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軍庫爾蘭集團軍羣的堅守有什麼軍事意義,是否屬於浪費兵力?

小小狼王


庫爾蘭集團軍群是原屬於北方集團軍的精銳部隊,大多都參與了“傑米揚斯克”、“霍爾姆”、“列寧格勒”等殘酷的包圍戰,在1944年之後是德軍東線戰場建制較全、狀態較好的部隊,在蘇軍“巴格拉季昂”行動的先頭部隊推進到里加灣之後,庫爾蘭集團軍群就基本註定了被分割包圍的命運。不止一位德國將軍建議希特勒將這支最後的精銳部隊回防到德國本土東普魯士,或者是波蘭平原去加強這一地區的防禦力量,但是希特勒的態度很堅定,他要履行自己的諾言“給波羅的海雅利安人提供保護”。

據戰後統計資料顯示,庫爾蘭集團軍包括2個集團軍26個師大約20萬人,戰爭的最後幾個月時間裡這支部隊頂住了蘇聯紅軍6次大規模進攻,大約有50萬蘇聯紅軍被牽制在里加方向不能參加對德國本土的作戰,這或許是希特勒的真正如意算盤。德國大本營不止一次的命令庫爾蘭集團軍司令“卡爾·希爾佩特”陸軍大將率部向蘇軍發起進攻,由於這支部隊還保有虎式坦克等技術兵器,讓蘇聯紅軍不敢小覷不得不部署重兵防禦可能來自後方的襲擊,很明顯希特勒為波羅的海雅利安人提供保護是假,讓這支部隊留在敵人後方吸引敵人力量減輕本土作戰的壓力才是真。

其實表面上看庫爾蘭集團軍群有20萬人的兵力,實際上包括了很多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甚至是俄羅斯偽軍,真正的德軍兵力也就10萬人左右,最後在1945年5月份受到鄧尼茨投降命令的僅有14萬人,其中只有大約8萬多名德國士兵。可見一旦將這支部隊全部撤退到德國本土,那些外籍軍團的戰鬥意志會瞬間瓦並解淪為“倒戈叛軍”,只有讓他們留在自己的國土上繼續與蘇聯紅軍為敵才是對第三帝國最有利的,因此希特勒的戰略部署不算浪費兵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