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民:書之大者 字如其人

  初識書法家馬惠民先生,是被他嚴謹的隸書和工整的篆字所吸引。一位書法家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定也會閃爍著其明心見性的內在蘊志。書作中呈現出的細膩與不苟,讓筆者不禁想:這難道是一位內心沉潛,不爭不求的淡泊君子?當見到的馬先生本人,果是一位清瘦矍鑠,文質彬彬的謙謙君子。當“字如其人”之語與現實狀況相合的那一剎那,會讓人不覺會心一笑。

馬惠民:書之大者 字如其人

清廋矍鑠的馬惠民先生

陶然心性 藝境遠篤

  馬惠民先生1935年生於河北省清苑縣,1951年入伍,1974年轉業到北京。採訪的這天,馬老先生是在老伴和小孫子的陪同下來到現場的。在筆者與馬惠民先生的交談中得知,他和老伴在六十年前結為夫妻,對於他在書法藝術上的執著,妻子一直都默默支持和陪伴。“我們現在住的地方,雖然條件不是太好,但我感覺到非常溫馨。”馬先生是這樣描述自己的家。言談間可以感受到,這對老夫妻六十年來走過風風雨雨,依舊是相濡以沫的其樂融融。也讓筆者的腦海構築著一幅浪漫的畫面,在夫妻二人中,流露著和諧與安然。就這樣靜靜地,不期而遇了金婚時光!而他的書藝成就,也就閃耀著致遠的靈性光芒。

  馬惠民先生告訴記者,他系統地練習書法,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的。後在1993年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第一屆學員班和第二屆創研班學習,並取得兩項結業證書。先學貼,後學碑,進而專攻漢隸。初練《史晨》,兼習《曹全》、《張遷》、《石門頌》等隸碑經典。至今已從事書法教學30餘年。

  “當時我沒多想,就是想讓退休後的生活豐富些。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寶藏,學習它不僅增長知識,更能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從一個簡單的理由開始,一練就將近四十年。這段過程,被馬先生形容為“苦中悟”。他從沒有專門的畫案,也沒有專業的創作室,家裡的飯桌就是他臨池不輟的地方,幾十年如一日,絲毫沒有嗔怨。他始終覺得,取得進步和收穫,不是靠優越條件,而與個人的努力和專注有關,關鍵在於是否用心。

  “學習書法,主要在心境,不能浮躁,不能誇張,不要刻意。創作這件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歷很長時間的積澱,並等待靈感的碰撞。”

馬惠民:書之大者 字如其人

馬惠民:書之大者 字如其人

  正是這份淡泊心志,讓馬惠民先生在不斷研習的積累中,悟道著書習真質。他把自己的創作觀點總結為三個字“守,跟,為”。“守”有“三度”,即承古之研的準確度,對藝術感知的強度以及創作作品的力度;創作要跟國家的形勢,而不是跟社會的潮流;作品則要突出為人民服務的內容。書法作品不只是表現技法,也不是純藝術,而是有深厚地文化內涵。它的任務是服務民眾,喚起民眾,成為引領民眾團結,奮進的凝聚劑,一個藝術家要有目標、有追求、有情感,有了這種情感書作就有了血肉,故在馬先生的作品中,很少能看到應酬之作。他在創作時,特別強調靈感的逸興所致,他從不會隨便承應別人的要求,若是答應了,就會等待狀態最好的時候來進行創作。這也可稱是一位藝術家潔身自好的踐行原則。

  “如果一件作品中,以物質和名利為追求的,那麼藝術性就會淡化,從作品的整體氣韻上,也會傳達出一種諂媚之俗,就不會有法度嚴謹,高雅緻遠的氣勢,也就背離了藝術創作的本質。”

馬惠民:書之大者 字如其人

馬惠民:書之大者 字如其人

  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其本在於創作者內心之蘊藉,而技法是為末也。技法是為“情”服務的,那麼,馬惠民隸書所表現出的心性,不是雄強霸闊,而更多卻是筆墨意趣。以靈動的筆觸、變化的結構表現輕重、徐疾、濃淡、枯溼、疏密、欹正等不同藝術效果,筆墨之意趣的表達,在創作中被淋漓發掘,而所有這一切又歸於性靈內質所統攝,即都是為揮寫感懷、表性達情服務的;且抒寫心臆與技法之用,又是通過協調一致的筆墨細節反映出來。體會馬先生的作品,觀者能感受到一種澄澈的篤靜,也就是其所說“作品的力度”非常強烈。

  細品馬惠民先生隸書,大有拙稚可愛之處,體現在點畫和結體處理上,與那種粗獷型漢隸寫法有著一脈相承,卻又截然不同的格調兩極。雖拙稚又不乏樸厚之氣,後者乃秦漢書法令人神往的韻度,其技術延伸或稱為漢魏古法,主要特點是質、樸、厚,向上可追溯至秦人之古隸寫法。這種情調亦時時顯現於馬惠民隸書風格中,具體到點線細節上,比如以藏裹鋒運筆為主導,間或有勁健的出鋒等等。

  “我的隸書脫胎於《史晨》,我一直堅持的觀點就是,任何創新手法一定是源於傳統的,傳統是基礎,基礎打好,再慢慢磨練,所謂的創新和自我風格不是追求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積累形成的。”

馬惠民:書之大者 字如其人

馬惠民:書之大者 字如其人

馬惠民:書之大者 字如其人

馬惠民:書之大者 字如其人

  再觀馬惠民先生隸韻,新穎中見奇趣,樸拙裡透顯厚遠。其樸拙與奇趣風韻,非但沒有出離章法的刻意和造作,且在一定條件下,讓這兩種風格熔冶為相輔相成之兼有。故其隸體之作的風貌逸格有異於時下諸多隸書作品,翻開其作品集,他的隸書往往能夠引人入勝,令觀者印象深刻。筆法凝練,結構謹嚴,方整勁挺,稜角分明,書風端正朴茂,雄渾沉穩。這是馬先生常年臨池不輟,深研傳統而糅融後的成果,是從深厚功力中蒸騰而出的,滲透人心之優雅韻致。

研成譽滿 不輟揚播

  若說隸書之寫是馬先生承古有序的功力彰顯,那麼篆書之作,便成為他另一種內心追求的寫照。馬先生告訴筆者,他剛開始時並不以篆、隸為主,而是多練草、行。隨著內心覺知的愈發強烈,他逐漸開始對隸、篆書體蒼勁,古樸,雅遠的氣韻所吸引,並開始轉變了研習方向。馬先生的篆書,有一種清淨古厚的韻致,他喜習大篆,其用筆遒勁凝重,平實穩練,酣暢淋漓,又挺撥堅定,在章法上恣肆欹側,疏密一任自然,不激不勵,妙趣天成。細品之又見精巧雅緻,章法、行氣也頗顯靈動灑逸,通篇作品沉著有力,且古妙異常。

馬惠民:書之大者 字如其人

馬惠民:書之大者 字如其人

  馬惠民先生曾參加國際、國內書法大賽,多次獲金、銀、銅等級獎和優秀獎、創新獎等。並獲“國際銀獎藝術家”、“紮根群眾,服務群眾的傑出書法家”、“全球華人最具影響力藝術家”、“國務院國賓禮特供推薦藝術家”等稱號。紀念建國65週年獲“共和國十大傑出藝術家”,2015年獲“國際和平藝術家”等。作品入編《百年經典——中國書畫全集》、《當代中國書畫名人圖錄》、《中國書法家選集》、《第五屆亞細亞藝術大賽》。本人入編《世界名人錄》、《世界華人書畫家年鑑》、《世界文化名人辭海》、《21世紀人才庫》等多部大型辭書。《人民日報》海外版和《產經新聞》等多家報刊、網站發表作品和文章十多篇。《文化人報》做專訪。在國際書畫展及研討會發表論文2篇。出版個人專輯《龍年說龍書龍》及《馬群書法藝術》、《禎祉》、《國禮藝術》各一部。《柳公權玄秘塔教與學》、《柳公權玄秘塔基礎知識》、《漢隸書史晨碑教與學》各一部。1997年為迎接香港迴歸,組織百名書畫家,創作書畫作品100幅,組成百米長卷。曾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展出。2003年舉辦個人“書龍回鄉彙報展”。同年被中國書畫交易博覽會組委會(香港在線)評為:“中國最有收藏價值作品500強藝術家”。作品多次在韓國、日本、法國、德國、澳大利亞、英國、泰國、巴西等國家展出,並被國外友人收藏。

  多年的苦研和實踐,更讓馬惠民先生在書壇也收穫了名譽和聲望。馬先生現為國現為家一級書法師,學院派藝術家,國務院國賓禮特供推薦藝術家,中國書畫名家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畫黃頁網藝術委員會創始副委員長、首席藝術家,中國國際名人協會理事,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會員,遠東中華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終身名譽院長等。雖然平時繁忙,但他始終都在堅持每天對筆墨的“問候”。

  “寫作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我每天都要潤潤筆,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我希望用言傳身教來把我們中國優秀的書法文化傳播得更廣,做點兒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情吧。”

  其實,除了書法之外,馬先生還有一項愛好,就是打太極拳。他將二者的關係形容為“太極是不握筆的書法,書法是握筆的太極”。他也常常告誡學生,學書法要苦練,但不能傻練,要動腦筋。每個人都有本自具足的天賦,要不斷學習,併發揮想象力來激發自己的悟性,這樣才能讓所付出的勤奮努力不白費。足見,馬先生對此也是有所踐行實得的。

  曾有媒體這樣評論馬惠民,“他是一位紮根群眾,為人民服務的藝術家”。誠然,他始終在以專篤、不苟之言行從事,並傳播著書法這門中國藝術,創作出更多大眾喜愛的作品,讓更多人在其作所傳達的靜遠與沉潛氣韻中感受到書法藝術的魅力。(記者:楊丹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