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接著《說文解字》,今天解說的6個漢字隸屬於兩個“部”,如果僅從部首來分解學習的總量,則學完今天的6個漢字,《說文解字》的全部課程我們已進行了二十八分之一(字的容量尚不足此數,但部首進程已過)。這是個慢功夫,好在,我們堅持下來了。

今天要解說的6個漢字分別如圖: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今天要解說的6個漢字)

1、丨。讀作gǔn。這個字是說文部首之一,部下只有三個字。現代部首的201部檢字中仍有此部,只是現行的部首把豎鉤也列入了這個部首之下。有朋友說這個字的讀音不好記,其實把它看成一根棍子,似乎就便於記憶了,它就讀作棍子的“棍”(gùn)的讀音,只是聲調不同,這是從象形的角度來解讀這個字。其實《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退”意思就是說這個字的意思是上下相通,如果從這個意義出發,這個字又成了會意字。這個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沒有獨立使用的,用作部首時就讀這個gǔn音。在現代部首檢字法裡稱豎部,部中都是由丨組成的字,比如臨、中、豐等,有的難以歸入其他部的丨起筆的漢字也歸入這一部,比如羋(就是《羋月傳》那個字)字。丨的小篆寫法如圖: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丨的小篆寫法)

2、中。讀作zhōng或者zhòng。這是個再常用不過的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內也。從口。”這基本是中的本義,就是內,裡面。要理解這個字,從字形上看。在甲骨文裡的中,就是測風向立的旗杆,所在飄帶都飄向同一個方向(籀文的中並不相同),加“口”成了甲骨文中的“中”,用以測日影,故“中日”在卜辭中是記錄時間的專用詞(也就是中午12點左右)。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周公測影臺)

順帶說一下“中國”的來歷。中國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尚書》與《詩經》裡,《尚書》裡稱: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意思是說皇天上帝將中國的土地與人民交給周的先王治理。《詩經》裡說:“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一般來說,”中國“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大約西周時期(3000年前)周公在告城(現在的河南登封附近)用8尺土圭觀日影,夏至日這一天,午時影長1尺5寸落於正中,所以稱中國,豫州處於中間所以稱為中原。現在我們說的中國,就是由此而來。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說甲骨文裡的上下兩邊的幾桿旗幟是代表周圍的“方國”,因為旗幟象徵國家與族群,每個鄰國都有代表性的旗幟,而旗幟所圍的中間土地就代表“中國”,這種說法也基本說得通。當然,世界上以本國為世界中心的,並非我國獨有,比如《瑞應經》記如來降生之天竺“迦維羅衛者,天地之中央”,只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明從末間斷過,世界上很多稱過“中國”的國度,當遇到中華民族這個“中國”時,都不得不改作其他稱呼了(沒有我們歷史久)。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中的字形演變)

同時,“中”本來就與旗幟相關,旗幟上面又有斿(就是旗幟的旒),旗在早期又分九、六、四斿,當以四斿者最古。古時有大事聚眾於曠地,先建“中”焉(就是在中部豎起一杆大旗來),群眾來自四方而趨附,則建中之地為中央,後引申為一切之中。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不同的旗有不同的意義)

在古時候,旗因質料、徽幟之不同而有不同的等級,《周禮.春宮.司常》中載:“王建大常,諸侯建旂,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師都建旗,州里建旟,縣鄙建旐,道車載旞,斿車載旌。”此外,還有著名的“九旗”制等,在那個時代,車和旗是商周奴隸主等級身份的重要標誌。“中”由此意義又指方位在中央。又陸續引申出來的意思還有(1)中等;(2)半;(3)正,不偏不倚;(4)媒介,中介;(5)內心等等,另外,中還是一個姓。當“中”讀作zhòng時,意思又有區別,指(1)得當,恰當;(2)正對上,恰好合上;(3)遭受;(4)陷害,中傷;(5)科舉及第等等。中的小篆寫法如圖: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中的小篆寫法)

3、。讀作chǎn。這個字GBK字庫無,後與斺通。《說文解字》釋作:“旌旗槓皃”什麼意思呢,就是旗杆。段玉裁注說:“槓謂旗之竿也”《廣韻》裡又說是“旌旗柱”,意思好理解,就是旗杆。它的小篆字形如圖: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的小篆寫法)

4、屮。讀作chè。這個字是說文部首之一,部內有7個字。《說文解字》釋作:“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為艸字。讀若徹。凡屮之屬皆從屮。”不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還是小篆,這個字的字形就是像草才發出來的芽一樣,所以,是草木初生的樣子。嫩草就是屮,如圖: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屮的字形演變)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屮)

屮在古文裡有時也跟”艸“字通用,因此,也有一說,說屮就是古“草”字,因此,這個字有時也讀cǎo。它的小篆寫法如圖: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屮的小篆)

5、屯。讀作tún或者zhūn。兩個讀音。《說文解字》給的也是兩個字義:“難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難。”看字形: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屯的字形演變)

甲骨文的屯和金文的屯字形都像種子萌發新芽後長出第一對葉子時的樣子,古人認為,種子在冬天休眠期蓄積了大量的能量,而芽和葉是這些能量釋放出來的結果,於是屯不但有草木初生的意思,還引申出蓄積或聚集的意思,比如屯集、屯兵等。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屯)

《玉篇》裡稱:“屯,萬物始生也。”而第二個字義是“難也”,來自於《易.屯》是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震下坎上。彖辭是:“屯,剛柔始交而難生。”由第一義引發出來盈、滿的意思;也有吝惜的意思,一個人屯集東西,自然就要吝惜不出。再進而也有厚、充足的意思,屯了當然就會充足,就會厚,比如《國語.晉語》裡記“文武具,厚之至也,故曰屯。”當一個國家文武齊備,糧食充足,通常的結果就是開始進行與別國的戰爭,由此而引發艱難或危難。因此,其實這兩個意思集中了兩個意思在一個字裡,是有通俗的辯證法在裡面的,滿則招損、謙則受益,厚則招難。當這個字作“難也”這個字義講的時候,讀作zhūn。屯的小篆字形如圖: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屯的小篆字形)

6、每。讀作měi。這是個現代常用字。《說文解字》釋作:“艸盛上出也。從屮母聲。”意思很直白,就是草茂盛向上生長。看字形: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每的字形演變)

原本的每,上部就是一個屮,下部是一個母,合在一起形成每,說文稱這個字是形聲字,母是聲部,其實,原本意義上,母參與這個字的意義,合成獲得滋養(母字的本義就是養育、哺育、滋養)的草茂盛生長的意義。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每)

也有一說,每跟母是相通用的。而茂盛的草很容易顯現出個體(各各)都很旺盛的樣子(不茂盛的草易看成一片,顯示不出個體),於是“每”又有“逐個、各個”的意思,這是現代漢語裡每的重要意義的來源。宋元時期,“每”又經常用作口語,相當於“們”或者語氣助詞“麼”,今已不常用。“每”還是個姓。我們學篆刻的經常讀的那本《印藪》(顧氏印譜後來的擴大木刻版)中稱有個人叫“每當時”,是漢代時的一個人。每的小篆寫法如圖:

識漢字:每天都在用的“每”,你真的認識嗎?

(每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中漢字歸某部的,在現代201部首檢字裡不一定歸在某部,比如每字,在說文裡歸屮部,而在現代部首檢字裡歸母部,在依部首法查字典時,要先確定使用的字典是哪一種部首檢字(在“凡例”部分會有說明),然後再去檢字,事半功倍。

(【說文解字】之36課,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