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跟銘記,歷史上的治世能臣,第一個無人能出其右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歲月也無法掩埋他們的光芒,他們在屬於他們的時代放光發熱。他們左右一個朝代,做出了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他們都值得被我們追思和銘記。

1.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武王伐紂後便不久去世,留下尚在襁褓中的兒子成王,在危難之際,周公臨危受命自己稱王。

追思跟銘記,歷史上的治世能臣,第一個無人能出其右

周公-姬旦

周公執政七年,軍政全在掌握之中,他力挽狂瀾,讓動盪的時局變的穩定。他東征西討,平定殷商舊部叛亂,東征期間滅掉50國,讓“小邦周”變成泱泱大國。他分封有功之臣,建立軍隊擁護國都,鞏固了當時的統治。

他製作禮樂,區分尊卑貴賤,讓天下知道有別有和,讓人民巡禮而行,社會變的更有秩序。在君主更迭方面,採用宗法制跟嫡長子繼承製,為後續長久治安,避免叛亂做出巨大貢獻。待成王長大有執政能力後,周公毫不眷戀權位,讓政於成王。他的無謂畏無私被孔孟稱為聖人,被賈誼評價為皇帝之前,孔子之後的中國僅有的大關係者。

2.管仲

管仲,姓姬名夷吾,管氏,字仲,春秋時間的法家代表。別譽為“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追思跟銘記,歷史上的治世能臣,第一個無人能出其右

管仲

管仲因為才能過人被鮑叔舉薦給齊恆公,他長袖善舞,利用種種手段實行變法幫助齊恆公稱為當時的霸主。

他整頓行政管理系統,使士農工商各盡其職,有效的穩定了社會。他善於用人,以賢德為選取標準,官員的升遷需要有足夠的政績。他重視經濟跟農業,開創職業技能教育,齊國因此國力大增。

管仲最早提出“華夷之辯”與“尊王攘夷”的民族主義思想,衍生了華夏的說法(華是華美,夏是廣大,所以我們的文明叫華夏,至於非我族類,就叫夷)。管仲的手段涉及到民生經濟,軍事政治,讓國庫空虛,外敵環繞的齊國當上霸主。

3.張居正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明朝中後期的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大明內閣首輔,開創了“萬曆新政”的牛人,梁啟超稱他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追思跟銘記,歷史上的治世能臣,第一個無人能出其右

張居正

張居正先後遇到兩個奇葩皇帝,一位是修仙煉丹的嘉靖帝,一位是可以30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在萬曆期間他當上首輔,掌握軍政,他任職10年期間,他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軍事上他任用戚繼光,李成梁,凌雲翼等名將守衛邊疆,平定叛亂。他整治吏治,使當時吏治還算清明,推行部分賦役改革扭轉了當時的財政危機,種種作為緩解了當時的社會矛盾。面對不靠譜的領導他還能逆流而上,治世之能臣他當仁不讓。

4.房玄齡

房玄齡,名喬,字玄齡,唐初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代古人像贊》寫道:“輔佐文皇功居第一,遺表之諫精忠貫日”。

追思跟銘記,歷史上的治世能臣,第一個無人能出其右

房玄齡

房玄齡在秦王李世民起義之時投靠他,為秦王參謀劃策,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居功與杜如晦並列第一。秦王即位後,他為中書令,管理政務長達20多年,善於謀略的他,為唐太宗的貞觀之治鞍前馬後,他用人不問貴賤,精簡官吏,制定法令,一生恪守盡職又不居功,是後世良相的典範。"房謀杜斷"可是流芳百世。

這些治世能臣他們恪守本職,功在社稷,值此清明之際,他們都值得被追思跟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