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唐中宗知道韋後與武三思私通,缺充耳不聞?

談歷史扒文化


對武三思與韋后的私情,李顯一直佯裝不知。原因不外乎是這麼幾個。一是自己軟弱管不住;二是自己無能管不了;三是為了求全不去管。

用三個字來說中宗李顯復位後的後宮生活,那就是“髒亂差。”李顯、韋后、上官婉兒、安樂公主、武三思們弄的那些爛事很難理清。

要用三個字來說李治,那簡直就是“窩囊廢。”在母親的陰影下生活,在皇后的操控下中執政,在妻女的陰謀中死亡。

那時候,唐中宗李顯、韋后和武三思等各懷鬼胎,卻又要抱團取暖。

683年12月10日,李顯在父親高宗李治的靈柩前當上皇帝,可他是一個實在弄不了事情的君主。為了儘快擺脫母親武皇后的控制,上任沒幾天,就把自己的老丈人韋玄貞等一杆子韋氏族人往大唐的宰相班子裡塞。結果只當了55天皇帝,就被母親拉下來了。後來被湖北均州、房州等地。

武則天晚年,神龍政變改變了歷史的流向,政權回到了李家手裡,李顯第二次當上了皇帝。幸福來得如此突然,首先是韋皇后拿不住,私心迅速膨脹,要求中宗李顯扶持自家人。很快,韋氏家族的壯大起來,大唐的大權基本上掌控在他們手中。

這時候,韋皇后想和自己的婆婆武則天一樣操控天下。但是自己的力量還不夠豐滿,不能和擁護李唐的宰相張柬之等人抗衡。

怎麼辦?武三思成為韋皇后的獵物。

再說武三思,這是一個心裡五花六花的人物,他曾經也盯著皇帝的位置,但是被晚年的武則天拋棄了。武則天死後,武三思感到自己的基本上喪失了話語權。他覺得如果能和韋皇后聯起手,說不定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各人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兩個心懷鬼胎的人馬上就走到了一起。

我們還得說說武則天時代的女宰相上官婉兒。這是一個深耕大唐官場的人物,她知道要在中宗時代站穩腳跟,必須取得韋后的信任。思來想去,她把自己的相好武三思推薦給了韋皇后。為了綁住武三思的心,李顯和韋后一商量,先把自己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他,曾經的政敵形成利益同盟。

可是不久,武三思和自己的丈母孃韋后染上了私情。後來,武三思不但可以隨便進入後宮,而且還當著李顯的面和皇后玩耍遊戲,十分親暱。中宗一朝的文武百官沒有人不知道這件事情。不會管、不敢管、管不了,李顯索性睜隻眼閉隻眼。

可悲之人必有可憎之處,李顯實在擔當不了大任,不久就被老婆孩子下了毒,直到死亡。



文蹤旅跡


唐中宗李顯是唐朝歷史上非常傳奇的一位皇帝,他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母親是武周皇帝、唐朝皇后武則天。

唐朝顯慶元年(656年),唐中宗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

在他的兩位皇兄李弘與李賢一死一廢之後,唐中宗被立為皇太子。

唐朝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死,唐中宗繼承皇位。

唐中宗登基後,尊武則天為皇太后,政事皆取決於武則天。唐中宗重用韋后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但遭到宰相裴炎和武則天的反對。

唐朝嗣聖元年(684年),李顯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

不久,唐中宗的弟弟李旦做了傀儡皇帝,也就是唐睿宗。

唐中宗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十四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嚐盡了人世的艱難。

唐中宗被囚禁後不久,唐睿宗上表遜位,武則天登上了皇帝寶座,成為一代女皇,唐中宗很惶恐,還好韋氏跟他多年同甘共苦。

武周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秘密召回唐中宗及家人,重新立唐中宗為皇太子。

武周長安四年(704年),武則天病居迎仙宮,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

武周神龍元年(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發動神龍政變,相王李旦也配合行動,唐中宗復位稱帝,復國號為唐,立韋氏為皇后,破格追封韋后之父親為王,並讓韋后參預朝政。

韋后利用唐中宗對她的信任,積極干預朝政,這時,她把目光投向了兒女親家武三思。

武三思是武則天的侄子,武則天稱帝后,武三思被封為梁王,甚至差點當上了皇太子。

武則天退位後,武三思不僅沒有失勢,反而因他是復位的唐中宗的親家,很快就成為皇宮的常客。

韋后要專權,就倚重武三思,兩人結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甚至產生了曖昧關係。

但唐中宗對這兩個人都非常信任,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戴了綠帽子,還把武三思引為知己,視為心腹。

所以,唐中宗既然不知情,自然就充耳不聞了,也是一個可憐人啊。


歷史這樣說


神龍元年正月,張諫之,桓彥範,崔玄等人發動史稱神龍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逼迫躺在病榻上基本動不了的武則天退位,擁舉中宗李顯再次繼位,重續了李唐血脈。


從小在老媽武則天強勢的陰影下,李顯和他兄弟幾個顯得格外懦弱遲疑,也難怪那裡面有高宗李治的基因。重新坐在金鑾殿上的李顯看著山呼萬歲的群臣,心裡唏噓不已,恍若隔世,這一切已經相隔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前自己被母后武則天從皇位上硬拽下來,就被貶房州,這不是普通人過的幾十年。每天都提心吊膽,當聽到京城裡有人來就想到要自盡,隨時隨地就可能被人送上三尺白綾,每當想到兩個親哥哥的下場都不寒而慄,這是日日擔心受怕,不是人過的日子。


還好身邊結髮妻子韋氏經常勸慰,禍福無常,反正早晚一死,何必自己一天到晚這麼著急呢。就這樣苦熬歲月,五十歲的李顯總算等到武則天回心轉意的那天,招他回京。李顯想總算熬出頭,激動萬分,對韋氏說不管以後你幹啥,我都“不相禁制”,就是你想幹嘛就幹嘛。中宗也是出於這麼多年自己在最落魄的時候韋氏能不離不棄始終照顧侍奉他的這份感恩之心,繼位後封韋氏為皇后。

中宗雖然復位,但政局並不穩定,武則天時期相當於武后文秘的上官婉兒和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走近了李顯和韋后的生活。這武三思其實是神龍政變的漏網之魚,張諫之等人認為武三思雖是武氏餘孽,但天下以定,他掀不起大浪來,不能再殺。另一方面,武三思是中宗李顯的表兄,女兒安樂公主和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還是夫婦,李顯和武三思還是兒女親家,殺掉女兒的公公,女婿也得受牽連,那“不相禁制”的韋后肯定是不答應的。

而上官婉兒早就和武三思在武后時代就已暗合,中宗復位後對她也有好感,封她為婕妤,這小女子可非一般,遊刃於武氏,李氏宮廷勢力之間取利,在她牽線搭橋下,兒女親家,韋后和武三思在宮裡會面。

宮廷權鬥,宮心計,一點沒錯,上官婉兒把武三思推向韋氏,皇后交好她,皇帝也倚重她,她作為一奴婢出身能在宮裡長久立足確保自己在宮裡的地位,這是關鍵一招。

武三思這邊把韋后搞定,這個武氏餘黨一顆驛動的心總算放進了肚子裡,韋后枕邊風一吹,中宗李顯自然把這位表兄親家招入宮內,商量國家大事,順便和韋后嘮個家常,就這樣中宗,韋后,武三思,上官婉兒親親熱熱打成一片。平時韋后和武三思玩棋,眉來眼去,打情罵俏,中宗熟視無睹,為二人清點籌碼,算是中國歷史上級別最高最有“涵養”的觀棋者了。



二十三年的監禁歲月,一朝昇天登極,宮中佳麗自然已眼花繚亂,不免冷落了韋氏,既然武三思能讓韋后開心,自己又有“不相禁制”有言在先,大內之中都你好我好大家好,一片和諧社會,何樂不為呢。

可是中宗這幫人激情燃燒的歲月註定不會長久,武三思和張諫之等神龍政變頭腦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停的,韋后本質是志大才疏,根基淺漏,可偏偏要效法武則天,中宗儒弱寡謀,在他人慫恿下任憑張諫之等肱股之臣被貶死,一場更驚心動魄的宮廷政變正在醞釀之中,中宗李顯將死於非命。


看遍山川


首先我不認為韋后真的與武三思私通,其次,就算真私通,唐中宗也不可能知道。

我們來看《資治通鑑》,《通鑑》關於唐中宗之死有一段是這麼說的——

散騎常侍馬秦客以醫術,光祿少卿楊均以善烹調,皆出入宮掖,得幸於韋后,恐事洩被誅;安樂公主欲韋后臨朝,自為皇太女;乃相與合謀,於餅餤中進毒。六月,壬午,中宗崩於神龍殿。”

這裡說馬秦客、楊均擔心自己和韋后私通的事情暴露後,自己會被殺死,所以和想做皇太女不成的安樂公主合謀暗殺了唐中宗;大家請注意,這裡關鍵是“恐事洩被誅”,如果說唐中宗因為當年同患難而對韋皇后私生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請問為什麼他只對武三思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所以,我認為即使武三思與韋皇后真的私通,那也必然是瞞著中宗的;而韋皇后死後,睿宗以一品夫人的禮節安葬韋皇后,我認為這大概也是韋后並沒有真“穢亂宮闈”的一個旁證。

但是不可否認,唐中宗時期,韋皇后和武氏勢力極大,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這是唐中宗故意為之。

唐中宗前半生經歷了起伏跌宕,被流放均州、房州等地十四年之久,在朝中沒有深厚的根基,對第二次稱帝有如履薄冰之感。而其弟相王李旦先後接替皇位、擔綱皇嗣,在他身邊,聚集了很強的政治力量。

比如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的“五王”裡,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己長安四年均為司刑少卿,敬暉長安三年為中颱右丞,崔玄暐長安中為文昌左丞。

刑部的三人與尚書都省的二人是如何產生聯繫的呢?

據五王傳記,長安中,袁恕己在任司刑少卿時,兼知相王府司馬,當時姚崇為相王府長史張柬之在長安末被姚崇由司刑少卿推薦為秋官侍郎,或有袁恕己的引薦。桓彥範長安四年遷司刑少卿,與張、袁等成為一個團體成員。

敬暉與崔玄暐兩人雖未在刑部任職,但與刑部也有聯繫,崔玄暐之弟曾為司刑少卿,崔玄暐有條件因其弟的關係結識張、桓、袁等,並推舉與自己同在尚書都省的敬暉與之結交,最終形成了政變中的五人核心團體。

這也就是說後來的唐睿宗,現在的相王和太平公主在中央的力量比唐中宗大得多。

當然,唐中宗不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身為皇帝,出於本能,他也要改變這種情況,雖然這種行為本質上是防禦性質的,但是他還是急需擴大自己在朝廷的力量。

最後他選擇了三股力量成為自己核心力量:東宮舊臣、外戚、諸武。

東宮舊臣:

神龍政變後,中宗將曾任太子左庶子的韋安石召回,升任中書令,封鄖國公,賜實封三百戶,不久改任戶部尚書、侍中。中宗和韋后曾在正月十五日夜,親倖韋宅,厚加賞賜。

召曾任太子右庶子的唐休璟,拜為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郡公。不久,拜為尚書右僕射,再遷中書令。又以東宮舊官,賜實封三百戶,封宋國公。

魏元忠,原為東宮左庶子,中宗即位,立即召其回京,拜為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

中宗還封了很多東宮舊臣,這裡就不一一舉例了。

再來說外戚:

韋溫,韋后從父兄,神龍中累遷禮部尚書,封魯國公。

韋溫弟湑,左羽林將軍,封曹國公。

韋后一個妹夫陸頌為國子祭酒,另一個妹夫馮太和為太常少卿。馮太和卒,韋后這個妹妹又嫁嗣虢王邕。

韋湑子捷,娶成安公主,韋溫從祖弟濯,娶原嫁王同皎的定安公主,皆拜駙馬都尉。

景龍三年,韋溫遷太子少保、同中書門下三品,仍遙授揚州大都督。韋溫等“既居榮要,燻灼朝野,時人比之武氏”。

最後是諸武

神龍元年二月,詔以“特進、太子賓客、梁王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加實封五百戶,通前一千五百戶。”武則天在位時所封其他武氏諸王,雖多降為國公、郡公,但仍算受到厚待,當時直臣宋務光、蘇安恆上書勸諫,但“帝不悟”。

其實,不是“不悟”,而是唐中宗有意為之。

在唐中宗看來,在朝廷勢單力薄的自己,為了在三人(李旦、太平公主)聯盟中取得控制權,武則天倒臺後人人喊打的武氏是合適的政治夥伴。

綜上所述,唐中宗時期武三思坐大實乃唐中宗有意為之,韋皇后親近武三思除了兒女親家的關係,也有拉攏諸武為己用,為皇帝用的心思,至於中間兩人有沒有私情,實乃末節。


蘭臺


據某些心理學家的觀點,如果母親的性格過於強勢,就容易導致其子性格的懦弱。而身為“一代女皇武則天”之子的唐中宗李顯,無疑就深受這種影響。唐中宗李顯及其弟唐睿宗李旦的性格跟其父唐高宗李治比較相像,都比較懦弱,缺乏主見。

“帝制時代”是家國不分的,為防皇權旁落,懦弱的皇帝往往依賴於內主,我認為這才是唐高宗李治最終選擇武則天為後的內在原因。以李治的性格與能力根本就駕馭不了如長孫無忌那般的群臣,即便其依賴於其他臣僚搬倒了長孫無忌,大權也仍會旁落到其他臣僚的手裡。所以,為穩固皇權,性格懦弱的李治就必須要選擇一位敢於決斷,能夠給自己以依賴的皇后。

李治如此,李顯也是如此。李顯在李治死後,繼承了皇位,可是國政大權卻由其母武則天所操控。性格懦弱的李顯便只好依賴於自己妻族--韋氏的力量,想將韋后的父親韋玄貞擢升為侍中(宰相職)。卻遭到裴炎的強烈反對。李顯生氣道:“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裴炎將此事上報武則天,武則天大怒(實質是李顯欲擺脫武則天的控制),將繼位才55天的李顯廢黜,貶為廬陵王。

李顯先後被軟禁在均州、房州長達14年之久,而其身邊也只有韋氏陪伴,兩人多經磨難、禍福相依。而在此之間,武則天登基為帝,廢唐建周,對李唐宗室大肆殺戮。而在各地亦有紛紛以李顯為旗幟起兵,反對武則天。這更使得李顯惴惴不安,每聽聞有武則天派使臣前來,都惶恐不以,一度想自殺。而韋氏勸慰他道:“禍福無常,最多不過一死,又何必如此著急呢?”。

李顯有感於韋氏的勸慰與陪伴,便對韋氏說道:“異時幸復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制。” 後來丞相張柬之發動兵變,逼武則天禪位於李顯。李顯復位後,立韋氏為後,並不顧群臣反對,追封韋后之韋玄貞為王,並讓韋后參與朝政。將韋后的女兒安樂公主嫁於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封上官婉兒為昭容,專掌制命,而上官婉兒也有武三思私通。

而韋后與武氏等結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朝政,並與武三思關係曖昧。而李顯也不為意,唐中宗還讓韋后與武三思一起玩一種叫作雙陸的遊戲,自己卻安然地坐在一旁為他們數籌碼。而據某些史籍記載,李顯、韋后與武三思及上官婉兒還曾有過多次並床之歡。

而當時的太子李重俊卻非韋后所生,被韋后所深深厭惡。安樂公主與武崇訓也經常欺凌侮辱太子,稱太子為奴才,並讓李顯廢黜太子,立自己為皇太女。李重俊感覺到不安,發動了兵變,殺掉了武三思與武崇訓。待其欲誅殺韋后時,手下士兵倒戈,李重俊為手下所殺。

韋后在李顯死後,秘不發喪,試圖繼續操控朝政。而李隆基聯合了太平公主,趁機發動了唐隆之變,誅殺了韋后與安樂公主。韋后之所以在李顯死後迅速敗亡,而未能如武則天那樣登基稱帝。一則,固然是韋后的政治才能抵不上武則天。二則,當時的人已經對女主當政感覺到厭惡。但還有一個致命弱點,韋后僅生的一子李重潤被武則天所殺,致其沒有親生的皇子作合法繼承人。


歷史聞知社


武則天當上了皇帝,這令唐代的婦女倍感揚眉吐氣,有了範本,就會有躍躍欲試者,想當武則天二世的女人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太平公主、韋皇后、安樂公主……這些皇家的女人一個個野心膨脹,集體發燒做女皇夢,卻不想一個個東施效顰,非但當不了女皇,反倒在歷史舞臺上留下汙名。

唐中宗李顯復位,韋皇后獅子大開口,屢屢向皇帝提要求,索取權利。

唐中宗來者不拒,封韋皇后的父親為王,韋氏一族遍佈朝堂,掌控著京師的軍政大權,韋后自己則模仿婆婆,與皇帝一起處理朝政。

當時的朝臣分成兩派,其一是守舊派武氏家族,代表人物是武三思,另一派是宰相張柬之、大臣敬暉為代表的革新派。

韋皇后需要幫手,思來想去,最終選擇了與武三思結盟。

張柬之等人多為正直的大臣,他們竭力維護李唐宗室,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女性干涉朝政行為,因此韋后的勢力根本無法滲透進這一派。

武三思雖然也曾是一個熱衷當皇帝的野心家,但是武家的靠山——武則天遜位之後,張柬之等人為李家成功奪回皇權,武家的勢力明顯減弱了,他也想尋找政治盟友。

韋皇后與武三思結盟期間,暗生情竇,姦情不斷明朗化,滿朝文武人人皆知。

唐中宗難道不知情?其實他只是裝糊塗而已,兩人私通,牽線搭橋的正是唐中宗本人。

當初,唐中宗和韋皇后把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的之子武宗訓,安樂公主當然不想看到夫家勢力衰敗,極力維護夫家。

帝后勢力、武家勢力需要在一起抱團取暖。

武三思是唐中宗的前政敵之一,政敵之間如何融洽相處呢?唐中宗的婕妤——上官婉兒無形中幫助了他們。

上官婉兒很早就和武三思有一腿,入宮後向韋皇后極力推薦武三思。

大眾情人武三思在後宮出入很隨便,有一天,唐中宗與韋皇后一起玩雙陸游戲,武三思求見。

唐中宗就讓武三思接替自己和韋后繼續玩,自己則在一旁幫他們數籌碼。

韋后和武三思兩個人時不時眉來眼去,暗送秋波。

《資治通鑑》記載:從這次遊戲之後,“三思遂與後通。”做為男人,唐中宗為何容忍老婆公然給自己戴綠帽子呢?

當年唐中宗還是皇子的時候,被貶到房陵,十四年形同囚徒的日子,整天生活在恐懼之中,多少次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韋后好言相勸:“禍福倚伏,何常之有?豈失一死,何遂如是也!”

患難見真情,唐中宗對韋后許願發誓:“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將來有一天能鹹魚翻身,一定讓老婆你為所欲為,想幹啥幹啥。

唐中宗成功復位,兌現了自己的諾言,武三思隔三差五到宮中與韋后嬉戲,肆無忌憚。

唐中宗不但不生氣,趕上武三思不來,他就還帶著韋后微服私訪武家。

宴席間,任憑老婆與武三思“調笑戲謔,對飲親狎”,毫無羞恥之心,這種男人實在是古今罕見。


漢周讀書


俗話說:男人靠征服天下得到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得到天下。

武則天之後,唐朝女人彷彿迎來了揚眉吐氣之日,她們可以擁有權力,可以擁有男人,甚至可以擁有天下

而後,太平公主,韋后,安樂公主,以及上官婉兒,她們個個貌美如花,她們更看到權力的好處,於是為了得到權力而不惜利用自己的美貌與身體!於是,在唐中宗李顯時期,韋后和上官婉兒肆無忌憚的和李顯,武三思風流快活,場面太美,簡直難以描述!


武三思是武則天的侄子,差一點都成了武則天的繼承人,所以在朝中勢力盤根錯節!而後,武則天還是不得已把皇位還給姓李的,於是她兒子李顯繼承大統!

武則天下臺,權力的遊戲又重新開啟,一時間李顯,武三思都是很有權力之人,而這些女性為了獲得權力和榮華富貴不惜以身相許!

而李顯本是軟弱無能之輩,韋后內心非常看不起他,雖然他是皇帝,韋后和安樂公主都有取而代之之意!而武三思雖然不是皇帝,但也一表人才,更是有權勢,這和李顯一對比,李顯完全處於下風,而韋后和上官婉兒也非常欣賞這種男人,有成熟男人的魅力!於是,韋后和上官婉兒爭相投懷送抱,從武三思身上得到她們從李顯身上得不到的男人氣質!

而她們為了在宮中有勢力,又不得不委身於李顯,於是韋后既是皇后,又是武三思的情人,上官婉兒既是李顯的情人,又是武三思的情人!


但他們也都知道彼此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但李顯並沒有處置韋后,我覺得有幾個原因:

第一,李顯怕老婆!

李顯懦弱無能,這是人盡皆知,而韋后完全不把李顯放在眼裡,她看不起李顯的優柔寡斷,甚至一直想取而代之,自己做武則天第二,所以她自己都有好多情人,武三思是一個,還有楊均馬秦客!她當著面和武三思打情罵俏,李顯也是充耳不聞,雖然是皇帝,但完全任由韋后胡作非為,這頂綠帽子簡直倍樣的綠!而且,很多時候他都得聽韋后的,甚至在上朝都要韋后在身邊,像垂簾聽政一樣!可見,他對韋后的無可奈何和懼怕!

第二,礙於皇家面子!

雖說李顯懦弱無能,但是好歹也是一國之君,他知道韋后的風流,但如果把她殺了,再把她包養情人的事情公開於眾,那豈不是向天下昭告自己被帶了綠帽子嗎?這種事情誰願意承認,這是一個男人的尊嚴!而且,他是一國之君,不考慮自己的尊嚴,他更要考慮皇家的面子,這種事情決不能公開,不然豈不是讓天下人怎麼笑話!

第三,自己滿足了就好!

我覺得他們都老夫老妻了,你搞你的,我玩我的,不要干擾,不要太過分就行了!所以,李顯就和上官婉兒搞一塊兒,韋后又去找自己的情人,簡直是思想不要太開放了!所以這樣相安無事也好,反而李顯覺得自由,不被管著!

殊不知,李顯的不管不問反而讓她們更加肆無忌憚,甚至韋后和安樂公主一直對他的皇位垂涎欲滴,於是她們母女最終竟然毒死了李顯!

李顯真是歷史上最可憐的皇帝,年輕時怕武則天,前半生一直惴惴不安,而後做了皇帝,卻管不了自己老婆的風流快活,最後還被老婆和女兒親手毒死,簡直是窩囊一輩子!


忠肝義膽嶽老三


唐中宗李顯是個出了名的老實人,但卻不是傻子。關於韋后與武三思等人私通之事,唐中宗是清楚的,可不得不裝傻。試想,如果站出來對其二人進行處置,豈不等於在向天下人高呼:“我李顯是個綠帽子皇帝!”另外,唐朝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而且韋后之前也算與李顯在一起吃了不少苦,因此唐中宗也就對這些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影視劇中的韋后與武三思)

據史書記載,韋氏是一位非常貌豔的女子,在李顯被封為太子時,她也隨之成為太子妃。後來李顯第一次登上皇位,受到武則天的控制和打壓,被廢黜後一度萎靡不振,甚至想要輕生。幸而得到韋氏的陪伴和勸解,才挺了過來。在神龍之變時,一批擁護李唐的大臣,重新迎立李顯為帝,由此李顯和韋氏再次成了皇帝和皇后。

(影視劇中的韋后形象)

在兩人處於低谷時,李顯曾對韋氏有過承諾:“一朝見天日,不相制!”如今再看這句話時,總會令我想起那首《過火》:“是否對你承諾了太多。。。”而唐中宗復位後,韋后還真就“瀟灑”了起來。按照《新唐書》的記載,韋后和武三思還經常當著李顯的面兒一塊玩兒:

“(韋后)至是與三思升御床博戲,帝從旁典籌,不為忤。”

這條史料翻譯過來就是:韋后與武三思在中宗的御床上賭博,唐中宗就在旁邊當記分員,數籌碼。這是種非常隱晦的說法,言外之意就是韋后跟武三思兩人,已經到了不避諱唐中宗的地步。而除了武三思以外,韋后還與其他男人打得火熱,如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稱:

“散騎常侍馬秦客以醫術,光祿少卿楊均以善烹調,皆出入宮掖,得幸於韋后。”

這說的更清楚,即韋后常拿請教調養生意、品嚐美食為由,跟大臣們廝混在一起。寫到這裡,大家就會發現,唐中宗是知道自己被綠了的,而且還被綠得挺嚴重。不過,老實人也有隱忍不住的時候,所以韋后還真來了個先發之人!再看中宗的下場:

“安樂公主欲韋后臨朝,自為皇太女;乃相與合謀,於餅餤中進毒。”——《資治通鑑》

也就是說,韋后跟女兒安樂公主兩人,想著從中宗手裡奪權,於是在餅裡藏毒,把這位老實巴交的綠帽子皇帝毒死了!可悲可嘆!不過,韋后與安樂公主也沒獲得什麼好下場,很快被髮動政變的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和太平公主給收拾了。

(韋后畫像)

我想,通過以上分析,大家應該對這段“傳奇”有所熟悉了吧!


碣石樵子


患難歲月

在武則天稱帝的歲月裡面,唐中宗李顯終日惶惶不安,總擔心自己的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而這段最沒落的時光裡面,是韋后終日陪伴李顯,幫他加油打氣,最後否極泰來,李顯終於又當上了皇帝,韋后也因此當上了皇后。

權力使人迷失

武則天雖然已逝,但是她的政治集團並沒有一下子就被剷除。這時候韋后仗著李顯的信任也開始大肆發展自己的權力,她就是想成為第二個武則天。所以不惜聯合私通武三思使得自己的權力進一步做大。最終李顯已經制衡不住了。



李顯雖然貴為皇帝,但是他復位之後並沒有剷除武氏集團,反而讓自己的女人韋后一步步做大了,權力已經隱隱的超過了他。這時候他即使發現頭頂一片綠又能如何?還有因為他年紀來了力不從心,他心裡面應該還是很感恩甚至愛著韋后的,既然愛她,當然是選擇原諒她啊!



淡看天上月


唐中宗當上皇帝,但他是唐高宗李治兒子,武則天從政,一手掌權凌越高宗,其中一個最重要之因是他性格懦弱,才有武則天本身能力潛質發揮,權力慾望重,展現能力之想,其才智與膽識攆壓其上。這也紅樓夢中王熙鳳性格強勢於賈璉,能力上不甘於後也想幹一番。一方面是男人弱,另一方面女子沒有發揮才能處,在有其優越條件才不甘生命於此,進而與丈夫一決雌雄。把個人生命價值體現。

唐中宗明顯繼承了唐高宗之性情,懦弱,雖為一代君王,妻子韋皇后沒拿他當回事,與武三思私通。不知則已,知道了作為權利在握的君王想殺一個人廢一個人易如反掌。不但懦弱,還膽小。如果說他當了君王后宮佳麗三千,寵愛極多,冷落皇后,皇后樂幹什麼幹什麼。絕不是這種,還無能,怕妻。人無能雖多三千佳麗,被一個女人凌駕。就如晉惠帝無能被賈南風控制,賈南風胡作非為,不檢荒淫。唐中宗被武則天又廢基本這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