擊,在此之前必需做好“扛打”與“防撞擊姿勢”之外,愈來愈惡化的金融機構“存貸比”,更是逼使管理層部門果斷出重拳整頓樓市、強力“去槓桿”的主要原因。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 5月15日 有關部門領導“語重心長”、意有所指的一番話——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更讓人“汗毛倒豎”,其話外音顯然是在表述長期存在於金融領域的高槓杆操作、借新還舊、管理層部門兜底、虛假交易…等模式將被徹底顛覆。

三、房企償債之路有如“蜀道難”

對始終高負債運營、連一直以“保守”、穩健形象示人的萬科,今年的負債率都高達84%,創該集團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遑論其他一向是“十個杯子六個蓋子”的房企們,聽到領導講到的四“要”警語有如晴天霹靂。

事實上,近期不斷出現的債券違約潮只是“冰山一角”,統計數據顯示,房企待償還的債券規模高達2.12萬億元,僅僅是未來一年將有1055億元債券到期,屆時開發商拿什麼還錢呢?向銀行“借新還舊”此路不通,之前靠發行境內外公司債籌資已難如登天,靠售房回款則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甚至只夠“塞牙縫”,這正是當前民間融資達到15%之原因所在。

四、房地產有淪為“被塞回床底”的夜壺之虞

上述種種足可說明目前開發商的處境極其艱難,央媽在面對老美挑事、加息、縮表的連串衝擊時,該選擇日本1991年模式“保匯率”?還是近幾年的俄羅斯模式“保房價”?恐怕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決定。

如此一來便意味著房地產確實有可能淪為那個“被塞回床底的”夜壺!更糟糕的是以當前國際金融、經濟形勢的雲譎波詭,樓市走勢未必再如既往由我們“說了算”,而是國內外各種力量權衡、協調、折衝的結果,因此我才會建議無房者,千萬不要以“高額舉債”或“六個錢包”的方式進場,多房者反而應進行必要的調節,該賣的賣,該換的換,該租的租,以策安全。

免責聲明: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