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芶江脆紅李」是怎樣成爲「網紅」的?

关注|“芶江脆红李”是怎样成为“网红”的?

近來,在百度搜索“芶江脆紅李”,名頭很響。

然而,面對很響的名頭,播州區科技特派員羅勇卻有些無奈:“現在,1000多畝的種植面積,只能滿足本地市場和一小部分快遞業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前景廣闊的網絡營銷市場。”

初夏時節,陽光撒滿鄉間的角角落落,天寬地闊,原野顯得格外亮堂。阡陌交通、屋舍儼然、大棚齊整、設施完備,一個個新農村雛形顯現……美麗芶江,猶如一幅山水畫卷正徐徐展開。

47歲的羅勇,是播州區芶江鎮林業站一名工作人員。2008年作為科技特派員,發揮專業知識特長,開展創新創業示範。他通過反覆試驗,引進脆紅李種植,自籌資金,在芶江鎮流轉土地建核心基地,從最初的3畝發展到300畝,2015年進入初果期,果品銷售收入就達96萬元,並帶動周邊幾個鎮鄉的農戶發展到1000多畝。

記者採訪時,羅勇正在橋村陽光苗圃場脆紅李基地指導村民分發樹苗。他介紹到:“苗圃基地都是手上活路,可以為留守婦女就近提供就業崗位,一天80元,一年下來,每人可收入2萬多元。”

关注|“芶江脆红李”是怎样成为“网红”的?

第一批種植的果樹,如今已進入盛果期,芶江離市區不遠,每到李子成熟的季節,前來採摘的市民絡繹不絕,果農足不出戶,自家地裡的脆紅李便銷售一空。羅勇給大夥算了一筆賬:每畝種55株,畝產3000多斤,按現在的市場行情,平均每斤5元,每畝產值在1.5萬—2萬元。

看到脆紅李銷售行情好,芶江鎮把它作為調整產業結構、開展精準扶貧、發展觀光農業的重點項目來抓,今年在基地一次性購買8000株脆紅李樹苗,派送給當地農戶。親自看到銷售火爆的場景,周邊農戶也是自發前來購苗木。

為推動“芶江脆紅李”打入中高端市場,把市場做到省外,進一步做大做強“芶江脆紅李”品牌,2017年,羅勇與圓通快遞公司合作,把業務發展到東北三省、華東地區、華南地區和雲南等地,發貨量達到3000多件,每天羅勇都要接到不少省內外顧客打來的訂購脆紅李的電話。合作社與圓通速遞實現了“雙贏”。

面對廣闊的市場前景,芶江現在要做的,就是腳踏實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擴大種植規模。

关注|“芶江脆红李”是怎样成为“网红”的?

文:遵義雜誌社全媒體記者 何玉梅

圖:遵義雜誌社全媒體記者 胡志剛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