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鄉村游|有山、有水、有故事……

愜意小院、柴火燉雞、手攤煎餅、

花襖花褲、

盤腿上炕、拉拉家常

……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2018美麗中國行·探訪22℃之夏”媒體團一行人沿途參觀了長白山天池美景,探尋了訥殷古城,欣賞了二道白河小鎮移步一景的風光。接下來,就要在這22℃的夏天,再體會一下大吉林的淳樸民風和火辣辣的關東文化了!近年來,吉林省鄉村旅遊特色鮮明。特色鄉村旅遊與“美麗鄉村”建設相輔相成。很多村鎮都在挖掘當地資源,或將旅遊和農業發展相結合,或創新推廣鄉村旅遊合作社模式,從而推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金達萊村 災後重建的美麗鄉村

咱這媒體團還在大巴車上趕路時,就頻頻接到了金達萊村冷經理的電話,說是這辣白菜、打糕、篝火都備好了,足見金達萊村的熱情了。來到金達萊村,老遠就能見到極具朝鮮族特色的風情建築。大家剛一下車,冷經理就迫不及待的帶著大家深度的參觀了金達萊村。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朝鮮族特色的小院,每個院落裡都是窗明几淨。除了種植一些時令蔬菜,還搭建一個小涼亭。媒體團的成員坐在涼亭里納涼,大家對這些蔬菜很感興趣,開始了一場“植物大競猜”。“這個長得綠油油的像葫蘆的植物是什麼?”有不認識的成員開始發問。“是‘角瓜’,也叫西葫蘆,那邊的是芹菜、茄子,還有生菜和黃瓜……”大家看著滿園油綠的蔬菜,喜歡的不得了。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看過了金達萊村的特色小院,再看看特色的飲食辣白菜生產地窖。剛走進去,一股濃烈的發酵的味道撲鼻而來,工作人員正在處理每日要醃製的食材,然後再由專門的人負責醃製,再進行不同時長的發酵,到達了一定天數,才能獲得好吃又美味的醃菜。在這裡吃一口脆嫩的辣白菜,再品一品清爽的米酒,那滋味才叫爽。

冷雲虹經理告訴大家,金達萊民俗村原名明巖村,分為丘山、明巖、獐項三個自然屯,現有農戶511戶,村民1322人,其中朝鮮族佔96%,早在2010年時,金達萊村遭遇過嚴重的水毀。在恢復重建過程中,努力探索災後重建和文化旅遊為支撐的產業發展體系,逐步打造形成集民俗旅遊、休閒觀光、農家旅館為一體的特色朝鮮族民俗村,實現了“災村”變“新村”的華麗轉身。現如今,金達萊村採用“旅遊景區+企業+農戶”的利益聯結方式。重點開發經營民俗體驗、歌舞表演、農家民宿、特色餐飲等項目,解決村民就業,帶動村民致富,實現企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雙贏”。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來到金達萊民俗村,當然要住一住村裡的特色小院了,推門進屋,屋裡被收拾得一塵不染,主人是一位朝鮮族的大姐。屋中央有兩口大鍋,那是平時用來燒飯的。這位大姐告訴記者,金達萊村災後重建以來,作為村裡的居民,她們也都住上新屋了,同時還和企業合作,讓自己的家成了民宿,每年都能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客人。單是這一項,就給自家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果園村 依託自身特色發展採摘

鴨綠江源頭第一鎮馬鹿溝鎮東側的果園村是媒體團一行的第二個村落,剛一進村,大家就被村裡的景色吸引了,緩緩轉動的水車,還能聽見吱呀的聲音,滿眼的綠植覆蓋了整個村莊,再配上這清爽的天氣,猶如來到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村裡的喜鵲橋迎門而建,我國自古以來就以喜鵲迎貴賓,也是寓意著喜氣盈門。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景牆高3米、長20米,由大理石、長白石和鴨綠江鵝卵石堆砌而成。兩塊大理石分別刻有中朝兩種文字,所刻的內容是歌曲《長白,我的故鄉》。上面擺放的是淘米盆和頂水缸,都是朝鮮族人民的生活日用品。轉過身,就能看見巨矢城,果園村的村主任李壽福說,其實這巨矢城是果園村的老村部,要將老村部改造成“民俗文化展覽館”,2017年6月份正式施工,展覽館分為生活習俗、生產風俗、民族文化、人生禮儀、遷入史等幾個區域,人們可以通過博物館深入瞭解朝鮮族的發展歷史、人文風情和民俗文化。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再來到果園村村部,一樓的一站式服務大廳,和“特色產品銷售館”有特色飲食、生活器具、民族樂器、民族服飾。這些民族服飾,不禁讓媒體團的一行人駐足,這些朝鮮族服裝,鮮豔明快的顏色,巧妙的設計呈現出一套套精美的華服。巨失城旅行社經理史燕說,這些民族服裝非常的有講究,結婚、生日等都要穿不同的服裝。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參觀了整個果園村,媒體團一行人都被這美麗的景色和民宿所吸引,可是這村主任李壽福卻說,你們現在來早了,要是過了8月份,我們村就更有意思了。這是為啥呢?“這果園村還有一大片的採摘園,每年都會種植大藍靛果、沙果、葡萄,進入8月份這些水果陸續成熟,就可以採摘了,那可是現摘現吃,相當美味。”李主任自豪的說。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李壽福說,果園村共有住戶86戶,總人口218人,其中朝鮮族人口192人,佔總人口的88.9%,地理位置與朝鮮著名旅遊城市兩江道惠山市隔江相望。近些年,隨著邊境遊和鄉村遊的不斷髮展,村民的收入逐年增長,可以說這美麗鄉村真正的給村民帶來了實惠。

錦江木屋村 有文化的歷史村落

長白山地區的錦江木屋村,還沒走進村莊,遠遠就能看見村落深山莽林之中,木牆、木瓦、木煙囪、木柵欄。村落的木屋依山而建,中午時分能看見木屋頂上升起的裊裊炊煙,還能聽見大黃狗的吠鳴。剛走進村莊,最先來到的就是村裡的供銷社。木屋裡所有的裝飾都是老式的,玻璃展示櫃,已滿是斑駁的老式收音機。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屋子裡的鏊子下柴火微旺,大嫂身旁一盆鮮黃的玉米麵,舀一勺放在鏊子上,再用刮板刮均勻,瞬間就聞到了濃濃的香味,輕輕颳起薄薄的煎餅,折上幾層,入口瞬間就已香甜酥脆。這場面讓媒體團一行人都忍不住要上手試一試,不過看著容易做起來難,餅攤的不夠圓,麵糊薄厚不均,好在大嫂一旁幫忙才算是做出了一張煎餅。雖說這賣相不咋樣,不過自己做的煎餅,怎麼樣都好吃。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再往村子裡走,一排排的木屋錯落有致,進了屋拖鞋盤腿上炕,彷彿帶著大家穿越回了過去的時光。村長告訴大家,錦江木屋村始建於1937年,是目前長白山地區唯一有文化的歷史村落,已被列入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子裡是民俗文化旅遊合作社依託木屋村原始建築,打造的系列民俗體驗項目,也是東北地區唯一一處活態的民俗村,再現了長白山區淳樸的民風。整個村子不見一磚一瓦,是迄今為止東北地區和長白山區僅存的一處傳承性的滿族木屋群,被專家譽為長白山最後的木屋村落。

村長告訴記者,村落目前還有16戶原住民,村落內有傳統手工藝豆腐坊、農耕體驗、酒坊、獵戶、煎餅鋪子、老供銷社、茶坊、東北抗聯、放山人家、薩滿表演、剪紙文化、柳條編筐、森林號子等東北的一系列文化元素。大家可以每家每戶串門子,去老鄉家免費品嚐每天做出來的新鮮豆漿,原材料可都是村民自家地裡種出來的純綠色豆子,嚐嚐五十幾度的小燒酒,聽聽放山採參的故事,喝喝山野茶,學學剪窗花手編框,坐炕頭和村民一起磕瓜子話家常,下地裡乾點農活等等,趕上村裡的節日,還能看到村民的大秧歌。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聽到這樣的豐富多彩的節目,大家紛紛表示,不想走了,真想在這裡尋一處木屋,約上三五好友,享受這白山松水的美麗風景和淳樸的民風。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十九大以後,鄉村振興指導下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作為載體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日前,農業農村部下發了《關於開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升級行動的通知》。開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升級行動,就是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美麗鄉村、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滿足居民休閒消費為目標,推進業態升級、設施升級、服務升級、文化升級、管理升級,推動鄉村休閒旅遊高質量發展,為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預計到2020年,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營業收入持續增長,力爭超萬億元,實現業態功能多樣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經營主體多元化、服務設施現代化、經營服務規範化。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這一個個美麗富饒的鄉村,是我省鄉村旅遊的一個個縮影,在未來,我們還會打造一批生態優、環境美、產業強、機制好、農民富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支撐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民增收、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的作用更加突出,滿足城鄉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2018美麗中國行·探訪22℃之夏”釆風活動的導遊王佳,不僅導遊工作做得好,還特別環保,每到一個景區,看到有垃圾,她就撿,在觀雲臺,她見垃圾太多,拿起掃帚就掃,用實際行動來告訴遊客,要愛護我們的環境,為她的行為點贊!

吉林鄉村遊|有山、有水、有故事……

記者 周博/報道/吳然/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