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四川的袍哥是一羣怎麼樣的人?

黎小潔


袍哥又稱哥老會,是清末民初的一個民間組織,大約起源於清道光年間。袍哥的含義主流說法是起源於關羽曹營留袍的故事,這使得這個組織隱然以反清復明為宗旨,於是到了晚清,很多袍哥加入革命黨,為推翻滿清出了大力。比如清末的袍哥大佬佘英,就為革命英勇就義。

佘英字竟成,四川瀘縣(今瀘州)人,家庭貧寒,以出賣苦力為生,後加入袍哥會,他講義氣,有才略被推舉為舵把(大頭領)。

1906年,佘英在同盟會會員黃復生引薦下,東渡日本拜見孫中山,從而加入同盟會,成為一名革命黨人。回國後佘英與四川籍革命黨人熊克武多次策劃起義,均告失敗。

1909年,在一次起義失敗後,佘英為掩護熊克武突圍而被捕,英勇就義。

綜上,我們看到袍哥在反清起義中的巨大貢獻,然而等民國成立後,在下九流社會沾染的惡習使他們很難適應身份的轉變,比如陝西袍哥張雲山的遭遇。

張雲山,陝西西安人,行伍出身加入哥老會成為一名袍哥,由於有軍方背景,他在哥老會中備受擁戴,手下有數千袍哥,1911年十月,陝西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成立秦隴復漢軍,張雲山任統制(師長),後來北洋勢力侵入陝西,張雲山成為北洋陸建章部下,張雲山對其溜鬚拍馬並拜陸建章為乾爹,卻被心狠手黑的陸建章將錢財擄掠一空,悔恨交加的張雲山一病不起,含恨離世。


林屋公子


袍哥是指清朝中後期活躍在四川一帶的秘密結社,這種秘密結社又稱哥老會。辛亥革命最早發源於四川,袍哥組織大多參加了反清鬥爭。在同盟會的聯絡策動下,一些著名的袍哥舵把子組織了東西南北中各路保路同志軍。根據範紹增的回憶,“袍哥組織遍及城鄉各個角落,到處可以打擊清軍。特別是袍哥兄弟夥中的農民,平時都撒在田間,從事耕種,一遇清軍,即出其不意的突然襲擊,漫山遍野的同清軍展開戰鬥,聲勢極為驚人。”因此,後人評價說:“四川之獨立,哥老與有力焉。”

四川獨立後,尹昌衡對了對抗清政府,決定利用袍哥組織來支撐自己的政權。他在成都公開成立“大漢公”總公口,自任總舵把子,軍政府各部也都組織公口。陸軍部有“大陸公”,參謀部有“大參公”,連城內各街、各警署都打出了公口招牌。還通令各縣袍哥舵把子率領兄弟夥到成都點驗。在這種形勢下,袍哥的人數迅速增長,袍哥組織如雨後春筍遍及各地,袍哥人數達到了數十萬。

(辛亥革命中的保路同志軍)

尹昌衡後來誘殺趙爾豐,成立了軍政府,穩定了四川局勢。革命有功的袍哥組織此時卻成了不穩定因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尹昌衡宴請一批重要的舵把子,打出了“功成不受賞,長揖歸田廬”的口號,收編了一部分進入軍隊,其餘的大部則讓他們自行解散,算是近代版的杯酒釋兵權吧。

但沒多久,康藏叛亂,尹昌衡率軍西征。叛亂平定後,尹昌衡被袁世凱騙到北京軟禁。那些還沒來得及解散的袍哥組織從此失去了制約。有的跟地方官府勾結,走私販毒,橫行鄉里,成為一方豪強。有的盤踞偏僻地區,淪為土匪,稱霸一方。進入軍閥割據時代後,袍哥組織也以各種方式活躍在四川。

一、淪為土匪或直接被軍閥收編

袍哥隊伍比一般幫會組織更加嚴密,既是兄弟關係,又有上下關係;既有袍哥的家法,又有軍隊的軍法,難以拆開打散。當時四川比較大的軍閥如熊克武、劉湘、楊森、潘文華、劉存厚、鄧錫侯等都收編過袍哥隊伍。劉湘曾在綿陽、廣漢一帶收編喬得壽的袍哥匪幫,編為獨立旅。其他被收編的有:陳蘭亭、鄧國章、範紹增等等。餘際唐所部四個團全部是袍哥隊伍。劉文輝的二十四軍,許多團長營長都是袍哥。

(傻兒司令)

二、成為軍閥的保鏢和負責地方治安

一些實力強大的袍哥雖然沒有被軍閥直接收編,卻提供了一種保鏢服務。劉文輝和鄧錫侯下面負責保衛的人員,全部是袍哥。這些袍哥往往以副官的面目出現,暗中負責安全事宜,並不參與軍事行動。除此之外,整個四川的地方治安,幾乎全是被袍哥組織包攬。一些機構,從頭目到成員全部是袍哥。甚至有的直接被某一個堂口壟斷,比如成都警備司令部鄉村情報所,主任就是袍哥組織華成社的舵把子,其成員全部是華成社袍哥,外人或其他堂口根本無法染指。

三、軍閥統治社會的工具

劉文輝授意其五哥劉文彩當上了“敘榮樂”總舵把子,利用幫規和紀律,控制著10萬兄弟夥。劉文彩還與各地各縣的袍哥舵把子三百餘人換帖,擴大影響力。劉文輝後來敗給劉湘,退居西康。為了殺回成都,他指使劉文彩在西康組織袍哥,成立敘榮樂雅安總社,約請川西各地袍哥舵把子到雅安與劉文輝見面,幫助劉文輝在袍哥土匪中拉隊伍,擴大勢力。

四、成為軍閥的打手

四川易幟後,軍閥們表面上服從蔣介石,暗地裡一直在抵抗。軍統曾經派一個稅警團進駐雅安,想監視二十四軍。劉文輝不能公然拒絕,暗中指使袍哥半路攔截,最終稅警團未能進入雅安。後來蔣介石也開始拉攏袍哥,讓孔祥熙出錢資助大的袍哥組織,扶植他們組織“漢華公”。後來的校場口事件,就是袍哥一手操辦的。

總體來說,民國時期的袍哥是軍閥統治的社會支柱,跟土匪和軍閥融為一體,難分彼此。但是在組織層面保留著自身的獨立性,主要體現在開香堂、執行幫規儀式方面。而袍哥組織內部講義氣,共患難,使得組織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dr迷蝶夢


為什麼叫做袍哥?

袍哥是四川哥老會的別稱,早期的時候是一個反清復明的秘密組織,後來演變成了互助互救的民間組織。袍哥和青幫、洪門同為民國時期四大民間幫會組織。

至於為什麼會叫做袍哥,目前有四種解釋:

1.出自《詩經》

《詩經》中有句話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袍哥”的意思就是入會以後大家都是兄弟,有飯一起吃,有衣服一起穿。這是目前大家認可比較多的解釋。

2.出自《三國演義》

我們知道關羽在民間地位極高。《三國演義》中武聖關羽被迫降曹以後,曹操賞賜給他一件錦袍。關羽把這些新袍穿在裡面,舊袍子穿在外面。曹操表示不理解,於是問關羽原因。關羽說新袍是曹丞相賜的,舊袍子是大哥劉備給的,不敢忘記大哥劉備的恩情。因此,用“袍哥”來作為幫會的名稱,表示“兄弟情深,忠義兩全”。

3.出自諧音

“袍”和“胞”諧音,表示同胞之兄弟。《漢留史》記載:

“異姓如同胞,見面稱哥弟,取“胞”、“袍”諧音之義”。

當然,也有少數人認為“袍”是同“保”聯繫起來,意思是保衛一方安寧。


4.出自服裝

漢人的漢服便是“袍”,四川以漢服為組織之名,意思就是入“袍”則為兄弟。目的在於以“袍”激勵大家不忘記漢江山,同時也是為了轉移清朝的注意力。


袍哥是一群怎麼樣的人?

道光年間的時候,郭永泰在四川永寧創立了“藎忠山”,會員達到了四千餘人。之後迅速發展,一共有12個大的袍哥組織。等到了咸豐、同治年間的時候,袍哥已經在全國普遍存在了。其中,曾國藩的湘軍和左宗棠的楚軍更多。

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以後,很多將士沒有了安置之處,加上戰爭的破壞,使得很多人無法生存而加入了袍哥。由於袍哥勢力的增加,常常會有反抗清政府和洋人的行動發生。比如“李永和、藍朝鼎起義、九龍山事件,餘棟臣教案”等等。


此時,四川袍哥會已經發展壯大了,清政府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即使鎮壓也無法根除這些民間組織。特別是到了辛亥革命的時候,四川大部分的男性都加入了袍哥,儼然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風氣。


參加袍哥的人員十分複雜。從人員組成上來說,早期的袍哥大部分是中下層人員。據記載袍哥有“僧、道、隸、卒、驚、培、飄、猜、風、火、爵、耀、戲、解、幻、聽”等人。很多中下層的袍哥,比如“飄、 猜、風、火、爵、耀”,他們就是以各種手段騙人錢財,甚至害人性命。

原因很簡單,因為袍哥成立的目的和天地會一樣,都是為了“反清復明”。當時上層社會人士為了自己的利益,大部分都擁護清廷的統治。因此,這些上層社會人士自然和像袍哥這樣的組織勢不兩立。袍哥也自然不可能把上層人士作為發展對象。


等到了民國的時候,由於民國政府統治無力,袍哥的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招收社會各界人士,加入的標準也隨著降低。三教九流中下九流的人有資格加入,而上層社會中的官員、鄉紳、鉅商也都能夠入會。大部分人都是為了在這複雜的社會中生存和維護自己的利益。

不過不同階級、不同行當的人加入的堂口是不同的。比如軍政委員、地主鄉紳只能入“仁”字堂口,“下九流”只能入“信”字堂口。因為通常情況下,仁、義兩個字輩的堂口都是一些非權即貴的人物,智、信兩個字輩的堂口多是社會下層人士,社會地位最低。


由於袍哥在當時影響力實在是太大,很多軍事將領如熊克武、劉湘、潘文華、陽頌堯、鄧錫侯等都加入了袍哥。他們利用袍哥的隊伍,增加勢力,爭奪地盤。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袍哥”是四川方言,就是哥老會在四川的別稱,早時稱漢流(留),到了晚清四川官方文件上稱江湖會、孝義會。其他還有袍兒哥、光棍、嗨皮、袍皮等一些在社會上比較流行的稱呼。


袍哥組織在四川存在了100多年,成為一股巨大的社會潛勢力。四川袍哥相當普遍地存在於四川社會各階層,無論城市或鄉村,各行各業,均為袍哥所滲透。據有關部門1949年的統計,全川人口中有袍哥身份者在70%以上,四川袍哥組織勢力之大,人數之多,在當時中國會黨中是少有的。

四川的土匪幾乎都參加了袍哥組織,但是參加了袍哥組織的人並不都是土匪,因為袍哥分“清水”和“渾水”,“渾水”袍哥才是職業土匪,“清水”袍哥則一般不幹違法亂紀的事。

袍哥會組織的名稱各地不一,初期通稱為“公”或“堂”。民國初年《臨時約法》訂有“結社自由”,遂改成為“社”或“公社”。其辦公處所,俗稱“碼頭”。

四川哥老會分五個堂口,即仁、義、禮、智、信。堂口有班輩之分。四川俗話說:“仁字號旗士庶紳商,義字號旗買賣客商,禮字號旗耍刀弄槍。”可見各字號之間,成員的來源、職業和所屬階層有所區別。

袍哥會各個字號之間互爭高下,以致同一地區的袍哥組織常見內鬥。有時,同一地區、不同堂口的有聲望的領頭人會聯合起來,組成大聯合形式的“會口”,又稱“合會”,用以互相聯繫,協調行動,調處糾紛。

四川袍哥會接收新成員加入稱為“開香堂”。申請加入袍哥組織的人,必須要有“引,保,承,恩”四大拜兄認可的手續,才能舉行“開香堂”的儀式。

參加人必須是“身家清白,己事明瞭”,“沒有夾灰卷口”即三代人沒有紅疤黑跡,沒有做任何壞事,為清廷做事的人不得加入。

開香堂是袍哥會的重要儀式,由全公口執事大哥拈香拜把。新入會者向五排以上的拜兄一一行叩拜禮表示謝恩,然後由“恩”字號拜兄賞賜排座。在排位方面,一般新進人員均稱“么大”。

通常,有權有勢有地位的人可破格一步登上大爺或三爺排位。這種情況叫“上山插柳”。入會後,“么大”還要照例給四大拜兄送禮酬謝,同時向公口繳納入會金,再通告本碼頭各公口,經過“仁義禮智信”各堂口人的認可後,這樣才是真正的袍哥成員。

袍哥會的幫派文化及暗語

袍哥會的核心價值觀是“尚義”,其最重要的幫規和章程一般認為沿用了天地會的《金臺山實錄》和《海底》。其對外聯絡的方式有茶陣、口令、隱語(江湖話)、手勢、蘭譜、拜貼等。

袍哥會的主要成員是無業遊民和下層民眾,它只有代表他們的利益和要求,才能出現眾望所歸。

袍哥以封建倫理作為自己的倫理觀,律己律人即以“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以“仁、義、禮、智、信”為群體信條,要求會眾對組織保持絕對的忠信和依賴,對大爺的絕對服從。

袍哥價值觀的實質就是以人身依附形成團伙,把桃園結義作為相互關係的楷模,把關公奉為崇高行為的典範,把江湖義氣作為行為準則。它要求會眾對同胞的困難有無條件援助的義務,同時也有接受援助的權利。

另外,為了標榜“義”,袍哥內部存在著“認盜不認偷”的觀念,即允許搶劫攔道之類的行為,卻不允許偷雞摸狗的行為,對盜匪和竊賊持不同的態度。

四川袍哥文化離不開茶館,作為公共空間的茶館成為袍哥的活動中心,他們在那裡聯絡、聚集和開會,成為袍哥社會網絡的一個重要部分。袍哥們利用茶館進行各種活動,推動了茶館文化的發展,各袍哥碼頭的辦事場所就設在茶館內,有些茶館本身就是袍哥所開。

袍哥大爺們在茶館內處理這些民事糾紛,川西人叫“判公道”,川東人叫“付茶錢”。以上這些對當代四川甚至西南地區的民俗文化、民眾性格、商業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如今天的四川方言裡面常用的一句口頭禪是:“袍哥人家決不拉稀擺帶”,用於朋友兄弟間,意思就是很耿直,說話算話。


食舊堂


袍哥,是清末民國時期四川特色的民間組織。

袍哥並沒有統一組織。是以鄉鎮、碼頭為基礎單位自發按行業、地域組織起來,勢力最大也不過一縣乃至一城之地。所以可能出現隔河不買賬而且互相看不上的勢力。

袍哥本身分為清水、渾水袍哥。清水當然是各地有身份的體面人組成。渾水自然就是不講規矩的草莽乃至於罪犯。

比如著名的傻兒司令範紹增。他祖父一直是鎮長,大地主。顯然是威震一方的袍哥大爺而且是清水袍哥。可範紹增加入反北洋軍暴動被仇家揭發,祖父只好開除宗族,範紹增被迫上山落草為匪,這就成了渾水袍哥。藍黨熊克武驅逐北洋軍後,範紹增被藍黨另一派系實業團招安,成為當時最大軍閥顏德基所部營長再逐步晉升團長,後跟隨揚森當了旅長師長,當然就是官身了,又被大竹縣及重慶袍哥組織接納為清水袍哥。


四川達州


江湖黑道從明末始分青,洪兩門,青幫且不論,洪門出袍哥,其義可理解為今天的大哥。盛行於川,滇,黔。傳承幾百年,近代許多名將皆曾是當地袍哥。現港,澳,臺。俱有分支。其門家法甚嚴,規矩甚多,禮數甚致。多出仁人智世!為中華近代育出了不少英才豪傑。惜!現今之人,人心不古,數典望宗之輩逞一時之勢,沒規忘矩,自決於世!袍哥恐也救不了你。


如風190128341


作為曾經的一段歷史,它的存在在那個年代,有它旺盛的生命力和價值。也為地方社會的一個縮影,拋開它的功與過、是非曲直不論,這種民間自發的社會組織結構嚴緊、管理性極強,有廣泛的生存基礎,在特定地區甚至超過了某些地方政府的功能。如川西劉文彩等人控制下的袍哥會,讓縣政府的縣長都要看他們的臉色,否則會出現政令不通等各個尷尬局面。當然,這種社會組織,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而失去了生存土壞和基礎。如今,它只能成為一段過去的歷史罷了。


照在水裡的月亮


袍哥組織在四川存在了100多年,成為一股巨大的社會潛勢力。四川袍哥相當普遍地存在於四川社會各階層,無論城市或鄉村,各行各業,均為袍哥所滲透。據有關部門1949年的統計,全川人口中有袍哥身份者在70%以上,四川袍哥組織勢力之大,人數之多,在當時中國會黨中是少有的。

四川的土匪幾乎都參加了袍哥組織,但是參加了袍哥組織的人並不都是土匪,因為袍哥分“清水”和“渾水”,“渾水”袍哥才是職業土匪,“清水”袍哥則一般不幹違法亂紀的事。

袍哥會組織的名稱各地不一,初期通稱為“公”或“堂”。民國初年《臨時約法》訂有“結社自由”,遂改成為“社”或“公社”。其辦公處所,俗稱“碼頭”。

四川哥老會分五個堂口,即仁、義、禮、智、信。堂口有班輩之分。四川俗話說:“仁字號旗士庶紳商,義字號旗買賣客商,禮字號旗耍刀弄槍。”可見各字號之間,成員的來源、職業和所屬階層有所區別。

袍哥會各個字號之間互爭高下,以致同一地區的袍哥組織常見內鬥。有時,同一地區、不同堂口的有聲望的領頭人會聯合起來,組成大聯合形式的“會口”,又稱“合會”,用以互相聯繫,協調行動,調處糾紛。

四川袍哥會接收新成員加入稱為“開香堂”。申請加入袍哥組織的人,必須要有“引,保,承,恩”四大拜兄認可的手續,才能舉行“開香堂”的儀式。


八點寶寶


五通橋的袍哥楊明仨,控制鴉片,賣到上海黃,杜等頭目上。官方不敢查,利用一共金水道運到上海。當時劉文輝的鴉片也是通過這個關係賣到上海。劉文輝的財務管理人宋伯林也是五通橋的人,他是宋伯林的弟弟,把貨交給宋德方再轉給楊明山後賣到上海。沿途就是袍哥保衛方能運到。楊明山與黃金融,杜月笙聯繫密密,幹出了煙霧上墳的壞事。


yxd580531


兄弟當前義為先,上三為天,下三為地,中間乃仁義。三江永泰拜碼頭。兄弟不材,敬四方英雄;摸摸鳳凰頭,你我得封侯,摸摸鳳凰腰,你我弟兄騎馬掛金刀,摸摸鳳凰腳,你我弟兄加官又晉爵。

來自一個袍哥人家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