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12年助學200萬元,這個民間協會是如何做到的?

关注|12年助学200万元,这个民间协会是如何做到的?

关注|12年助学200万元,这个民间协会是如何做到的?

成立於2006年的芶江鎮富誠聚助學協會,12年來,累計發放助學金近200萬元,圓了1800餘名莘莘學子的求學夢。

关注|12年助学200万元,这个民间协会是如何做到的?

地處川黔要道的苟江鎮,盛產桑蠶,商賈雲集,物阜民豐,人才輩出,素有進士之鄉的美譽,明清兩朝共出6名進士,11名舉人,湧現了龔聰、吳國霖、李嶽松等多位文人。芶江鎮自古鄉賢文化發達,民間捐資助學蔚然成風,可謂遵義市尊師重教的一個縮影。

芶江人熱衷於公益慈善事業的風氣並非偶然,也不是一時興起,這與芶江傳統鄉賢文化息息相關,也是芶江人一脈相承的優秀品質。

據《遵義府志》記載,芶江曾名“恩濟場”。 明朝以來,恩濟場有識之士,紛紛捐贈義田、建義學、興義倉,鼓勵芶江兒女求學上進。為了讚揚鄉賢們的義舉仁心,人們把此地取名為“恩濟場”,表達了見賢思齊的樸素願望。後來由於“恩濟場”場址幾次搬遷,搬到如今的芶江河畔,於是更名“芶江”。但勤耕苦讀,回饋鄉里的情懷,已經融入芶江兒女的骨子裡,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江西會館又名萬壽宮,主要由定居於芶江水的江西籍周、王、劉、代、徐、李六姓人共同出資建成,供江西籍人議事和重大集會時使用。清道光年間,朝廷興辦官學,周、王等六姓人主動提出,無償捐出江西會館,改為學堂,招收小學生入學讀書。1935年初改為第一中心小學,沿用至今。

关注|12年助学200万元,这个民间协会是如何做到的?

上世紀80年代初,芶江鎮籌建中學,政府劃撥的款項遠遠不夠,芶江人自發捐資湊齊。那次的捐資助學中,最為感人的是街上70多歲的五保戶胡國義老人,他賣了自己養的唯一一隻大公雞,得到5元錢,親自拿來捐給中學。雖然他捐得最少,但他的義舉卻感動了芶江人,他的名字永遠鐫刻進芶江歷史。

進入新時代,芶江人血液裡鄉賢文化、詩書耕讀的腳步沒有停歇,位於芶江中學的這座 “恩濟亭”,再次見證芶江鄉賢回報桑梓的故事,記錄著“春暉行動”的感人事蹟。

2006年,王克誠、吳光富兩位老人萌發了為發展家鄉教育事業做點貢獻的念頭,會同芶江鎮幾位在外知名人士四處奔走,共同創辦了基金會,累計募集資金330萬元,成立富城聚助學協會。並建立長效運行的助學機制,對家鄉學子扶優助貧,激勵他們努力學習成才,建設家鄉,報效祖國。

2014年獲貴州省“春暉行動”工作先進集體,2015年獲貴州省社會扶貧先進集體稱號。經過這些年的運作,富誠聚助學協會的影響越來越大,更多的芶江人參與到這項公益事業中來,受益人群也由大學生擴大到中學生,由貧困家庭擴大到優秀學子。

在鄉賢風氣的薰陶下,芶江鎮民風淳樸,社會和諧,全鎮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城鎮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極大改善,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了鄉賢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的良好態勢。

关注|12年助学200万元,这个民间协会是如何做到的?

文/圖:遵義雜誌社全媒體記者 何玉梅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